摘要:百年工运,镌刻奋斗史诗;吉林沃土,铸就劳模丰碑。从烽火岁月的赤诚奉献,到建设年代的挥汗如雨;从改革大潮的敢为人先,到新时代的匠心逐梦,一代代吉林劳模以平凡双手托举不凡伟业,用坚守与创新诠释“劳动最光荣”的信仰。
开栏的话
百年工运,镌刻奋斗史诗;吉林沃土,铸就劳模丰碑。从烽火岁月的赤诚奉献,到建设年代的挥汗如雨;从改革大潮的敢为人先,到新时代的匠心逐梦,一代代吉林劳模以平凡双手托举不凡伟业,用坚守与创新诠释“劳动最光荣”的信仰。
为致敬所有为吉林振兴拼搏的劳动者,即日起,我们推出“百年工运 吉林劳模印记”专栏,翻开历史卷轴,追寻那些闪耀在时光里的名字与故事。他们或是车间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或是田野间播种希望的“农技先锋”,亦是以智慧赋能发展的“创新脊梁”。让我们透过笔端,解锁劳动工匠们的成功密码,感受劳模精神的时代脉动,汲取奋进力量,续写属于劳动者的荣光篇章。
声线为针,绣尽银幕岁月
——记 长春电影制片厂原配音演员潘淑兰
感悟劳模荣光
真正的艺术永恒性,不仅在于塑造了多少经典角色,更在于用毕生热忱守护着那份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潘淑兰用六十载春秋谱写了一曲声画交融的银幕赞歌。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的璀璨星河中,潘淑兰以其独特的声线魅力,为半个世纪的银幕经典注入了永恒的印记。从牙科护士到配音艺术家,这位耄耋老人用声韵编织的艺术人生,恰似一部跨越时空的声韵史诗。
声影无界:从牙科护士到配音演员
1939年生于河北的潘淑兰,自幼随父母搬迁到吉林市。1957年高中毕业时,曾迫于生计进入牙科医院当护士。一年后,长影第一期演员培训班招生,热爱文艺的潘淑兰在同事的怂恿下报了名,竟然被录取了。
进入长影后的潘淑兰,在学习了近一年的表演技巧以后,就开始出演电影。她演出的第一部影片是《红梅花开》,随后又参演了《金光大道》《残雪》《山村会计》《我们是一代人》等众多影片。
1964年,剧团精简人员,潘淑兰主动提出转到译制片厂做配音演员。在译制片厂,在白玫、向隽殊等优秀配音老师的指导下,潘淑兰很快掌握了不同人物的不同配音技巧。她也凭借着宽广的音域、超强的语言表现力,参与了各种各样角色的配音。
1972年,长影接到电影《卖花姑娘》的译配任务,向隽殊为女主人公“花妮”配音,潘淑兰则被安排为“花妮母亲”配音。这下潘淑兰犯难了!一想到大她十多岁的向老师要演自己的女儿,她就紧张得不行。“导演和向老师就跟我说,艺术世界里没有辈分,你不用害怕,虽然你年纪比较小,但是你的声音朴实、醇厚。他们让我不要考虑别的,就去考虑人物的感觉。”有了前辈的肯定,潘淑兰放下思想包袱,将身患重病的“花妮母亲”那种病态的有气无力的语气拿捏得非常到位。《卖花姑娘》当年在全国公映后,当银幕上传来她沙哑中带着母性温存的声线时,无数观众为那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母亲潸然泪下。“花妮母亲”也成了译制片史上的经典角色。
铸就经典:磁片时代的匠心独运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特别是在数字化尚未降临的年代,潘淑兰与同事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那时候用磁片录音,一个磁片只能录三到四次,所有演员都要练得滚瓜烂熟,才能进录音棚。”她回忆道,当年十几个人同台录音,一个话筒同时进行,你的台词错了,就会影响别人,所以大家都特别紧张,我怕影响你,你怕影响我。
走路背、做饭背、睡觉前还在背——在磁片录音的时代,她以“零容错”的严苛要求打磨台词,用笨功夫练就配音艺术的赤诚匠心。
努力加上天赋,由潘淑兰担纲配音的《四年三班的旗帜》中“岩本”一角,获得“金牛奖”;《三个孩子去蛇岛》中男孩一角,获得全国广播剧评比三等奖。此外,她还参与过百余部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的解说工作,录制过几十部广播剧,并担任多部影片的译制导演。
续写华章:永不褪色的艺术人生
褪去录音棚的光环,潘淑兰在工会工作中续写着另一种人生华章。作为连任了好几届的兼职工会主席,她将配音演员的细腻感知转化为对职工的深切关怀。为病重的同事送菜送饭,为外出拍戏的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逢年过节张罗着给大家谋福利……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同事们有困难都找她,她也乐于为大家办实事儿。
20世纪90年代,潘淑兰从长影退休,不过退休手续还没办完,就受北京某影视公司之邀,又工作了十几年,在那期间,她获得了为《泰坦尼克号》中老年露丝配音的机会。当时这个角色的中文配音演员选了几轮,可导演就是不满意,直到找到潘淑兰的声音,两人一拍即合。
《大鱼海棠》的主创人员就是听了老年露丝的声音慕名来找潘淑兰的。第一次试音,潘淑兰连剧本和故事大纲都不知道,就在长春录制了小样发给主创。项目耽搁了好几年,再次开拍时他们还是回来找潘淑兰,导演说:“老年椿非你莫属。”这个角色也成了国产动画片的经典配音。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潘淑兰仍在时时关注着电影事业。她说:“只要电影事业需要我,我就愿意继续创作、发光发热,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文字:官思妍
美编:李晓光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