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心理学秘密:恐婚恐育背后掩藏着这样的人格特征

摘要:面对承诺、责任、亲密关系,甚至新生命的到来,不少人选择逃避或迟疑,仿佛站在一道无法跨越的心理鸿沟前。

文|袁淑秀

在现代社会的繁杂情感谱系中,恐婚和恐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面对承诺、责任、亲密关系,甚至新生命的到来,不少人选择逃避或迟疑,仿佛站在一道无法跨越的心理鸿沟前。

但你是否想过,这种恐惧背后,可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还没准备好”,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作祟?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我们所害怕的,往往是我们内心未被看见的部分。”

在恐婚恐育的表象之下,或许隐藏着一种叫做回避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并非单纯的胆怯或犹豫,而是一种对亲密关系和责任的深层回避,源自对拒绝、失望或伤害的潜在恐惧。

回避型人格为什么恐婚恐育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以强烈的社交抑制、自卑感以及对负面评价过度敏感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这类人往往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逃避责任,并对承诺感到极大的压力。

当这种人格特征与恐婚和恐育相遇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便显得尤为复杂。

一、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与不信任

回避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情感忽视或创伤性的人际关系体验。

例如,我们可能有一对情感疏离的父母,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理解与回应。

这种早期经历使得我们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感。我们害怕在婚姻和生育中重复类似的被忽视或被伤害的情境,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保持距离可以避免再次遭受情感上的痛苦,所以对婚姻和生育这种需要深度情感卷入的事情产生恐惧。

二、对自我价值的低认知与自卑心理

这类人格的我们常常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存在低自尊的情况。

我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好,无法承担起婚姻中的责任,如成为一个好配偶、好父母。

我们担心在婚姻关系里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害怕被伴侣嫌弃或批评。

在生育方面,我们会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养育好孩子,害怕因为自己的 “不完美” 而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低认知和自卑心理,让我们在面对婚姻和生育时选择回避,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三、对失去自由和独立空间的担忧

回避型人格非常珍视自己的个人自由和独立空间。

婚姻往往意味着要与另一个人共享生活空间、时间和资源,需要在很多事情上相互妥协和配合。

我们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我,被伴侣的需求和期望所束缚。

而生育更是会极大地改变生活状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这对于习惯了独立和自由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我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对婚育望而却步。

四、对不确定性和责任的逃避

婚姻和生育充满了不确定性。婚姻关系的未来走向、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以及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不善于应对不确定性,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可控制的生活状态。

同时,婚姻和生育带来的责任是沉重的,如经济责任、情感责任等。

我们害怕自己无法应对这些责任,担心一旦出现问题自己会成为被指责的对象,所以通过回避来逃避这些潜在的压力和风险。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机制,使回避型人格者在面对婚姻和育儿时,产生强烈的逃避和抵触心理。

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恐婚恐育的自己或者别人。

如何改变回避型人格恐婚恐育

那么如何改变回避型人格恐婚恐育的情况呢?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1、抽丝破茧找到恐惧点:我(她)在害怕什么

生孩子是损害女人身体(怕受伤、怕吃苦)。

我的一个咨询者讲述她对生育的恐惧,她亲眼目睹了姐姐生产时的艰难过程,长时间的剧痛、产后身体的虚弱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并发症风险。

这些画面深深印刻在她脑海里,让她只要一想到生育,身体就不由自主地紧绷起来,仿佛那疼痛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

结婚和生育束缚了自己(怕被控制)。

我的一位女性咨询者,她成长于一个传统且家长制较为严重的家庭,她看到母亲在婚姻里几乎失去了自我,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没有自己的社交、兴趣爱好可言。

这种家庭模式让她对婚姻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觉得一旦结婚,自己就会像母亲一样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失去自由翱翔的天空。

还有害怕在婚姻与生育中失去自我价值(怕被忽视)、对伴侣的不信任(怕失望)、对育儿能力的怀疑(怕承担责任)等等。

2 、找到真正恐惧的点背后的认知

从上面这几个害怕的点找出最主要的三点,它的认知来自哪里?

比如,对被控制的恐惧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中不平等婚姻关系的影响,那种压抑的家庭氛围成为了心中难以磨灭的阴影;

而对失去自我价值的恐惧或许是因为过往在家庭或其他亲密关系中遭受过的冷落与忽视,这些经历如同刺青一般刻在心上,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3、觉察后的醒悟与松弛

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剖析自己恐婚恐育背后的这些恐惧根源时,就像是在黑暗的洞穴中找到了出口的方向。

我们开始明白,那些恐惧很多时候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片面的认知而产生的。

就如同一位曾经极度恐婚的女子,在认真思考自己的恐惧来源后,意识到自己并非没有应对婚姻挑战的能力,她看到身边也有许多幸福平等的婚姻案例,而自己过去看到的只是婚姻的一种极端形式。

这种觉察让她的内心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一提到婚姻就如临大敌,她开始尝试以一种更开放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婚姻和生育,不再被那些无端的恐惧紧紧束缚。

4、自洽与改变

首先是觉察问题。

要像一位敏锐的侦探,不放过内心任何一丝关于恐婚恐育的情绪波动和思维杂念,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仔细分析。

比如,当面对结婚的话题时,内心涌起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向内探索认知和问题核心。

深入挖掘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过往的情感创伤等因素对当下恐婚恐育观念的影响。

例如,如果发现自己对生育的恐惧源于小时候看到母亲生育后身体一直不好,就要思考这种经历是如何塑造了自己对生育的极端看法,是不是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

确定改变的目标。

比如,对于害怕被控制的人来说,目标可以是建立平等、尊重、相互独立又相互扶持的婚姻关系。

明确自己在婚姻和生育中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制定执行计划。

针对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

如为了克服对生育身体伤害的恐惧,可以提前学习生育知识,参加孕妇课程,了解现代医疗技术在生育过程中的保障作用,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反馈和激励。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比如成功读完一本关于婚姻经营的书籍,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看一场喜欢的电影。

同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感受和结果,及时调整计划。如果发现某个方法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就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改进。

通过不断地强化,逐渐改变回避型人格在恐婚恐育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就像慢慢雕琢一块璞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努力的积累,将原本充满恐惧和抵触的心态,转变为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应对婚姻生育的健康心理状态,从而开启人生新的幸福篇章。

结语

在情感的幽深处,藏着这样一个心理学秘密:恐婚恐育背后,回避型人格若隐若现。

往昔伤痛、对亲密关系的怯意,让其惧于婚姻的羁绊、生育的责任,害怕失去自我、陷入束缚。

然改变亦有路可循,抽丝剥茧寻恐惧之源,觉察背后认知,于醒悟中松弛身心。

自洽改变里,从觉察问题起,向内探索,定目标、执计划,借反馈激励不断强化,终能拨开阴霾,让心无畏,拥抱婚育那别样的人生风景。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来源:松果正念袁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