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6月,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曲周白寨科技小院诞生。16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来到曲周。在曲周县的广袤农田上,这群年轻人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既是田间实验室的科研尖兵,又是手把手传艺的农技教员,他们“自找苦吃”,把青春写进乡土中国深处
把青春写进乡土中国深处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09年6月,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曲周白寨科技小院诞生。16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来到曲周。在曲周县的广袤农田上,这群年轻人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既是田间实验室的科研尖兵,又是手把手传艺的农技教员,他们“自找苦吃”,把青春写进乡土中国深处。
4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孙小东(右)、范鑫灿(左)在进行土壤取样。 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 摄
科技赋能,点亮田野希望之光
自2009年始,曲周科技小院这支特殊的队伍就以“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为行动指南,不断架起高校学府与田间地头的桥梁。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深知,要想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打破传统技术推广的壁垒。于是,他们创新性地推出“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体系,通过“四零服务”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为了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师生们化身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用最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话讲解技术要点。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他们冒着酷暑坚守岗位,时刻关注着农作物的“一举一动”。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真正做到了与农民肩并肩、同耕耘。
在科技小院的努力下,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曲周县落地开花。拿“绿色吨半粮”行动来说,集成创新的多项核心技术令人眼前一亮——秸秆全量还田周年深翻增碳提质技术,让原本废弃的秸秆变废为宝,肥沃了土壤;冬小麦“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曲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4年,曲周县“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达到1522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提高了42%,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实现了节氮、节水、节药、减氨,守护了乡村的绿水青山。
除了种植技术,科技小院还将智慧农业引入曲周县。在示范田里,各种高科技设备大显身手。传感器就像土地的“小卫士”,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肥力等信息;水肥一体化设备则像精准的“营养师”,根据作物的需求,精确地提供水分和养分,既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植保无人机在天空中穿梭,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了数倍。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让曲周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耕”的华丽转身。
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曲周县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09年至2014年,短短几年间,曲周县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79%。科技小院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曲周农业发展的道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才汇聚,培育乡村振兴火种
曲周科技小院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里,一批又一批怀揣着“三农”梦想的年轻人茁壮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科技小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驻村感悟—知识拓展—小院实战—综合提升”四阶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磨砺中成长。初到小院的研究生们,要先驻村接受培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变得更加接地气。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他们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确定选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回到科技小院后,他们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开展科研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各种技术难题,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夏日的田间,骄阳似火,他们在高温下采集样本、调试设备,汗水湿透了衣衫;冬日的夜晚,寒风刺骨,他们为了守护农作物,在田间地头值守。但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让他们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厚植了爱农情怀。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700多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在小院的培养下,成为了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继续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农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有的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走向致富之路。他们80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成为了同龄人学习的榜样。
曲周科技小院还注重培养当地的科技人才。通过举办农业科普培训、技术讲座等活动,累计培养新型科技农民8万余名。这些科技农民成为了村里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乡亲,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发展。如今,走在曲周县的乡村,随处可见科技农民们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的场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不仅如此,曲周科技小院还为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自2019年建立中非科技小院以来,先后为13个非洲国家培养了90余名学生。为非洲留学生设计的“1+1+1”培养体系,让他们在中国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非洲后能够学以致用,为当地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马拉维的小农户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每公顷2吨提升到8吨。
全面开花,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下,曲周科技小院助力乡村实现了全面振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小院根据曲周县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前衙村有着种植葡萄的传统,但过去由于技术落后,葡萄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后,针对连作障碍、病虫害等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他们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在他们的努力下,前衙村的葡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又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他们设计旅游路线,打造乡村民宿,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曾经寂静的小乡村,如今变得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深知这一点,他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时,写春联、送福字,为村民们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中秋节时,举办科技联谊会,大家一起赏月、交流农业技术,增进了与村民之间的感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科技小院还成立了惠民实践团,深入乡村开展宣讲和培训活动。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政策、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让文明新风吹遍曲周县的每一个角落。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小院积极参与曲周县的生态建设,围绕绿色种植、绿色种养一体化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他们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科技小院的努力下,曲周县建成了万亩优质小麦绿色生产示范区,探索出了种养循环一体化绿色技术模式。如今的曲周县,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科技小院通过“校—站—村”人员互助结对帮扶与交互挂职融合办公,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研究生党小组与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党日共建行动,加强了党组织对乡村工作的领导。同时,科技小院还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后备干部,已有13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这些后备干部年轻有活力,有知识、有技术,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血液,让乡村的发展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科技帮扶的1.0版,到产业兴农的2.0版,再到乡村振兴的3.0版,如今的曲周科技小院已经升级到通过集群引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创新的4.0版。发源于曲周、发展于华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科技小院是服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三农”基层实践的创新做法,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群众可感可及。曲周科技小院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乡村振兴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苏醒
图片除标外均来自邯郸新闻+
来源:邯郸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