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男子钓上10几条鲢鳙,用“弓鱼术”保活,真有这技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09:50 1

摘要:据博主介绍,因为当天温度比较高,钓鱼的地方又离家里比较远,自己钓到的这些鲢鳙个头还不错,便想着带回家跟亲戚朋友分享。

古代没有冰箱,是如何让活鱼保鲜的呢?

近日一位重庆钓鱼人,在钓到十几条鲢鳙之后,为了防止这些鱼死亡,他竟使出了“弓鱼术”来保活。

这项技艺不是在福建那边才有的吗,这位钓鱼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2025年5月7日,IP显示为重庆的钓鱼博主@红色感叹号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渔获视频。

视频中十几条鲢鳙正被绳子捆绑得结结实实,每条鱼都呈弓字形,鱼鳃也还在微微张合。

据博主介绍,因为当天温度比较高,钓鱼的地方又离家里比较远,自己钓到的这些鲢鳙个头还不错,便想着带回家跟亲戚朋友分享。

但是又担心鱼在半路就死了,于是便想着试试弓鱼术保活,没想到还真成了。

这样一条渔获视频也是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议论,本以为博主这样的操作会赢得大家的欢呼,没曾想首先迎来的却是吐槽。

有网友觉得,钓那么多不放点?也吃不完呀!另外的网友也附和道:钓那么多干什么?你吃得完吗?我每次钓到多的,只会挑几个带走。

看来在这部分网友心里,钓多了那就放生,没必要全带走,至于能让鱼长时间存活的“弓鱼术”,应用到这里似乎也不太值当。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弓鱼术”太过神奇,居然依靠一根绳子就能让鱼保持不死,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是得到了其他网友的纠正,原来弓鱼术并不能做到让鱼不死,只是能延缓鱼类死亡的时间,这算是一种“保鲜技术”了。

看着视频中这些鲜活的鲢鳙,也让弓鱼术这项民间技艺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那么弓鱼术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呢,真有网友们说的这样神奇吗?

“弓鱼术”作为福建人的“独门秘籍”,这项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建瓯市,渔民王创仔偶然发现,绑成弓形的鱼离水后竟能存活数日。

当地县志记载,清代一场官司甚至为它正名——弓鱼因肉质更鲜、无泥腥味,被官府判定为“合法保鲜术”。

央视《走近科学》曾揭秘其原理:弓鱼时,鱼嘴和鳃盖被迫张开,空气通过湿润的鳃丝进入体内;同时鱼身静止减少耗氧,肛门被绑后体内水分滞留,形成“自给自足”的微循环。

福建建瓯的非遗传承人叶万义说:“冬天能活10天,夏天也能撑2天,但必须绑右不绑左,否则内脏受挤压活不久。”

弓鱼术真能“逆天改命”?

2010年,中科院研究员张春光在福建做了场实验:普通鱼离水1小时死亡,而弓鱼在19小时后仍有鳃动。

央视记者亲测发现,绑成弓形的鲢鱼在干燥环境下存活超24小时,肉质仍弹性十足。不过,这项技术并非万能——黄鳝、泥鳅等无鳞鱼无法弓绑,且空气湿度低于60%时效果大打折扣。

福建渔民的传统做法分三步:初绑后浸活水1小时吐污,复绑时调整尾部绳结位置,再泡水2小时才上市。

这位重庆博主似乎只是依葫芦画瓢,同时还省略了“喂水”环节,可能导致鱼体内残留泥腥味。

既然来自福建的“弓鱼术”对鱼类保鲜有着这样大的作用,为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呢?

原来福建空气湿润、水温稳定,弓鱼术得以延续600年;而重庆高温干燥,博主因地制宜选择阴凉处悬挂,证明传统技艺需结合环境创新。

同时建瓯年轻一代多外出务工,弓鱼手艺人从鼎盛期的上千人锐减至几十人,这位重庆博主无意间的“跨界操作”,反倒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项濒危技艺。

随着机械化增氧设备的普及,弓鱼术从“刚需”变成“情怀”,但其蕴含的生物智慧(如减少耗氧、维持湿润)仍被水产运输业借鉴。

下次当你看到一条被绑成弓形的鱼,或许会想起这个故事,它不仅是保鲜术,更是一代代人用双手书写的生存哲学。

文中实验数据及历史背景综合自央视《走近科学》、福建省非遗档案及建瓯地方志、部分素材来自钓鱼博主@红色感叹号

来源:野钓竞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