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以事亲,悌以睦族,二者相辅相成,于个人修身、家族昌盛、国家太平,皆至关紧要。
第十四章 《“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
(注 《第十四章 《“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为田园泥土想教育 《溯源家道:解锁传统智慧 启迪现代价值》一部分 禁止转载)
第十四章 《“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自序
今之世,孝道与悌道,实为人伦之大本,家国之桢干也。
孝道既论,悌道亦不容忽。
孝以事亲,悌以睦族,二者相辅相成,于个人修身、家族昌盛、国家太平,皆至关紧要。
余常思之,人立身于世,蒙父母之养育,得同胞之相伴,此乃天伦之幸。
孝道存,则感恩之心生,人知亲恩浩瀚,进而修身立德;悌道行,则友爱之情笃,兄弟姊妹相互扶持,和乐包容。
孝悌并修,方为德馨之人,方能于社会安身立命,受众人尊崇。
于家而言,孝道与悌道,乃家族和谐兴旺之基。
孝道传家,长慈幼顺,家道尊严;悌道兴,则兄弟同心,患难与共。
观古今名门望族,以孝悌传世,恪守不移,福泽绵延,昌盛不衰。
于国而论,人人行孝,则社会风尚淳朴,安定和谐;人人行悌,则邻里和睦,凝聚力增,国之繁荣富强可期。
然今时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孝道与悌道渐被轻忽。
敬亲者少,忤逆者多;兄弟阋墙,姊妹争利,家族离散,亲情淡薄,社会乱象丛生。
余目睹此状,痛心疾首,深感重振孝悌之道迫在眉睫。
故,写《“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冀详明悌道精蕴,与孝道并驾齐驱,同焕光辉。
文中所陈十二重义,从尊长爱幼、患难相恤,至笃行修悌,皆为悌道践行之要。
愿世人研读领悟,身体力行,以孝悌之道修身齐家。
祈愿人人以孝悌为准则,家庭和睦,家族兴盛;愿孝悌之风遍拂华夏,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如此,则余心甚慰,著书之意亦得圆满。
《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
引言
《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又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伦常说》曰:“兄弟,天伦也。”
于人际五伦,朋友、夫妇、君臣属“人合”之缘,独兄弟与父子为“天属”血亲,天然系之。
古之学者,视兄弟之谊为“同胞之亲”,情为“天属之情”,常与父子并论,尊为“人之至亲”。
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言:“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悌道者,家族枢要,手足维系,上承祖宗遗德,下启子孙福祉,关乎家族兴衰、社会治乱。
然当今之世,人心逐利,物欲横流,悌道渐隐,兄弟阋墙之事频现。
余痛心之余,遂探寻悌道精蕴,论述悟悌之十二重义,期重振悌道,巩固家族亲睦,弘扬华夏美俗。
一、“尊长爱幼悌义”:尊长爱幼悌,奠悌德之基
——当下轻慢之省思
“尊长爱幼悌义”者,盖言兄弟姊妹同根同源,尊长爱幼乃悌德之根基。
长者历经世事,经验丰富,当受敬重;幼者天真无邪,身心未健,宜加呵护。
今之世,轻慢长者、漠视幼者之风盛矣。
幼者对长者言行无礼,缺乏敬畏;长者对幼者关怀不足,疏于教导。
此等行径,有悖悌道,损家族亲睦,实可惋惜。
今之人当以古为鉴,长者以身作则,关爱幼者成长;幼者心怀敬意,聆听长者教诲。
如此,悌德之基可奠,家族和睦有望。
且尊长爱幼仅为悌道之始,尚需同舟共济,故次论患难相恤,悌义之彰显。
二、“患难相恤悌义”:患难相恤悌,彰悌义之显
——当下凉薄之反思
“患难相恤悌义”者,谓人生祸福无常,兄弟姊妹理应患难相恤,携手共度艰难险阻,此乃悌义之重要体现。
今时人情凉薄,于兄弟姊妹患难之际,或为自保,或图私利,竟避而远之,冷漠相待。
兄遇困境,弟不伸援手;姊遭磨难,妹不相扶持。忘却同胞情谊,不念手足深恩。
忆往昔,家族先辈于艰难困苦之时,兄弟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家族方得延续。
当兄弟姊妹遇疾病困扰,应不辞辛劳,求医问药,照顾有加;遭事业挫折,当出谋划策,慷慨解囊,助力重振;陷生活困境,当倾其所有,雪中送炭,不离不弃。
患难相恤,能厚兄弟姊妹之情,强家族之凝聚力。
然同舟之时,言语亦需相和,故下论言语谦和,悌情之畅达。
三、“言语谦和悌义”:言语谦和悌,畅悌情之通
——当下恶语之警醒
“言语谦和悌义”者,言言语为情感交流之桥梁。
兄弟姊妹相处,言语谦和,则情谊融洽,如春风拂面;若恶语相向,则亲情受损,似寒霜侵枝。
今有兄弟姊妹,不知言语轻重,常因琐事争吵,言辞激烈,恶语伤人。
一句无心之语,可能引发长久嫌隙,使亲情蒙上阴影。
《论语》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兄弟姊妹间,言语宜谦逊温和,真诚相待。
交流之时,当耐心倾听对方心声,理解其想法与感受;表达己见时,应言辞委婉,以理服人,切勿强词夺理。
若有分歧,心平气和地沟通,求同存异。
如此,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悌情得以畅达。
言语既善,当思志趣相投,悌道之升华,故下论趣异相谅,悌道之涵容。
四、“趣异相谅悌义”:趣异相谅悌,涵悌道之容
——当下龃龉之思
“趣异相谅悌义”者,意兄弟姊妹禀赋各异,兴趣爱好不同,乃世间常情。
应以包容体谅之心,对待彼此兴趣差异,此为悌道之涵容体现。
今时,诸多兄弟姊妹因兴趣爱好不同,未能相互理解,遂生龃龉。
或一好诗书礼乐,沉醉于文化之雅;一好躬耕陇亩,钟情于田园之乐,彼此不解,渐生隔阂,情谊疏离。
实则,趣异并非对立,而应互为补益。
好诗书礼乐者,可与钟情田园之乐者分享文化精妙,启其心智;好躬耕陇亩者,能向好诗书礼乐者展现田园质朴,扩其见闻。
兄弟姊妹间,当以同理心,深入了解对方志趣,尊重彼此选择,不妄加评判。
通过相互体谅,使趣异化为增进情谊之契机,彰显悌道涵容之美。
既明趣异相谅之要,当思财物相谦,悌行之体现,故下论财物相谦,悌行之体现。
五、“财物相谦悌义”:财物相谦悌,显悌行之高
——当下贪吝之斥
“财物相谦悌义”者,谓财物乃身外之物,而兄弟姊妹情谊贵比千金。
真行悌道者,当以情义为重,财物相谦。
俗云“亲兄弟,明算账”,此非薄情,而是对情谊珍视之体现。
于财物往来,当秉持公正透明,账目清晰,方可长久和睦。
今之世,贪吝之风盛行,为财物兄弟姊妹争得不可开交者屡见不鲜。或为遗产分配,不顾亲情,对簿公堂;或因些许财物,反目成仇,忘却手足情深,唯利是图,令人痛心。
面对财物,兄弟姊妹应相互推让,以情义为先。
即便涉经济往来,亦须公正明晰,不贪不占,避免因财生隙。
如此,可避纷争,保家族和睦,显悌行之高尚。
财物既谦,当思过错相宥,悌心之宽容,故下论过错相宥,悌心之宽容。
六、“过错相宥悌义”:过错相宥悌,宽悌心之容
——当下苛责之省
“过错相宥悌义”者,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兄弟姊妹相处,难免犯错,此时需相互体谅,过错相宥,以显悌道之宽容。
今有人对兄弟姊妹之过错,耿耿于怀,苛责不已。
一点小错,引发长久矛盾,使亲情疏离。
当兄弟姊妹犯错,应怀宽容之心,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谅解。
若因无心之失,善意提醒,助其改正;若为一时糊涂,宽容原谅,给其自新之机。
过错相宥,能显悌道之宽容,使亲情历久弥坚。
既明过错相宥,当思善举相励,悌风之弘扬,故下论善举相励,悌风之弘扬。
七、“善举相励悌义”:善举相励悌,弘悌风之尚
——为善懈怠之反思
“善举相励悌义”者,盖言于家族内外行善良之举,乃彰显悌道之途径,兄弟姊妹当相互劝励,弘扬悌风。
今时,部分兄弟姊妹对善举懈怠,或因琐事缠身,或因私利蒙蔽,对家族内外公益善事漠不关心。
家族之中,缺乏互助之善;邻里之间,少见帮扶之举。
兄弟姊妹应深知善举之重要,相互鼓励,踊跃为善。
于家族内,关心弱势成员,助力解决困难;于家族外,积极参与公益,回馈社会。
通过善举相励,将悌道由家族推及社会,使家族声誉日隆,悌风远扬。
善举既励,当思门风共守,悌道之弘传,故下论门风共守,悌道之弘传。
八、“门风共守悌义”:门风共守悌,弘悌道之传
——门风废弛之忧虑
“门风共守悌义”者,谓门风乃家族风气,先辈遗泽,承载家族精神,彰显家族品格。
兄弟姊妹当共守门风,弘传悌道。
今见部分家族,门风废弛,兄弟姊妹忘却先辈教诲,行事乖张,有违家族传统。
或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或言行无状,损人利己。家族门风受损,令人忧虑。
兄弟姊妹应铭记门风之重,以先辈为榜样,传承家族美德。
长者以身作则,教导幼者恪守门风;幼者谨遵教诲,身体力行。
门风共守,可弘传悌道,使家族声誉远扬,绵延不绝。
门风既守,当思家规同循,悌道之延续,故下论家规同循,悌道之延续。
九、“家规同循悌义”:家规同循悌,延悌道之续
——家规废弛之叹惋
“家规同循悌义”者,言家规为家族规矩准绳,立身行事准则,维系家族秩序,传承家族价值观。
兄弟姊妹当共同遵循,延续悌道。
现今诸多家族,家规废弛,兄弟姊妹行事随意,忘却先辈所立规矩。或行为放纵,不讲礼仪;或自私自利,不顾大局。
家族失却规范,人心散漫。
兄弟姊妹应重拾家规,长辈重温家规内涵,以身作则,为晚辈树立榜样;晚辈则谨遵家规,依规矩行事。
诸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家规,时刻铭记于心。
通过共同遵循家规,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让家族秩序井然,使悌道在有序家族生活中得以延续。
家规既循,当思才德互砺,悌道之进阶,故下论才德互砺,悌道之进阶。
十、“才德互砺悌义”:才德互砺悌,进悌道之阶
——才德怠惰之省悟
“才德互砺悌义”者,谓才德为人之根本,家族荣耀所系。
兄弟姊妹当相互砥砺,精进才德,进阶悌道。
今时,部分兄弟姊妹于才德之上怠惰,不思进取。
或溺于逸乐,荒废学业;或品行有亏,行事乖张。
家族才德传承受阻,令人深省。
兄弟姊妹当明才德之重,相互劝勉,共求进步。
于才学,勤勉钻研,博采众长;于品德,日省吾身,见贤思齐。
才德互砺,可进阶悌道,使家族俊才蔚起,德馨远播。
才德既砺,当思内外兼和,悌道之广敷,故下论内外兼和,悌道之广敷。
十一、“内外兼和悌义”:内外兼和悌,敷悌道之广
——内外睽违之审视
“内外兼和悌义”者,意兄弟姊妹于家族之内践行悌道,于外亦需与邻里、社会和谐共处,广敷悌道。
今有人于外与人睽违,争竞斗狠,致家族声誉受损。
或与邻里龃龉,恶语相加;或于社会中行为失检,损人不利己。
家族形象蒙羞,悌道难以广敷。
兄弟姊妹应明内外兼和之理,于外以和为贵,与人为善。
邻里有困,援手相助;社会公益,踊跃参与。
若家族成员皆能与人和睦相处,家族声誉自可提升,悌道亦得广敷。内外兼和,展家族风范,使悌道影响深远。
内外既和,当思自我修悌,悌道之归本,故下论笃行修悌,悌道之归真。
十二、“笃行修亲悌义”:笃行修亲悌,归悌道之真
——知行脱节之警策
“笃行修亲悌义”者,盖言悌道之关键,在于笃行。
知悌道而不行,犹未知也。
今不少人虽知悌道,然知行脱节。
尊长爱幼流于言辞,患难相恤时踌躇不前;言语谦和仅为表面,趣异相谅难见真心;财物相谦口惠而实不至,过错相宥心有而力不足;善举相励缺乏行动,门风共守未能坚持,家规同循阳奉阴违,才德互砺流于形式,内外兼和表里不一。
当从当下起,笃行修悌。
尊长爱幼,出于真心;患难相恤,毫不犹豫;言语谦和,时刻留意;趣异相谅,以同理心包容彼此;财物相谦,不贪不吝且账目明晰;过错相宥,宽容豁达;善举相励,积极主动;门风共守,矢志不渝;家规同循,一丝不苟;才德互砺,勤奋不辍;内外兼和,真诚无欺。
每日省察言行,有过则改。笃行修悌,方为悌道归真。
若人人皆能践行此十二重义,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则家族必亲睦昌盛,社会必和谐安宁。
愿吾辈共勉之,传承悟悌道,让家族情谊世代相传,为家国之兴贡献力量。
第十四章 《“觅悌道精蕴,固家族亲睦”:论悟悌之十二重义》结语
嗟夫!
吾写《论悟悌之十二重义》,旨在探寻悌道精微,冀其于今时之世,重焕熠熠光辉,与孝道交相辉映,共铸人伦之美,同襄家国之兴。
自开篇伊始,吾详述悌道于家族,为维系手足之情、传承祖宗遗泽之关键。其间论及尊长爱幼,此为悌道之基石,奠定家族和睦之基;患难相恤,彰显手足情深,于困境中守望相助;言语谦和、趣异相谅等诸多要义,皆为增进兄弟姊妹情谊、升华悌道之法门。
又申财物相谦之理,诫当下贪吝之失;倡过错相宥之宽容,善举相励之风尚,以达家族仁爱满溢、和乐咸宁之境。
至于门风共守、家规同循,此乃家族精神之传承与行为之规范。
家族成员依此而行,知所进退,行有所止;才德互砺,内外兼和,则可提升家族之整体素养,于社会中展现家族之风范,促进家族与社会之和谐共生。
而笃行修悌,尤为重中之重,盖知而不行,非真知也。
唯有将悌道诸义,切实融入日常行止,方可领悟悌道之真义。
孝道与悌道,实为人伦之根本。孝为德之本,悌为仁之基,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
孝以敬亲,悌以善邻,推而广之,家国同构。
孝行于家,则家庭稳固,亲情醇厚;悌道遍施,则社会和谐,人心向善。
于国而言,万民皆行孝悌,则风俗纯美,政通人和,国运昌盛。
今时虽世风有所浇薄,然吾坚信,孝悌之道,深植于华夏儿女血脉之中。
吾辈当以传承为己任,从自身做起,践行孝悌。
长者率先垂范,幼者虚心受教,上下一心,共兴孝悌之风。
人人皆以孝悌为念,推己及人,则家族之内,亲情融融;社会之中,和睦熙攘。
愿此文能为世人引航,于孝悌之道有所启发,进而身体力行。
待他日孝悌之风盛行,家族亲睦,邻里守望相助,社会祥和安宁。
孩童知敬长爱幼之礼,老者得尊养呵护之福;兄弟姊妹情同手足,共担风雨,同享甘饴。
家族之中,其乐融融,绵延福泽,世代昌盛。
彼时,国风清正,民心纯善。商贾秉持诚信,不欺不诈;仕者心怀忠义,奉公守法;学子勤奋向学,以才德为务。
人人皆以孝悌为行事之准则,以礼义为修身之圭臬。
社会风气醇厚,犯罪恶行渐消,争端龃龉不起。
由家及国,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国人秉持孝悌之义,于国际交往,亦能以和为贵,展现大国风范。
扶危济困,彰显仁爱之心;谦逊礼让,弘扬华夏美德。
使异域诸国,皆慕我中华孝悌之文化,共襄世界和平繁荣之盛举。
吾于此衷心期盼,诸君能将书中所论,铭记于心,践行于行。
从日常细微之处做起,事亲以孝,待友以悌。
遇长辈,必恭谨有礼;逢幼弱,当关爱有加。
财物不贪,患难与共,以实际行动,诠释孝悌之道。
且夫孝悌之道,非一时之功,需持之以恒,代代传承。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使后辈自幼浸染于孝悌之氛围;学校庠序,亦当将孝悌之教,融入课程,培养学子品德。
如此,孝悌之道,方能如薪火相继,永不熄灭。
愿我华夏大地,处处洋溢孝悌之风,人人皆为道德楷模。
家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亦将指日可待。
吾将翘首以盼,此美好愿景之早日实现,与诸君共襄盛举,同谱华章。
嗟乎!
前章论悌道十二重义,探人伦之本,究家国之兴,盖以孝悌为纲,明家族之睦、社会之和、邦国之盛也。
今观家道之传承,实与孝悌同源共脉,皆华夏文明之精魄所系。
欲明孝悌之永续,必溯家道之渊薮;欲悟传统之智慧,当察家道之奥赜。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十五章 溯源家道:解锁传统智慧 启迪现代价值》,去探寻家道中所蕴含的奥秘,看其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为现代社会带来启示与指引。
来源:荆轲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