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阻肺,这个看似平凡却足以"偷走"生命质量的隐形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口。许多患者直到呼吸困难难以行走时才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然而,坚持正确用药能让他们重获呼吸自由!
慢阻肺,这个看似平凡却足以"偷走"生命质量的隐形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口。许多患者直到呼吸困难难以行走时才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然而,坚持正确用药能让他们重获呼吸自由!
本文将揭示5种慢阻肺核心用药,这些药物如同生命的"守护者",能帮助患者显著提高生存质量,让呼吸不再成为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据中国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约1亿人患有此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仍在逐年攀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很多患者因为对疾病认识不足,没有坚持规范用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第一种核心用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这类药物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力。
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患者用药后感叹:"以前爬一层楼都喘不过气,现在能轻松走几公里了!"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气道,改善肺通气功能,药效可持续12-24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单独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多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二种核心用药——长效抗胆碱药(LAMA)。这类药物如噻托溴铵、乌美溴铵等,是目前慢阻肺基础治疗的"主力军"。药师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坚持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住院率降低约25%。
长效抗胆碱药通过阻断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减少气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不同,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适合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慢阻肺患者。但需要提醒的是,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三种核心用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常用的有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
药师在门诊中常遇到患者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其实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由于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全身吸收少,安全性远高于口服或注射激素。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有哮喘病史的慢阻肺患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尤为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肺炎风险,因此不建议所有慢阻肺患者都使用,而是应根据个体情况,精准施治。
第四种核心用药——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PDE4抑制剂)。罗氟司特是目前唯一上市的PDE4抑制剂,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加重史的患者。
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类药物能显著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对于反复住院的患者尤为重要。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不同,这类药物是口服给药,适合吸入装置使用困难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腹泻和体重下降等,一般较轻微,会随时间减轻或消失。
第五种核心用药——茶碱类药物。虽然是传统药物,但在资源有限地区仍有重要价值。药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时发现,许多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通过规范使用茶碱类药物,同样能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
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膈肌收缩功能,增强呼吸中枢的换气功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茶碱类药物治疗窗窄,血药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心悸、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剂量应当个体化,最好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这五类核心用药如同慢阻肺患者生活中的"五大守护神",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然而,药物治疗只是综合管理的一部分,戒烟、肺康复、氧疗和疫苗接种等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药师在与患者交流时,常会强调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慢阻肺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用药有一些常见误区:一是随意停药,有些患者症状改善后就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二是吸入装置使用不当,吸入药物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吸入技术,错误的吸入方式会导致药物沉积不足,疗效大打折扣。
三是过度依赖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这类药物只适合急救使用,不应作为长期维持治疗的主要手段。
另外,慢阻肺患者应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引起心悸、震颤;抗胆碱药可能导致口干、尿潴留;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口咽部真菌感染和肺炎风险。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而非擅自停药。
对于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更显重要。他们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多,相互作用风险高。
药师建议,老年慢阻肺患者应定期整合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叠加,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简化给药方案,如选择每日一次给药的长效药物,有助于提高依从性。
药物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用药,慢阻肺患者可以减少症状困扰,降低急性发作风险,维持较好的运动能力,从而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药师呼吁,慢阻肺患者应当树立正确用药观念,遵医嘱规范用药,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共同制定最适合个人的治疗方案。
总之,慢阻肺虽不能根治,但通过坚持使用这五类核心药物,配合非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希望本文能为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他们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3): 170-205.
[2] 王辰, 高占成, 王长征, 等.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2018[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10): 697-702.
[3] 罗远明, 陈平, 李莉,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的药物选择与疗效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216-2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