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央视热播的刑侦剧《刑警的日子》可真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都在争论年轻主演和老戏骨之间的演技差距。
最近央视热播的刑侦剧《刑警的日子》可真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都在争论年轻主演和老戏骨之间的演技差距。
说实话,这部剧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主角,而是那些戏份不多却个个出彩的黄金配角们。
他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出手就是真功夫。
你看王双宝演的那个民工凶手,审讯室里平静地讲述杀人过程的样子,让人瞬间想起二十年前他在《盲井》里的表演。
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那是几十年如一日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
还有刘佩琦演的男主父亲,台词少得可怜。
可人家往那儿一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活脱脱就是个市井老炮儿,根本不用说话就能让你感受到这个角色的全部人生。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李勤勤。
62岁的人了,居然敢接演50岁的"站街女",这得多大的勇气啊!
不仅要面对观众对她年龄的质疑,还得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
可人家就是有这份专业精神,不挑角色大小,演什么像什么。
记得剧中那个镜头吗?
她演的林春苗收到女儿成绩单时,从狂喜到强忍泪水再到装作若无其事继续揽客,整个过程就五秒钟,却把一个母亲的辛酸演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她把成绩单小心翼翼塞进胸口那个动作,看得人心里一颤。
这就是底层母亲最本能的反应啊,把最珍贵的东西贴身藏着。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李勤勤演站街女时我也觉得有点违和,毕竟年纪摆在那儿。
可后来才明白,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你想啊,要不是穷到走投无路,哪个男人会找一个满脸皱纹的站街女?
这个设定反而更真实地撕开了底层生活的残酷。
看着剧中那厚厚一叠汇款单,想想她得接多少活才能攒够女儿的学费,这种牺牲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你可以不认同她的职业选择,但不得不佩服她作为母亲的伟大。
这些老戏骨的表演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表演课。
他们证明了一个道理,角色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演得好坏之别。
你看他们演的都是些小配角,戏份加起来可能都没主角一集多,可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
这就是真本事,能在有限的镜头里,演出无限的人生。
反观现在一些年轻演员,动不动就挑角色、讲番位,演技却经不起推敲。
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缺少了老戏骨们那份沉淀。
演戏这事儿吧,光靠培训班教的那点技巧远远不够,得去生活里泡着,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体会各种人生况味。
李勤勤为了演好小人物,常年混迹菜市场、小餐馆;王双宝为了演民工,真去工地和工人们同吃同住。
这种下苦功夫的精神,现在还真不多见了。
《刑警的日子》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影视圈的怪现状,一边是流量明星拿着天价片酬却交不出像样的表演,一边是老戏骨们甘当绿叶却个个出彩。
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演技?是精致的五官和时尚的造型,还是能让观众相信角色存在的真实感?
说到底,演戏不是比谁更漂亮、谁戏份更多,而是看谁能把角色演活。
李勤勤们用皱纹演戏,用骨血塑造角色,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
它需要时间的打磨,需要生活的历练,更需要一颗对表演永远敬畏的心。
看着这些老戏骨的表演,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观众更爱看配角了。
因为他们演的不是角色,而是真实的人生。
他们追求的不是镜头多少,而是每个镜头都能打动人心。
这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啊!
所以啊,年轻演员们真要好好跟这些前辈学学。
演戏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有些课必须交给时间来上。
希望《刑警的日子》这波讨论能让更多人明白,好演员不在咖位大小,而在用心多少。
好表演不在戏份多少,而在能否让观众记住那个活生生的人。
来源:电影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