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红石里“蹦”出来的新物种,是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12:31 2

摘要:这项发现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完成,近日正式发表于国际专业微生物学期刊 Antonie van Leeuwenhoek,这是丹霞山的第52个新物种,也是该团队继2023年在丹霞山发现丹霞黄色杆菌以来的第2个微生物新属新种。

它不仅是一个新种(species)

更是一个新属(genus)

丹霞红岩杆菌细胞透射电镜图。

这项发现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完成,近日正式发表于国际专业微生物学期刊 Antonie van Leeuwenhoek,这是丹霞山的第52个新物种,也是该团队继2023年在丹霞山发现丹霞黄色杆菌以来的第2个微生物新属新种。

藏在岩石中的“生命线索”

故事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红色砾岩开始。中大微生物科研团队在丹霞山的典型红层砂砾岩中采集了一块岩石样品,经过培养和分离、连续多轮纯化和生理特征筛查,成功获得了一株此前未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SYSU DXS3258T。

为了进一步确认它的“身份”,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全基因组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化学组成分析等。数据综合证明:菌株SYSU DXS3258T不仅是一个新种,还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属。团队因此将其命名为丹霞红岩杆菌(Rubrolithibacter danxiaensis),意为“来自丹霞红岩的细菌”。

丹霞地貌:

微生物的独特“家园”

丹霞红岩杆菌并非“偶然路过”,它很可能是丹霞地貌长期演化过程中与环境共同适应、共同演进的“原住民”。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风化剥蚀形成的奇特地貌类型,以其干旱、强烈的日照、酸性土壤和贫瘠基质闻名。这些条件对多数生物来说并不友好,却为某些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和“进化温室”。如在菌株SYSU DXS3258T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与铁氧化和还原有关的基因,这可能是对红色砂砾岩中铁含量丰富的响应。

研究人员指出,这类微生物的生理和基因特征,可能正是对丹霞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因此,这项发现不仅丰富了微生物分类学的内容,更提示我们:地貌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的生态联系,这也从微观的角度验证了廖文波教授团队提出的在丹霞山存在着独特的“丹霞区系”。

“微观生态”小中见大

在大众印象中,微生物总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尤其在地质作用、营养循环、环境修复、甚至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丹霞山。

丹霞山因其特殊的地貌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李文均教授团队还在持续推进丹霞山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人类来说,丹霞山是壮丽的山川、奇特的岩层,但对于微生物而言,它们却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家园。这里的岩石、土壤和空气,承载着无数微小生命的繁忙与努力。这些微生物不仅在土壤中促进着养分的循环,还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在细小的角落里默默运转的。

李文均教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微观世界也有同样的规律,丹霞红岩杆菌和丹霞黄色杆菌,都在漫长的亿万年的地质环境变化中适应了这方水土,进化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为丹霞地貌、丹霞区系的发育和演化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文字:韶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静

来源:韶关民声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