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流量下的存在感

摘要:当下的流量时代,一石更易激起千层浪。近日,前运动员吴柳芳和管晨辰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言辞交锋,前者作为一位曾经斩获多个世界冠军头衔的前体操运动员,今年开始以“56学姐”的抖音达人身份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熟料,11月,她的粉丝人数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暴增至259

当下的流量时代,一石更易激起千层浪。近日,前运动员吴柳芳和管晨辰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言辞交锋,前者作为一位曾经斩获多个世界冠军头衔的前体操运动员,今年开始以“56学姐”的抖音达人身份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熟料,11月,她的粉丝人数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暴增至259万。

而这一切源于东京奥运会女子平衡木冠军管晨辰的一条评论,她在吴柳芳的热舞视频下发布评论称:“前辈姐姐,你要擦就擦你的呗,就不要给体操扣屎盆子了”,而吴柳芳回应:“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场对话迅速引起舆论关注,事后,吴柳芳在直播间对管晨辰的争论进行回应,并向网友鞠躬致歉表示,“我跟我师妹拌嘴耽搁了大家的时间,占用了公共资源,真的很不好意思。

无独有偶,另一位北大毕业的网红羊毛月日前也因在视频中嘲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事激起了网友的愤怒。可以看到,羊毛月的这条吐槽视频的文案为“真的这么难吗找工作”。在视频中,羊毛月面对镜头发出疑问,现在大学生都这么难找工作吗?羊毛月表示,他刷抖音发现10条有8条都是秋招“零offer”的内容,看到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找不到工作在抖音上讲段子,或是回宿舍后分享自己的面试经历,说着说着就哭了。还有些人在招聘软件上和HR对骂,或放狠话说进不去某公司就号召全家都不用该公司的产品。

而羊毛月在视频里对此的态度是,“我想说0人在意好吗。这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怎么职场都进不去呢?进不去你怎么整顿呢?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大家找不着工作了,就都觉得当网红好,都想来卷我们。那你们都来当网红了,我干什么呢?”

可以看到,虽然这两个事件看似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但却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是公共情绪的快速蔓延,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年轻群体的就业困局,这些综合在一起导致情绪在一瞬间被引爆。且羊毛月作为既得利益者,极度缺乏对底层社会、对生活困境的理解缺乏,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当代人的困境,才让火苗越烧越旺。

为何这一社会事件引发如此高讨论度?公共情绪为何在娱乐时代如此容易引爆?当代年轻群体的职业困境该如何破解?或许在今天的特别策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PART 1 娱乐真的“至死”?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而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

哲学家韩炳哲在《娱乐何为》一书中,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作者认为,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此外,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西方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当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揭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荐书:《娱乐何为》

作者: [德] 韩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品方: 见识城邦原作名: Gute Unterhaltung译者: 关玉红

PART 2 人类并非乌合之众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众是轻信和易受骗的,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让群体的愚昧性深入人心,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也让人们深信大众会盲从权威。可是果真如此吗?法国知名认知科学家雨果·梅西耶颠覆性地指出,人类从来都不好骗,他们看似的轻信、盲从甚至迷信,其实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选择。

全书围绕“开放式警觉机制”这一人类沟通的核心机制展开,指出人类拥有一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检验的认知机制,使我们能开放地接受有价值的资讯,又能警觉地抵制危险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信息时,人的预设是保守的,而非轻信的,所以我们犯错更可能是因为在该信任时不信任,而非在不该信任时信任。

阅读本书,你将看大量颠覆性的认知科学知识和精彩的故事,看到决定竞选、广告、说服和谣言成败的根本因素,更将如科学作家万维钢所说,“思维水平会上升一档”。

荐书:《你当我好骗吗?》

作者:[法]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

译者:王萍瑶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ART 3 只因倦怠难敌

21世纪是一个生病的时代:躺平、“丧”,以及现代人在社媒时代的孤独与迷失等等,都成为了当今社会新的病理形态,这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各类型精神疾病。

事实上,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同时,这一问题也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一种过量的肯定性。这种“肯定性”是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所导致的暴力。

与此同时,21世纪也是新的“倦怠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命变成了生存,人们从精疲力尽的自我转向了心灵层面的消耗殆尽。

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

或许在韩炳哲所撰写的《倦怠社会》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韩炳哲是“哲学界新星”,他回归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韩炳哲强调,我们的竞争性、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这种态度一度导致人们变得焦虑和歇斯底里,大家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韩炳哲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可以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发掘一种新的可能,以求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一隅风景。另外,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一个人们相互关注,彼此亲密的友邻社会。

与此同时,他还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因为,对于生病的社会而言,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荐书:《倦怠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译者:王一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品方:见识城邦

PART 4 找到内生动力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吗?”柴郡猫回答:“这得看你要去哪儿。”转换到职场环境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提前选好指明方向的目标,那么行为就会毫无目的性。

很多人常常会设定目标,比如一天要背100个单词,1个月要减10斤,要快速找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往往总是停留在设定阶段,却止步于行动。

为什么有的人杀伐决断,行动力爆表?但轮到自己时却总是无法坚持?从想到做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如何才能科学有效激发自驱力,把手头的事情一件一件做成?这一切恐怕都要依赖于内生动力。

作者艾利特·菲什巴赫基于近20年的动机学研究成果,提出【内生动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唯有调用内生动力,我们才能不费力地获得行动力。本书提出具体实操方法,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掌握“成事”的科学法则。

作者认为,目标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工具,它不仅指引着具体的方向,而且会拉动我们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正如老话说的“眼睛要看着方向”,设定目标应该是种抱负而非苦差。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最终收益而不是付出的成本去锁定目标,比如把目标设为“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请工作”,“买房子”而不是“攒首付”。 找到工作和买房子都是期望的结果,填工作申请表和攒首付则是实现这些结果的必要手段。 实现目标让人兴奋,而实现目标的手段让人感觉只是苦差。

其次,设定抽象目标。想象下你正在努力找一份新工作。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目标说成是 “探索职业机会” 或 “读招聘启事提交申请”,这是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说法:“读招聘启事” 具体在说你如何寻找职业机会,而 “探索职业机会” 则抽象解释了你为什么要读招聘启事。 虽然都是同一目标,但第一种说法显然比第二种更有驱动力,因为抽象描述强调的是行动背后的意义。

最后,你需要分清楚趋向型目标和回避性目标。“做什么”的目标叫“趋向型目标”,因为它明确了努力接近的理想状态,“不做什么”的目标叫“回避型目标”,因为它促使我们远离希望避免的状态。在不同的情境中,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各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过以上小tips,职场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及时调整目标的设定,从而让自己迅速调整状态,更好的实现目标。

荐书:《内生动力》

作者:【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译者:冯晓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PART 5 获得重要锚点

如今,职业道路变得越来越曲折,在不同职位、行业、地点甚至职业生涯之间频繁且灵活地转换逐渐成为新的常态。曲折的职业道路会令人感到压力重重甚至不堪重负,但如果你知道如何充分加以利用这份压力,它就会给你带来机遇,实现职业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重要问题:我擅长做什么?我坚持什么信念?哪些东西能激励或推动我?未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曲折的职业道路》一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工作形态变化的深刻见解,帮助你实现个人成长的练习;还有成功人士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打造更加快乐和成功的职业生涯。

在本书中,你将学会当今职场成功的五项关键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克服心中的不自信;建立更有效的人际关系网;探索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本书案例丰富且真实。作者从众多真实的咨询案例中选取针对不同职业规划需求的真实案例,让你的职业设计更具参考性。

当我们偏离了轨道、匆忙赶路或者在原地打转时,本书提供了方法,教我们开辟适合自己的工作道路。它帮助我们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找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一本恰逢其时而意义非凡的工作指南

荐书:《曲折的职业道路》

作者: [英]海伦·塔珀(Helen Tupper) / [英]莎拉·埃利斯(Sarah Ellis)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品方: 中科书院副标题: 在终身工作时代找准定位原作名: The Squiggly Career:Ditch the Ladder, Discover Opportunity, Design Your Career译者: 谢天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流量时代,

或许会有越来越多人感受到疲惫和迷茫。

也因此,

一种更具共鸣的概念进入了视野——人生锚点,

它就像小船上的锚,

让我们足以抵御生活的波涛汹涌。

这些锚点可能是你内心的能量、可能是你身边的某个人,

也可能是你赖以生存的职业等等。

而我们则可以通过对“锚点”的探索,

找到生活的支点,重新获得安全感。

希望当下焦虑的所有人,

都能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来源:新浪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