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全省社队工业会议上提出“大念‘山海经’”战略,以山区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挖掘为核心,激活了福建农村经济。这一战略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因地制宜的典范,更为今天的海南乡村振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启示。
1981年,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全省社队工业会议上提出“大念‘山海经’”战略,以山区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挖掘为核心,激活了福建农村经济。这一战略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因地制宜的典范,更为今天的海南乡村振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启示。
一、项南的“山海经”:解放思想的破局之道
1. 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
项南上任福建后,面对全省耕地仅占陆地面积1/9的困境,拒绝“以粮为纲”的僵化思维。他深入漳浦、古田等地调研,发现山区资源未被开发的潜力:
- 古田白木耳案例:农户翁西应以菌种培育技术实现年收入2.1万元(1981年),带动全县产值近千万元。项南敏锐抓住这一典型,推动全省发展食用菌产业。
- 漳浦实践:通过包产到户释放生产力,农民主动维护牡蛎养殖资源,荔枝产量翻倍。项南总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让生产力发展超过资本主义。”
2. 突破禁锢的改革魄力
面对“左”的思想阻力,项南在省委电话会议上直言:“听中央的,不听第一书记或常务书记的!”推动全省94.5%生产队落实责任制。他更以“焖地瓜宴”巧妙化解港澳记者对福建落后的质疑,展现开放胸襟。
3. 系统化战略布局
项南提出建设“八大基地”(林业、海洋、经济作物等),并推动“三来一补”模式,使晋江陈埭镇从家庭作坊发展为“中国鞋都”。这种“资源-产业-市场”的闭环思维,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二、海南的困境与突围:项南思维的现代演绎
1. 痛点诊断:农业现代化的三大落差
- 品种结构:热带水果同质化严重,缺乏燕窝果、手指柠檬等高附加值品种,而福建古田已形成菌种研发-种植-加工全产业链。
- 加工能力:海南农产品加工率仅30%,远低于福建东石镇制伞业60%的深加工率。
- 产业链韧性:渔业以捕捞为主,缺乏宁德大黄鱼“育苗-养殖-冷链”一体化模式。
2. 海南版“山海经”实施路径
- 山区振兴:热带雨林经济
借鉴福建“林菌共生”模式,在五指山发展咖啡、益智仁种植,结合呀诺达景区开发研学基地。参考武夷山“茶旅融合”经验,将热带雨林生态价值转化为民宿、康养收入。
- 海洋突围:科技赋能种业
引入三亚崖州湾实验室技术,发展东星斑工厂化养殖;建立儋州海带-鲍鱼混养示范区,提升单位产值。复制福建“种质资源数字确权”系统,打造全球种业交易中心。
- 手工业创新:非遗数字化
将黎锦、椰雕与元宇宙结合,开发虚拟穿戴产品;建立农村电商直播基地,培育“新农人”,如澄迈桥头地瓜通过抖音年销5亿元。
三、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从“输血”到“造血”
1. 政策创新:构建“热带特区”制度
- 设立“海南农业自贸区”,试点种业跨境交易免税政策,吸引拜耳、先正达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 建立“乡村振兴数字基金”,通过区块链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户精准对接,已试点发放数字产权证1.2万张。
2. 人才培育:从“候鸟”到“留鸟”
- 推出“热带农业MBA班”,引入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专家驻岛指导。
- 建立“新农人孵化器”,培育像黄小丹这样的95后“黎族IP”,单场直播销售额破百万。
3. 共同富裕:探索“海洋联产”机制
- 推广“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参考福建古田菌种入股分红,让渔民变股东。
- 建立“山海协作飞地”,推动三亚热带果蔬与儋州渔港加工基地联动,实现资源互补
让“山海经”成为自贸港的绿色引擎
项南的“山海经”本质是资源再发现、产业再重构、价值再创造。对海南而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复制福建路径,而是需立足自贸港定位,将热带特色农业与数字经济、跨境贸易深度融合。当每一座火山村都能产出“数字芒果”,每一片红树林都能孕育“蓝色银行”,海南乡村振兴的“山海经”,必将书写出更辉煌的篇章。
来源:乐活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