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17岁丧母,52岁丧女,95岁裸捐3568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14:00 2

摘要: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诗人痖弦称她为“穿裙子的士”,大家尊称她“先生”,也是那个把3568万元毕生积蓄全捐出去的叶教授。

一位百岁老人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七十多年,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种子撒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诗人痖弦称她为“穿裙子的士”,大家尊称她“先生”,也是那个把3568万元毕生积蓄全捐出去的叶教授。

她叫叶嘉莹,2024年深秋的一个午后,这位“诗词的女儿”永远闭上了眼睛。

她用整整一百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摆在书架上的古籍,而是一个人用一辈子去践行的使命。

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北京察院胡同的四合院里,一声啼哭打破了夏日的宁静。叶家给这个女婴取名“嘉莹”,小名“小荷子”,因为六月又被称为“荷月”。

谁能想到,这个在荷叶清香里长大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古典诗词那位执着的“护花使者”。

父亲叶廷元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他却坚持让女儿从小读《论语》《孟子》;母亲李玉洁出身书香门第,会亲自教她填词作诗。

叶家的教育很特别,既让她去新式学校读书,又要求她每天背诵古文。

叶嘉莹3岁学认字,6岁以《论语》开蒙,7岁学写诗,12岁就能写出“绿蚁浮春酒,红泥拥夜炉”这样的句子。

1941年,叶嘉莹17岁,她考上了辅仁大学国文系。同年,她的母亲因为疾病去世。祸不单行,父亲在抗战的后方失去了联系,她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坎儿。

幸运的是得到了大伯一家的照顾,她还能继续学业。

恩师顾随

叶嘉莹在辅仁大学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讲课从不带讲义,即兴想起一首诗就能讲得让满教室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叶嘉莹跟着他学了6年记下了8本笔记,在这之后她无论去到哪里,始终带着这8本笔记。而这些泛黄的纸页后来成了整理顾随文稿的关键。

顾随曾在课堂上感慨:“我教了一辈子书,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叶嘉莹。”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跟随着丈夫去了台湾。

在台湾的那几年,是她日子过得最难的时候。

1949年,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捕入狱,她抱着还在襁褓里的大女儿也被关进了看守所,出狱后又被学校解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家人在海峡的另一边,丈夫又毫无音讯,在那三年,叶嘉莹可以说是孤立无援。

直到1954年,许世瑛和戴君仁推荐到台湾大学兼职授课。一年后才被聘为全职教师。

国外讲学

1966年,叶嘉莹应邀去美国讲学。

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她发现西方的学者对中国诗词的解读就是在胡说八道,把“采菊东篱下”说成是懦弱者在逃避现实,把“仰天大笑出门去”批判成了做人的傲慢无礼。

她好像自己被羞辱了一样,她就用西方的文论去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还写出了《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这样的著作。

196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她用英语讲《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那些金发碧眼的学生们突然就懂了,原来爱情在不同的语言里,心跳都是一样的节奏。

说到婚姻,那是她人生的第二个坎儿。

叶嘉莹和赵钟荪是通过她曾经的老师介绍认识的。婚前对他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过,匆匆忙忙就结婚了。

1952年赵钟荪出狱后,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直都找不到合心意的工作,就一直失业在家,全靠叶嘉莹赚钱养家。

赵钟荪并没有体谅叶嘉莹赚钱不易,脾气反而越来越暴躁,经常就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她拳脚相加。

还因为连生了两个女儿,婆婆还骂她“断了香火”,丈夫也跟着嫌弃。

自小受传统思想的熏养,她绝望的时候,都只是想着在阳台上跳下去一了百了。却从没想过要离婚,让自己深陷在这段貌离神合的婚姻中窒息的过了半辈子,直到2008年,丈夫去世。

有人问她关于婚姻,她说:我这一生从未谈过恋爱。

中年丧女

1976年,她人生中的第三个坎儿来了,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不幸去世。

那一夜,她对着女儿的照片坐了整整一夜,说出:“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然后将自己投入到更大的事业中。

90岁那年,叶嘉莹决定回国。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也正式启用,她正式定居南开。

2016年,她就卖掉了天津的房产,房款380万就捐给了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此后三年陆陆续续的捐赠,到了2019年,累计捐赠的金额已经达到了3568万,全都用来推动古典诗词的教育。

传承文化

叶嘉莹人生最后的那几年,她还在忙着将中国古典诗词文曲的咏诵录制下来,以传后世。

有人劝她休息,她说:“我都快一百岁了,能多做一天是一天。”

她常说:“诗词不是老古董,是藏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你难过的时候,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开心的时候,会想‘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走了,走得很平静。

追悼会上,南开大学的学生们捧着荷花来送她,那是她最喜欢的花,就像她的小名“荷子”,出淤泥而不染,把一生都献给了诗词。

叶嘉莹的故事啊,说起来很长很长。她经历过战火、背叛、也失去过亲人,可你在她身上看不到抱怨,只有对诗词的热爱。

她让我们知道,文化传承不单只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坚守,去播种。

这个把一辈子都活成诗的女人,其实她从未离开,她早已经把自己融进了千年的诗词文化里,活成了大家心里永远的诗。

最后的话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古诗词对你们来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有没有哪一句诗词在你低谷的时候给予过你撑过去的力量?又或是在喜悦的时候为你增添了诗意?

来源:阿井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