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潜艇对决日本航母(8)~战斗(下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19:35 4

摘要:在所罗门群岛遭受损失后,为了扭转战争的局势,日本将航母大部分撤出了战斗,等待训练新的合格飞行员,寻找机会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战斗。随着美国开始准备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第一机动舰队的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决定是时候发动决定性的攻击了。1944年6月12日,美国对马里亚纳群

鱼鹰社对决系列#139

美国海军潜水艇对决日本海军航空母舰

USN Submarine vs IJN Aircraft Carrier: The Pacific 1942–44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潜水艇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的5次交战战例。

原作者:马克·拉达斯(Mark Lardas)

(8)~战斗(下篇)

美国潜艇对决日本航母战斗发生海域示意图

(3)大青花鱼 vs 大凤,1944年6月19日

在所罗门群岛遭受损失后,为了扭转战争的局势,日本将航母大部分撤出了战斗,等待训练新的合格飞行员,寻找机会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战斗。随着美国开始准备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第一机动舰队的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决定是时候发动决定性的攻击了。1944年6月12日,美国对马里亚纳群岛的空袭开始后不久,日本舰队出动迎击美国海军。

美国密码破译员侦测到了这一行动。潜艇司令部在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的关键位置部署了7艘潜艇,这是日本必须穿越的水域。潜艇被派往情报显示日本军舰最有可能经过的位置。其中一艘潜艇是大青花鱼,1艘猫鲨级潜艇,它由詹姆斯·W·布兰查德(James W Blanchard)中校指挥,在执行第9次战斗巡逻。

1944年4月,大青花鱼号(USS Albacore)在马雷岛海军造船厂完成改装后重返太平洋执行战斗巡逻任务。两个月后,在马里亚纳战役中,大青花鱼发现并用鱼雷击中了日本航母大凤号——后者因损管不力沉没。

6月18日,潜艇司令部将大青花鱼从其巡逻区域向南调移100海里,以便更好地拦截日本舰队。1944年6月19日0800,布兰查德升起潜望镜进行360度观察。潜艇正处于小泽的甲部队中:3艘航母、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第一航母舰队的航母正接近大青花鱼。日本人正在发动一波空袭。

布兰查德让领头的航母通过,选择第2艘航母(最初距离9000码)作为目标。一艘驱逐舰位于潜艇与第二艘航母之间,正穿过大青花鱼的潜望镜十字准线。布兰查德让驱逐舰通过,继续追踪他的大目标。大青花鱼接近到5300码。这时其鱼雷数据计算机(TDC)开始出现故障,提供明显错误的信息。布兰查德没有中止攻击,而是选择依靠纯粹的目视观察来确定敌方距离、航向、航速等关键信息,手动解算射击方案。为了提高成功击中目标的几率,在9时之前,大青花鱼齐射了艇首6枚鱼雷。

在发射鱼雷后,大青花鱼立即遭到3艘驱逐舰的攻击,布兰查德在观察到鱼雷攻击结果之前被迫潜入水中。他的“水手之眼”虽然不如正常工作的TDC准确,但足够让他获得了一次命中。4枚鱼雷未能击中目标,听到两声爆炸声,一声是在6号鱼雷应该到达航母位置时。大青花鱼的舰桥军官们认为他们至少有1枚鱼雷命中,也有可能是两枚命中。之后,他们集中精力求生。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25枚深水炸弹,其中一些炸弹落得很近,甚至将天花板上的软木绝缘层震落。

布兰查德所瞄准的目标,他确认是翔鹤级航母,实际上是大凤,日本最新、最强大的航母。大凤是翔鹤级的改进型,装甲厚重且舱室分隔良好,这次作战是它的首次作战。

海军情报局制作的大凤号识别卡。这艘新航母刚从吴港船坞出厂,现存照片极少。布莱查德少校与大青花鱼号军官们正是凭借这些卡片识别目标。(美国海军历史遗产司令部藏)

大青花鱼的1枚鱼雷击中了大凤的前升降机旁。第2枚鱼雷本应击中大凤,但航母上刚刚起飞的飞行员小松幸男上飞曹发现了鱼雷。他将飞机俯冲撞向1枚鱼雷,将其在距离目标100码的地方撞毁,为保护他的母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松上飞曹的行动本应奏效——单枚美国鱼雷的战斗部并不足以对像大凤号这样防护良好的航母造成严重损害——但剩下的鱼雷在航母的侧面打了一个洞,导致升降机井进水。

大凤舰首下沉5英尺,继续以26节的高速航行。震荡导致升降机在飞行甲板的水平面降低了6英尺并卡在那里,这迫使大凤暂停了起飞舰载机。一些前方的航空汽油油箱出现裂缝。海水和航空汽油涌入升降机井。不过,这都是小损伤,进水很快得到了控制。损管控制小组通过升降机的孔进入。9时20分,大凤恢复了舰载机起降能力。

之前的日本航母都有开放式机库甲板,但大凤的建造者在航母的前部到飞行甲板之间加装了装甲板。封闭式机库在恶劣海况下能保护机库,但是这一设计还额外导致了可燃气体在机库中积聚。泄漏的航空汽油比海水轻,积聚在升降机井中,漂浮到水面之上并开始挥发。封闭的升降机将航空汽油蒸气困在机库内,形成了致命的燃料-空气混合物。

大凤的通风口太少,无法及时排放这些可燃烟雾。打破舷窗、在舷墙上开孔以及降低后升降机以增加吃水也未能清除可燃烟雾。经验不足的损管控制官最终下令将通风风扇调至全速运转,同时打开门和舱口以增加对流空气。航空汽油蒸气充满了舰艇。最终在14时30分,经过数小时后,一道火花点燃了燃料-空气混合物。大凤机库发生巨大的爆炸,航母两侧被炸开,大凤开始下沉。火灾和进水严重失去了控制,两个小时后大凤就沉没了。

然而,布兰查德对此并不知情,当大青花鱼最终浮出水面时,海面一片平静。包括大凤在内的航母已经在100海里以东,布兰查德相信自己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珍珠港的潜艇司令部也是如此认为。布兰查德因执行了一次积极的战斗巡逻而受到表扬,并因击伤一艘翔鹤级航母而获得了嘉奖勋带。在菲律宾海战之后,海军情报部门失去了对大凤的追踪,过了几个月才意识到大青花鱼的鱼雷攻击实际上已将大凤送入海底。布兰查德的嘉奖勋带被升级为海军十字勋章。

(4)刺鳍鱼 vs 翔鹤,1944年6月19日

1944年6月,刺鳍鱼是一艘新的猫鲨级潜艇,正在进行第1次战斗巡逻。由赫尔曼·J·科斯勒(Herman J Kossler)少校指挥,这是他首次作为艇长的第1次战斗巡逻,也是他参加的第6次战斗巡逻。6月15日,潜艇正前往圣贝尔纳迪诺海峡,准备接替飞鱼(SS-229 USS Flying Fish)。飞鱼在当天发现日本舰队从圣贝尔纳迪诺海峡驶出并向东航行时,刺鳍鱼的命令发生了变化。潜艇司令部将该艇和海龙(SS-388 USS Pipefish)调至圣贝尔纳迪诺海峡以东360海里的位置,以拦截前往对抗美国在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登陆的日本航母部队。几天前,针对岛上日本部队的登陆攻击已经开始。

刺鳍鱼在6月16日整日徒劳地寻找日本航母部队。23时03分,它发现了四艘船:2艘油轮和2艘驱逐舰,组成了为日军舰队加油的支援部队。刺鳍鱼试图攻击,但被一艘护航驱逐舰逼得潜入深水。当刺鳍鱼重新浮出水面时,那4艘船已经消失。第二天,刺鳍鱼花了13个小时寻找这2艘油轮,但没有成功。

1945年战争结束时,刺鳍鱼号驶入珍珠港。它在首次战斗巡逻中便击沉了翔鹤号,此后长期驻守澳大利亚。照片准确呈现了潜艇在马里亚纳战役时的配置。

6月17日21时整,刺鳍鱼的雷达与一支舰队取得了接触,显示出7个大型目标。科斯勒认为日本舰队中有航母、战列舰和巡洋舰。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小泽的甲部队,距离20000码。刺鳍鱼潜入水下,向目标接近,并确认舰队中有几艘航母。他选择不攻击,让舰队通过。刺鳍鱼的执行官,埃尔默·“齐克”·泽尔默(Elmer “Zeke” Zelmer)解释说:

“我们必须看着它通过并首先报告,第二步再开火。如果我们在开火后再报告,可能会在那段时间里被击沉,那样就没有信息能够传递出我们对手的去向。”

在22时45分,泽尔默发送了接触报告。潜艇司令部回应,发信号:“尽可能保持跟踪,无视燃料消耗。”攻击的机会消失了。泽尔默说:

“当我们错过那2艘油轮时,我们试图攻击,士气下降得很厉害。当舰队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不得不潜入水下让它通过并报告,这帮助了士气,我们想做点什么。报告是好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因此,在实际战斗之前,我们的士气非常低落,当我们击沉翔鹤号时。”

1944年6月19日早上,刺鳍鱼和船员们又获得了一次机会。泽尔默回忆道:

“那天早上潜艇最初是在水面上的。然后我们被一架飞机迫使潜入水下。我们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浮出水面。当我们上来时,可以看到4架小飞机在远处盘旋。声纳能听到那个方向的噪音。我们朝那个方向前进,目标迅速接近我们。”

1941年8月刚服役时翔鹤号照片。到了1944年,该舰大幅增强轻型防空火力并加装了雷达,本照片中这些特征均未体现。(美国海军历史遗产司令部藏)

科斯勒少校后来写道:“这个画面实在太美好了。”小泽的甲部队正朝他们驶来,进行飞机起降。泽尔默继续讲述:

他们的速度大约是25节。当他们靠近到可能被发现的距离时,我们潜入了水下。当然,我们对飞机感到担忧。

我们开始通过雷达跟踪他们。我们潜至雷达深度,这样就能保持雷达接触。这给了我们最初的观察数据。然后艇长接管了潜望镜。我们靠近到觉得必须潜至潜望镜深度。他们逐渐靠近,并且不得不稍微改变航向。并不是直接朝我们驶来。我们担心他们可能会向一侧偏移,但在攻击的后期阶段,当我们潜入水下时,他们开始直行,以接收之前派出去的飞机。这对我们有帮助。

艇长的潜望镜观察非常好。我记录了第一次和几分钟后第二次的位置。我得出了25节的速度和航向。我们根据前两次的潜望镜观察,锁定了那个位置和最终开火的航向。

科斯勒发射了6枚鱼雷并潜入深水。泽尔默继续说道:

我们需要担心3艘驱逐舰。其中1艘特别在我们这一侧,所以我们保持安静,进行静音潜航。所有人员都在战斗岗位上。当观察完成时,我们距离目标大约1200码。当我们进行倒数第二次观察时,靠近时看到了日本国旗。我们进行了下一次观察,然后发射了6枚鱼雷。

马里亚纳战役中,刺鳍鱼号(USS Cavalla)追踪击沉翔鹤号的全过程示意图。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前5枚鱼雷以散射的方式发射。1枚鱼雷应该在航母前方通过,1枚在航母后方通过,4枚则瞄准中间。我们发射了6枚鱼雷,但在发射第5枚鱼雷时,驱逐舰直接朝我们转向,艇长瞄准了它,决定现在是潜入深水的时机。我们继续发射第5枚鱼雷。

下一枚鱼雷在发射管中卡住,无法发射。我们在发射管中让它保持待命状态。随着驱逐舰朝我们靠近,我们试图增加潜深。最终,我们在发射命令下将鱼雷发射了出去。鱼雷射出并游走,但是游动可能是不稳定。

当驱逐舰从我们后方直接驶过并投下4枚深水炸弹时,我们潜至大约150英尺深。接着,深水炸弹攻击持续了接下来的2个半小时。我们周围投下了106枚深水炸弹。

我们主进气管进水了(在水面时柴油机的进气口)。那个进气管直径约为36英寸,向后延伸至发动机舱,长约100英尺。里面的水重达15吨。我们的重量因此增加了这个数值。我们前鱼雷舱也进水了,一个本应关闭的阀门溢出,导致水流入前鱼雷室的舱底。

科斯勒的发射方案非常准确。4枚鱼雷在翔鹤最脆弱——起降飞机的时候击中了它。翔鹤在之前的2场战斗中经历了严重损伤但未沉没,但这一次4枚鱼雷的袭击造成的损害是致命的,巨大的爆炸震撼了航母,随之而来的火灾失控。11时,它脱离了编队。15时10分,它翻覆沉没。

上图描绘第2枚鱼雷命中翔鹤号瞬间:第1枚鱼雷引发的汽油火势已起,次枚命中处水柱冲天,另有3条鱼雷航迹直扑目标(其中两枚将要命中)。

刺鳍鱼号发射的6枚鱼雷中的4枚击中了翔鹤号:

第1枚命中舰岛前部的航空汽油舱,爆炸冲击波导致储油罐破裂,挥发性燃油外泄引发滔天大火。随即第2枚击中3号与5号锅炉舱间的舱壁,两侧钢板破裂致双舱进水。第3枚在舰桥下方爆炸,淹没炸弹库与鱼雷舱。第4枚击中舰艏,虽未损及要害,但导致浮力丧失,最终翔鹤号艏倾沉没。4枚鱼雷的打击效果堪称毁灭性:8座锅炉舱中两座瘫痪,燃油大火失控,弹药库被迫注水。翔鹤号中雷4小时后沉没。

击沉翔鹤号后,刺鳍鱼号靠泊塞班岛进行燃料补给。图中科斯勒少校(居中)正对战况进行解说。(美国海军历史遗产司令部藏)

(5)射水鱼 vs 信浓,1944年11月29日

1944年12月28日,射水鱼正在东京湾附近海域巡逻。这是该艇的第5次战斗巡逻。之前4次战斗巡逻中最重要的结果是在1944年7月的硫磺岛救生任务中成功救出1名海军飞行员。该艇在之前没有击沉或击伤过任何日本舰船。

经过4次徒劳的战斗巡逻后,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部(COMSUBPAC)的洛克伍德中将在1944年9月更换了射水鱼的艇长,由约瑟夫·F·恩赖特(Joseph F.Enright)少校接任。恩赖特在指挥鲦鱼(SS-247 USS Dace)时,第1次战斗巡逻的效果不佳,他请求解除艇长职务,但这次得到了难得的再次指挥机会,他决心充分利用这次机会。

1945年,射水鱼号(USS Archerfish)击沉信浓号后完成改装,正驶离旧金山湾。

艇长约瑟夫·F·恩赖特(Joseph F. Enright)少校

1944年11月29日8时48分,射水鱼的雷达发现一个目标,距离24700码,正在从东京湾驶出,朝南以20节速度前进。恩赖特认为这是一艘装载不重的大型油轮。但当他靠近时,意识到接触目标是航母,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航母,此舰正是信浓。信浓最初是作为第3艘大和级战列舰建造的,但在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海军决定将正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的该舰改造为航母。在作出决定时,战列舰的船体已完工,保持了原本构造,护甲带厚度达到400毫米(15.75英寸)。1944年10月8日,在决定后的两年,信浓举行了下水仪式,但仍未完成舾装。当它下水时,12台锅炉中有4台不能工作,排水泵和水密门尚未全部完成安装,在其服役之前,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

1944年11月24日,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F)的波音 B-29 超级空中堡垒开始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出击,对东京进行的远程战略轰炸。11月27日和29日的轰炸击中了东京的码头。日本海军担心横须贺可能是下一个目标,他们想要将信浓转移到一个更安全的位置,于是决定在吴海军造船厂完成信浓的建造。吴海军工厂的另一项优势是造船工人比横须贺海军工厂的工人更熟练。

信浓的舾装舰长是阿部俊雄大佐,他请求延迟几天,以训练舰上的新手船员,但他的请求被拒绝。信浓运载6艘震洋自杀艇和50架樱花特攻机,急需送往菲律宾;但当阿部俊雄发现无法获得空中掩护时,他决定在当天傍晚后出航,由4艘驱逐舰护航。前往吴将是一段耗时16小时的航程。

信浓的舾装舰长阿部俊雄大佐

由于信浓航速快,射水鱼无法在水下潜航追赶。恩赖特让射水鱼浮出水面并开始追击。这艘潜艇在水面上时的最高航速为20节,正好与信浓的航速差不多。恩赖特沿着与航母行进方向平行的直线航行,航母和驱逐舰在进行曲线航行。23时22分,由于轴承过热,信浓航速降至18节。射水鱼逐渐追上了目标,现在它和航母并排前进,恩赖特担心航母会逃走。出于谨慎,恩赖特向潜艇司令部发送了两份接触报告,期望另一艘潜艇收到接触报告以后能配合他作战。

追击开始6个小时后,3时整,信浓转向,与射水鱼平行。3时08分,恩赖特开始潜艇下潜,准备攻击。3时16分,射水鱼距离信浓号1500码,开始发射艇首4枚鱼雷和艇尾2枚鱼雷。47秒后,第1枚鱼雷命中信浓,随后又有5枚命中,其中2枚被恩赖特观察到。

1艘距离500码的日本海军驱逐舰发现了射水鱼,并实施了反击。恩赖特将潜艇潜至400英尺深,并一直深潜下去,直到6时10分才重新上浮至潜望镜深度。360度扫视海平面,没有发现任何目标。恩赖特认为在那个位置上他击沉了信浓。

实际上,在承受6枚鱼雷命中后,信浓仍以18节的速度继续航行。阿部俊雄并没有感到严重担忧,在1944年10月24日的莱特湾战斗中,信浓的半个姊妹舰,战列舰武藏遭到19枚鱼雷的命中之后才沉没。阿部俊雄认为信浓能够安全抵达吴港。

如果信浓彻底完成了建造,它很可能会成功抵达,但许多水密舱的舱门是敞开的,以便船厂的施工工人通行。有一些水密舱门根本还没来得及安装,且没有进行漏水检查。因此,信浓不熟练的损管控制小组无法遏制因6枚鱼雷命中造成的进水。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信浓所处的危险状态,随后的结局无法挽回。信浓开始倾斜,有翻覆的风险。于是阿部舰长下令进行反对侧注水以纠正航母的倾斜。

反对测注水后,信浓吃水加深,增加了水压和进水量。9时,轮机舱进水。到10时18分,信浓倾斜达到30度,阿部俊雄下达了全员弃舰的命令。10时57分,这艘注定要沉没的航母翻覆沉没,随之而去的超过1400名船员,另外1040人被护航舰救起,舰长阿部俊雄选择与航母同沉。

当恩赖特于12月15日返回关岛时,美国海军情报局对他声称击沉了1艘航母的说法表示怀疑。由于信浓的建造是秘密进行的,因此并未列入任何美国日本航母的情报名单。尽管存在这些疑虑,恩赖特最终依然被认可为击沉了1艘20000吨的航母。直到战争结束后,完整故事才浮出水面,吨位更是被提升至59000吨,射水鱼创下了一个所有美国海军潜艇中击沉单艘舰船吨位最高的纪录。

射水鱼的胜利旗帜,日本航母信浓号(左侧中央Shinano)以59000吨的吨位高居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击沉吨位榜榜首。

~(未完待续)~

来源:SkyCaptain2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