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笙” 心系500年雅乐!他在智化寺,重编失传古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18:27 2

摘要:四月中旬,一个梨花盛放的午后,阳光从莹白瓣隙间斜照进智化殿,智化寺京音乐6名乐队成员手持乐器,排着整齐的队列步入殿内表演席。“筚篥的俗称是‘管子’,别看个头小,吹出来的声音非常清脆好听。我手中的笙,是负责和声的……”现场,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承人屈永增为游客

在东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双手守护着千年的技艺,用匠心传承着文化的根脉。他们是“东城守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守,不是简单的坚守,而是要守正创新。艺,不单单是一门手艺,而是包含了手艺传承和精神传承。

走进东城,遇见守艺人,感受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光。

聚焦非遗传承人,东城融媒推出《东城·守艺人》栏目,一同守护珍贵的传统技艺,让非遗的火种永不熄灭,让匠心的精神代代相传。今天播出第三期,敬请关注!

本期节目带您走近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屈永增

四月中旬,一个梨花盛放的午后,阳光从莹白瓣隙间斜照进智化殿,智化寺京音乐6名乐队成员手持乐器,排着整齐的队列步入殿内表演席。“筚篥的俗称是‘管子’,别看个头小,吹出来的声音非常清脆好听。我手中的笙,是负责和声的……”现场,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承人屈永增为游客一一介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过他的讲述,神秘的古老乐器露出平易近人的一面。屈永增话音刚落,随着鼓点轻叩,一曲悠扬的《小华严》流淌而出。明廷雅乐的庄重与佛门梵音的清寂在此刻交织,50余名游客屏息驻足,仿佛瞬间穿越五百余年的时光。

智化寺京音乐每天两场寺内演出,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除特别活动外从不间断。像这样的演出,屈永增坚持了20余年。今年3月,屈永增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在,让我们把时光拉回34年前,那个他与智化寺京音乐结缘的秋天。

梨树荫下的传承之路

1978年出生于河北固安县屈家营村的屈永增,自幼浸润在传统民间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的乐声里。由于在屈家营学习音乐所采用的乐谱是工尺谱,这让他意外叩开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1991年深秋,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第一届文物节上,一群来自“屈家营音乐会”的少年与智化寺京音乐的艺僧们相遇。随后,在艺僧和管理人员的上门拜访下,同年12月,13岁的屈永增与同村五位少年踏上了前往智化寺的音乐求学之路。几个月后,他们便分别拜在26代传承人本兴、慧明、福广三位艺僧的门下,开始了正式的学艺生涯。

智化寺京音乐起源于明正统十一年,不仅仅是指在智化寺传承下来的音乐,更包含曾经在北京东城、南城十余座擅长音乐佛事的寺院中传播的笙管乐,其中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它集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于一体,以工尺谱记录,经历代艺僧口传心授,至今仍保留着原有风貌,被称为中国的“活化石”乐种。目前,智化寺京音乐已经传到了第27代,并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文化记忆。不同于现代简谱的直观,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密码藏在“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的谱字里,更藏在笙管间转瞬即逝的“啊口”连接音中。由于工尺谱只记录骨干音和“板”,那些骨干音之间的灵魂部分“啊口”只能靠口传。

“老师当年一句一句地教,我们跟着学很久才能摸透一支曲子。”笙、管、笛、云锣和堂鼓,是智化寺京音乐所用基本乐器,屈永增在其中负责笙的演奏,他轻抚泛黄的曲谱回忆道,老师对他们的教学非常严格,先韵谱、后演奏,一首一首逐个背过。

最初学艺非常清苦,每天清晨老师都会带他们去日坛公园练习。为精准复现古韵,老师还要求他们用一种严格的训练方法进行练习——在笙苗上放置铜片,演奏时需保持平稳,一曲终了铜片不落。

古乐新声的守艺之旅

学艺几年后,由于收入微薄,屈永增与同门因生计问题陆续离开智化寺,转行谋生。智化寺京音乐一度濒临失传。直到2003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宋大川在市政协会议上呼吁抢救智化寺京音乐,这让智化寺京音乐重获关注。这时,一通来自北京文博交流馆的电话,将屈永增重新拉回古乐的世界。“接到电话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回来。”屈永增说,时隔八年重返智化寺,这一回来,就坚持到现在。

如今,屈永增的日常被古乐填满:除周一闭馆的时候回固安老家外,其他时间他都“驻扎”在寺内,白天固定演出,傍晚抄写工尺谱,与团队成员一起练习曲目。

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本主要有14套,音乐曲牌200余首,但由于师徒口传心授的严谨传承,目前第27代传承人实际承袭的,可以完整演奏和韵谱的仅有42首。为破解“人在艺存,人亡曲绝”的困局,屈永增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把这42首曲子传承下去,并尝试复原失传的曲目。

余音绕梁的传承之魂

为使智化寺京音乐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屈永增和乐队成员们做了很多努力,2003年,他们走进录音棚,录制了智化寺京音乐第一张CD。2004年,第26、27两代传承人演奏录制了现存的所有乐曲,这次录音不仅记录了合奏音乐,还记录了每位传承人的单独演奏。

而复原失传曲目的工作要更为艰难,屈永增他们需要通过结合自身所学的经验和借鉴其他乐社同名的曲子来进行,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几乎与重新创作差不多。“得空时我们就聚在一起琢磨,目前这些曲目已有部分复原,但并未公之于众,还需经得起推敲。”屈永增解释道。

此外,后继无人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困难之一,因为收入和行业本身的小众,很多学习非遗的人都没有坚持下来。为此,屈永增他们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智化寺京音乐的活态传承。乐队成员们不仅为非遗传承人以及音乐学院的学生开设研修班授课,还走进中小学校进行展演,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艺术的种子。每年智化寺都要举办音乐节,邀请河北、天津的民间乐团前来交流,大力普及和推广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还被推广到各类艺术院校,搭建起了青年学子接续传承的专业通道。

“每次路过宿舍那边,总能听到屈老师在练笙。我能感受到屈老师对京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智化寺京音乐学员杨泽銮眼中的屈永增,敬业、认真,且严格。杨泽銮很钦佩他对于曲子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如何以笙来柔和乐队各声部之间的关系。“笙在乐队中吹的是和声,不像其他乐器是单音,屈老师对这种融合的把控特别好。”

暮色中的大悲堂,屈永增总会坐在大厅独自抄谱。“长期不吹不念的话,谱子就会生疏。”他用毛笔蘸墨,在纸上勾出一个个符号,似是用特殊语言在与古人“对话”。“能把热爱当作工作,其实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正如京音乐中,笙始终承担和声的角色,这位传承人也甘当文化接续的“粘合剂”——将失传的古谱重新编织,让久远的记忆再次流动。

一阵清风吹过,梨树叶沙沙作响,新的一天,智化殿内的展演又将如期上演。每次上台前,屈永增都要仔细抚平乐工服上的褶皱。当第一声笙音穿透殿宇,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空灵典雅的悠扬古乐,更是一个守艺人用半生时光守护的文化心跳。

文字:张菁

视频:吕露 张汝娴 张菁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