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北方军第2军矶谷廉介之手。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为此,韩遭到蒋介石枪毙的处置,由孙桐萱代任其职。韩复榘的不战自退,非但使中国军队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让敌,其后果之恶劣,实难形容。他也因此成为在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高级将领。
地理背景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驻地)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战役前奏
池淮阻击战
从1937年12月中旬起,南路日军华中方面军指挥第13师团从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路北上,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13师团主力攻占滁县、来安、明光、他河、藕塘,抵达池河东岸。日军第13师团另一部攻占扬州后,即进击邵伯、天长一线。日军第9师团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铁路北进至巢县、全椒一线。
中国第5战区的作战部署是:以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之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侩河等地形障碍,阻止沿津浦路北进的日军。当正面北进日军向明光、池河镇一带进攻时,即为刘士毅所部第31军堵截。待日军从南京增调援军及重武器继续来犯,其主力被吸引到明光一带时,李品仙急令第31军让开津浦路正面,撤至铁路西侧山区伺机出击;同时,又以于学忠之第51军增援,由砀山南调至淮河沿岸,阻敌越河北进。至2月初,定远、临淮关、蚌埠等地相继失守。 2月8日,日军向小蚌埠第51军阵地进攻,被中国守军歼灭 500 余人。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中国守军未能阻止敌军渡河。中国第5战区急调第27集团军之第59军及第21集团军第7军增援。2月10日,中国军队于学忠之第51军所属第114师在王庄阵地同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血战阵地失守,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 2月13日,张自忠率第59军抵达淮河流域,在瓦疃集、姚集、固镇、蒙城一线,接替第51军战斗。于此同时,廖磊率第 21 集团军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之线。中国军队以第51、59 军在淮河北岸节节抵抗;以韦云淞之第48军固守炉桥、洛河一线;刘士毅之第31军和周祖晃之第7军对日军侧背进行袭击。2月11日,第31军围攻上窑,守军冲人圩内与敌肉搏,敌300余人向考城逃窜,日军被歼100余人。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军由张桥镇、老人仓一线向池河、定远日军展开侧击,并一度攻人桑家涧,日军不得不抽调淮河地区主力6000余人增援考城、上窑、他河、定远。
当日军回援淮南之时,张自忠之第59军乘机向火神庙、新桥日军反攻,敌退向曹老集。第59军分向苏集、湖口子、曹老集、王庄之线推进,将日军驱逐至淝河南岸,并朝淮河北岸推进。日军腹背受敌,无力再向北进攻,乃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长、盱眙、临淮关、蚌埠、怀远、三十里铺之线与淮河北岸中国军队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沦陷前不久,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就派李世农到安徽,组建中共皖中工委,动员和组织皖中各县人民抗战。1938年春,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开始在淮南铁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1938年初,中共中央从延安将张如屏、曹云露等派回寿县,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曾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周恩来曾指示新四军配合李品仙集团军,牵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军。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北犯日军全部歼灭,却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的战略,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济宁汶上攻击战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1938年2月6日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命令邓锡侯(后由孙震代理)第22集团军主力向邹县,一部迂回曲阜、邹县间攻击日军,另一部控制在临城、韩庄之间;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于临沂附近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夺取蒙阴、泗水,然后向泰安、大汶口间及南驿、曲阜间威胁日军,并对日照、莒县、沂水北方要点派一部兵力与海军陆战队共同防守。孙桐萱部第22师于1938年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与此同时,第12军81师也直取汶上,于12日晚由开河镇渡运河,一部由城西北 攻入汶上城内,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人少势弱,损失严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运河西岸。
1938年2月17日,日军第二军指示第10师团击退汶上、济宁附近中国军队于运河以西;第五师团以一个支队向沂水方向前进,配合第十师团作战。第十师团组成长濑支队,于17日开始对济宁方面中国军队反击,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军阵地。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26 日越过运河占领嘉祥。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但李宗仁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敌军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第五师团组成片野支队,于23日占领潍县,接着该支队编入坂本支队继续南进,并于3月5日占领汤头。
作战序列
中国军队作战序列
日本军队作战序列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副司令李品仙,参谋长徐祖贻
·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参谋长王范庭(左翼兵团)
· · 第30军:田镇南
· · · · 第30师:张金照
· · · · 第31师:池峰城
· · 第42军:冯安邦
· · · · 独立第44旅:吴鹏举
· ·· · 第27师:黄樵松
· 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参谋长万建藩(右翼兵团)
· · 第13军:汤恩伯〔自兼〕
· · · · 第110师:张轸
· · · · 独立骑兵团:李某
· · 第52军:关麟征
· · · · 第2师:郑洞国
· · · · 第25师:张耀明
· · 第75军:周碞
· · · · 第6师:张琪
· · · · 第93师:甘丽初
· · · · 第139师:黄光华
· · · · 第57军第333旅:王肇治
· · 第85军:王仲廉
· · · · 第4师:陈大庆
· · · · 第89师:张雪中
· 第59军:军长张自忠(该军直属战区)
· · 第38师:黄维纲
· · 第180师:刘振三
· · 骑兵第9师:张德顺(4月4日调至临沂1旅)
· · 骑兵第13旅:姚景川(4月6日自晋调至临沂)
· 第三军团:军团长庞炳勋
· · 第40军:庞炳勋(兼)
· · · · 第39师:马法五
· 第22集团军:孙震(代)
· · 第41军:孙震(兼)
· · · · 第122师:王铭章
· · · · 第124师:税梯青
· · 第45军:陈鼎勋
· · · · 第125师:陈鼎勋(兼)
· · · · 第127师:陈离
· 第3集团军:孙桐萱(代)
· · 第12军:孙桐萱(兼)
· · · · 第20师:孙桐萱(兼)
· · · · 第81师:展书堂
· · 第55军:曹福林
· · · · 第29师:曹福林(兼)
· · · · 第74师:李汉章
· 第13师:吴良琛(4月6日调至临沂)
· · 炮兵第4团 孔庆桂
· · 炮兵第7团(沈阳兵工厂仿克鲁伯75野炮)
· · 炮兵第10团一连(SFH 18/32L)
· · 铁甲车第三中队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
第二军司令西尾寿造
· 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参谋长樱田武
· · 步兵第21旅团:坂本顺少将(坂本支队)
· · · · 步兵第21联队:片野定见大佐
· · · · 步兵第42联队一个大队
· · · · 野战炮兵第五联队:小堀是繁大佐
· · · · 山炮兵一个中队
· 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参谋长堤不夹贵
· · 步兵第33旅团:濑谷启少将(濑谷支队)
· · · · 步兵第10联队:赤柴八重藏(沂州支队)
· · · · 步兵第63联队:福荣真平大佐(台儿庄派遣队)
· · 独立机关枪第10大队
· · 独立轻装甲车第10中队
· · 独立轻装甲车第12中队
· · 野战炮兵第10联队(缺一个大队):谷口春治
· · 临时野战炮兵中队(九零野炮)
· · 临时山炮兵中队
· · 野战重炮兵第2联队(缺一个大队)
· · 驻华日军炮兵联队第3大队(榴弹炮)
双方战略
日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于3月上旬通过华北方面军向大本营申请“追剿眼前之敌,绝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警备后方希望增加兵力”。得到日本大本营批准后,于3月8日向第十师团作了传达。1938年3月13日,第二军正式命令第十师团消灭大运河以北之中国军队,第五师团以一部占领临沂后进入峄县附近配合第十师团作战。其企图是,“在达到以上目的后,大致在滕县、沂州一线,给以后作战作好准备”。滕县和临沂均为鲁南要地,是日军由山东北部进到运河沿线必经之地,津浦铁路线上的韩庄和临枣支线上的台儿庄紧临运河北岸。日军欲进占运河以北地区,必须首先攻占滕县和临沂,而后进占韩庄至台儿庄一线。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精锐之师,此次进攻,来势相当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日军以五六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5师团,沿胶济路西进,进逼临沂;一路为矶谷的第10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日军第二军按计划实施的进攻,直接导致了滕县及临沂战斗,从而展开了鲁南地区的台儿庄战役。
中方战略
1938年3月21日,李宗仁电报蒋介石、何应钦、徐永昌,关于颁发作战命令如下: “( 1)临城、峄县、韩庄间之敌约步兵三联队、骑兵一联队、炮兵一联队、坦克车五六十辆,自14日以来在界河、滕县、南沙河及临枣各地与我邓集团(第22集团军)及王军作战。现分部南进,已达韩庄及峄县附近,其主力似尚在临城。( 2)战区以收复鲁中广大地域之目的,以一部在运河之线取攻势防御姿势,以主力由峄县东南方及东北方山地侧击南下之敌,聚歼于临枣支路与韩庄运河间地区。”这是日军濑谷支队占领滕县、临城后进占韩庄和峄县附近时,第五战区所发的作战命令中有关作战目的和计划的主要内容。这里明确决定作战目的是“收复鲁中广大地域;计划采取一部”以“攻势防御”主力“侧击南下之敌”,将敌人消灭在“临枣支路与韩庄运河间地区”。按照以上作战目的与计划,战区命令汤恩伯第二十军团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东北方山地,击破峄县之敌,向临城、沙沟 两地附近侧击,“压迫敌于微山湖东岸而歼灭之”。一部集结于台儿庄北方地区,准备协助对峄县及其西北地区之主力作战。命令孙连仲第二集团军以一部在侯新闸以西运河南岸防御,待机渡河北进,主力控制于贾汪附近及荆山、茅村镇间。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在费县集结整顿后,乘虚向滕县南北地区与由南阳镇附近河之第三集团 军部队呼应,截击南下或北退之敌,对泗水方面自行警戒。孙桐萱第三集团军应超越济宁南北地区,再向衮州、邹县间及界河、官桥间与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及临城以南之攻击部队呼应,袭击敌之侧背,并阻止敌增援或截敌归路。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迅速扫荡汤头附近之敌,以一部向莒县方面追击,主力集结于汤头附近布防,对沂水、蒙阴方面自行警戒。
战役详情
临沂大战
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中国军队在临沂阻击进犯的日军
中方战史记载,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派遣参谋长封少君兼程驰援临沂。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但是张自忠却率领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59军在敌方完全 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1938年3月14日到18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临沂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需要提到的是,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依靠。
此时,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也迭电指导。3月17日蒋介石致李宗仁、庞炳勋、张自忠电:仍须督励所部确切协同,包围敌人于战场附近而歼灭之。如敌逃脱,须跟踪猛追,创开战以来之歼敌记录,藉振国军之气势,有厚望焉。3月19日蒋介石致电孙桐萱、曹福林部:希贵部神速行动袭敌侧背策应正面之作战,以期各方面确切协同,一举歼灭敌人,挽回国军全盘。
日方战史记载,日军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6个步兵大队在临沂作战至1938年3月29日,由于攻打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告急,只留两个大队牵制庞炳勋和张自忠部,其余4个大队和炮兵转至台儿庄作战。
因此1938年4月1日蒋介石致张自忠电:临沂之敌,得自由转用于向城、兰陵镇方面,实该军之耻,应速派有力之部队向向城之敌猛烈追击,免致台峄之敌以届聚歼之时再行脱逸。事关抗战前途甚钜,务希努力为要。
滕县战斗
板垣败绩累累之际,日军西路第10师团长矶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日益向南推进。李宗仁调来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孙震的第41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
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1938年3月14日,矶谷师团就发动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
1938年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今滕州)。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阵亡军官6人士兵105人,伤军官10人,士兵 156人,失踪军官6人士兵470人,师长王铭璋殉国,124师370旅亡军官17人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士兵331人失踪士兵37人,124师372旅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人士兵281人失踪士兵32人。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5战区指挥的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汤的主力85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此战,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阻击绝对优势之敌达3天半,为第5战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有利时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38年3月18日,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攻陷滕县后,当晚攻占临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线南下,于20日攻占韩庄,企图直犯徐州,遭到布防于运河沿线的我第52军郑洞国第2师的阻击;另一部福荣大佐的第63联队沿临赵(墩)铁路于18日攻占枣庄,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台儿庄。
台儿庄战斗
台儿庄附近战斗
1938年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 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参谋长封裔忠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意图和部署是,以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运河一线,一方面防堵日军进窥徐州,一方面将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吸引到峄县南部地区,而后以隐藏于峄县东北山区的汤恩伯第20军团拊敌侧背,加以聚歼。日军的作战意图是:“确保韩庄、台儿庄一线,并警备临城、峄县,同时用尽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击,协助第5师团战斗。
1938年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 战。为诱敌深入,第31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91旅旅长乜子彬率183团跟进,在峄县城南20里康庄与日军遭遇。台儿庄地区战斗正式打响,中国军队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1938年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日军在台儿庄北五里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10门大炮,向台儿庄猛轰。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颗手榴弹,杀入敌人炮兵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当时台儿庄战场上流传着:“活张飞大闹刘家湖的佳话”。
1938年3月24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坚守台儿庄北门的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几乎全牺牲在台 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
3月24日,当台儿庄激战开始时,蒋介石即赴徐州视察督导,返回时留下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次长林蔚,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高级参谋王鸿诏组成参谋团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3月27日,当日军增兵鲁南,战事趋向激烈的时刻,蒋介石亲赴前线车辐山车站,并去台儿庄南站观战。李宗仁劝阻说,委员长之安全系全国长期抗战之成败,万万不可在此久留。蒋介石说:王铭章师长与全师在滕县壮烈殉城前,我痛惜未曾与之谋面,今池师长又将及生死关头,我既来此,不可却步。蒋终于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陪同下去台儿庄南车站会见了池峰城,这使池惊喜有加。蒋拉着池的手说:你的长官说你是忠勇、精干兼备之人,今天看来此言不虚。池说:我师绝对战斗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以报委座知遇之恩。蒋对池嘉许、勉励一番,挥手告别。
1938年3月27日,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对台儿庄城发动第3次攻击。日军炮轰台儿庄 围墙,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守卫小北门的181团3营官兵牺牲殆尽,300多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让参谋长封裔忠部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瓮中捉鳖。
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
3月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29日,林蔚转述蒋介石的电令:台儿庄屏障徐海,关系第二期作战至巨,故以第二集团军全力保守,即存一兵一卒,亦须本牺牲精神,努力死拼,如果失守,不特全体官兵应加重罚,即李长官、白副总长、林次长亦有处分。
31日,国军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是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第20军团。该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激战数日,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1938年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20军团汤恩伯部之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国军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4月7日凌晨1时,中国军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激战4天,国军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台儿庄会战,在李宗仁的亲自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
台儿庄当面的敌人,于六日晚被中国军队的总攻击所夹击。……此次战斗敌伤亡2万多人,掳获步枪1万多枝,重机枪931挺,步兵炮77门,战车40辆,大炮50多门……(郭沫若(当时为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抗日回想录》)
战役结果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此数据源自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一个统计。
史界如孔蕴浩先生认同《新华日报》数据,认为台儿庄一战中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而整个鲁南地区,“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
1938年4月,蒋中正下达宣传政策纲要,李宗仁下达训令:“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本国内有政变的迹象,并且引起强烈的反战思想。对苏俄关系亦恶化,致不能动用中俄国境之日军,……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
1938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授予汤恩伯、孙连仲青天白日勋章。5月3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会通过决议,颁给田镇南、冯安邦、黄樵松、张金照、池峰城、吴鹏举等人青天白日勋章。
英雄事迹
(1)作为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抗战中的第一次胜利,在台儿庄战 役激烈进行的时候,日军凭借火炮优势,攻入台儿庄内。守卫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趁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剩下11人活着回来······
(2)战斗最惨烈时,在他们之前进城的东北军一个营的战士全部牺牲了,而他所在的连145人,到战役结束时,包括林明在内,只剩下18人。
日本人要王铭章投降,他坚决不肯,兵尽粮绝之时,援军未到,砸毁电台,亲自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该排全部阵亡,决定到西关车站继续组织防守,腹部中弹,并再次负伤,用手枪饮弹殉国。当时滕县县长周同知道后,从城墙跳下,陪同殉国。王师长殉国后,第127师的将士大多数在与日军的死拼中牺牲。王铭章的壮举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有所印证:“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成就也。”[2]
战役意义
(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文称对台儿庄战役评价到:“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战役评价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周恩来评价“台儿庄大捷”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1]。该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该战役历时近一月,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2]。
该战役是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对日抗战取得的最大胜利[3]。其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4]。
战役简介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国军队运用阵地战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在台儿庄地区对孤军深入的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和前来增援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进行英勇顽强的阻击和外线迂回包围。经过数日激战,最终打败进攻之敌,歼灭日军1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八路军以及山东、河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工人武装,对津浦路北段、胶济路西段的铁路、公路进行破袭战,阻滞日军的运输,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作战[5]。
战役背景
全局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实现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决心以南京、济南为基地,实行南北对击,攻占战略要地徐州。1938年1月下旬,日军先后调集8个师团及5个旅团,约24万人,分别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向徐州进攻。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统帅部任命李宗仁为第5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徐州会战。在南线,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南路日军始终未能渡过淮河,形成敌我隔河对峙的局面。在北线,日军兵分两路南下:一路由坂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沿胶济铁路西进,进逼鲁南要地临沂;一路由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千米的大运河北岸,津浦铁路台枣支线及台潍公路的交叉点上,扼守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日军一旦得手台儿庄,便可以策应津浦路南线日军攻势,一举拿下徐州。
作战序列
中国军队作战序列 日本军队作战序列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副司令李品仙;参谋长徐祖贻;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参谋长王范庭(左翼兵团); 第30军:田镇南; 第30师:张金照; 第31师:池峰城;第42军:冯安邦;
独立第44旅:吴鹏举; 第27师:黄樵松·
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参谋长万建藩(右翼兵团); 第13军:汤恩伯〔自兼〕; 第110师:张轸;·
独立骑兵团:李某; 第52军:关麟征;第2师:郑洞国;第25师:张耀明; 第75军:周碞;第6师:张琪; 第93师:甘丽初; 第139师:黄光华;第57军第333旅:王肇治; 第85军:王仲廉; 第4师:陈大庆; 第89师:张雪中;第59军:军长张自忠(该军直属战区); 第38师:黄维纲; 第180师:刘振三; 骑兵第9师:张德顺(4月4日调至临沂1旅); 骑兵第13旅:姚景川(4月6日自晋调至临沂);
第三军团:军团长庞炳勋; 第40军:庞炳勋(兼); 第39师:马法五;第22集团军:孙震(代);第41军:孙震(兼); 第122师:王铭章; 第124师:税梯青;第45军:陈鼎勋; 第125师:陈鼎勋(兼);第127师:陈离;
第3集团军:孙桐萱(代); 第12军:孙桐萱(兼); 第20师:孙桐萱(兼); 第81师:展书堂;第55军:曹福林; 第29师:曹福林(兼);第74师:李汉章; 第13师:吴良琛(4月6日调至临沂);炮兵第4团孔庆桂; 炮兵第7团(沈阳兵工厂仿克鲁伯75野炮); 炮兵第10团一连(SFH 18/32L); 铁甲车第三中队。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第二军司令西尾寿造;
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参谋长樱田武; 步兵第21旅团:坂本顺少将(坂本支队); · 步兵第21联队:片野定见大佐;步兵第42联队一个大队;
野战炮兵第五联队:小堀是繁大佐; 山炮兵一个中队
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参谋长堤不夹贵;
步兵第33旅团:濑谷启少将(濑谷支队); 步兵第10联队:赤柴八重藏(沂州支队);
步兵第63联队:福荣真平大佐(台儿庄派遣队);
独立机关枪第10大队;
独立轻装甲车第10中队;
独立轻装甲车第12中队;
野战炮兵第10联队(缺一个大队):谷口春治;
临时野战炮兵中队(九零野炮) ; 临时山炮兵;中队、 野战重炮兵第2联队(缺一个大队);驻华日军炮兵联队第3大队(榴弹炮)
注:以上不含野战医院、补给队、通信队、工兵队[8][9]。
战役详情
临沂大战
中方战史记载,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派遣参谋长封少君兼程驰援临沂。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但是张自忠却率领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59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1938年3月14日到18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临沂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需要提到的是,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依靠[10]。
滕县战斗
1938年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今滕州)。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阵亡军官6人士兵105人,伤军官10人,士兵156人,失踪军官6人士兵470人,师长王铭璋殉国,124师370旅亡军官17人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士兵331人失踪士兵37人,124师372旅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人士兵281人失踪士兵32人。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5战区指挥的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汤的主力85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此战,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阻击绝对优势之敌达3天半,为第5战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有利时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10]。
台儿庄战斗
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瓮中捉鳖。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31日,中国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是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第20军团。该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激战数日,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竟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国军反击
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中国军队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了全线出击。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激战4天,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了[10]。
据《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11]。
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二万余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10]。
英雄事迹
(1)作为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抗战中的第一次胜利,在台儿庄战

台儿庄战役敢死队勋章
役激烈进行的时候,日军凭借火炮优势,攻入台儿庄内。守卫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趁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剩下11人活着回来······
(2)战斗最惨烈时,东北军连长林明率军支援巷战,在他们之前进城的东北军一个营的战士全部牺牲了,而他所在的连145人,到战役结束时,包括林明在内,只剩下18人
日本人要王铭章投降,他坚决不肯,兵尽粮绝之时,援军未到,

仵德厚 照片
砸毁电台,亲自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该排全部阵亡,决定到西关车站继续组织防守,腹部中弹,并再次负伤,用手枪饮弹殉国。当时滕县县长周同知道后,从城墙跳下,陪同殉国。王师长殉国后,川军第122师的将士大多数在与日军的死拼中牺牲,直至城陷终未后撤一步。城内300余重伤员在滕县失守以后,以手榴弹互炸殉国。
王铭章的壮举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有所印证:“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成就也。”[1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事务韩复榘(见下图)为保私利,居然带着8万多山东军不顾一切地逃跑,他的不战而逃不但惊呆了国民党众人,就是日方也没料到。
惊喜万分的日寇直接攻陷了邹县,他们凭借机械化作战方式,至多3天便可杀到徐州,其实山东面积广阔,韩复榘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即便他做做样子也能撑个十几天。
那么第五战区的司令官李宗仁,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完成徐州会战的部署,但韩复榘的落跑,大大压缩徐州会战中国军队时间,此时一半的兵力还在路上。
更重要的是距离徐州一百多公里、进攻台儿庄的必经之路滕县是无人可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宗仁马上找老蒋要人,但老蒋被日寇在其他战场牵制大量部队,手里根本分不出多余兵力。
正当李宗仁急得满嘴燎泡、只恨自己不能撒豆成兵时,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徐州指挥部。
正是这个来电影响了整个战局,那么这个电话是如何对台儿庄战略部署产生影响的?在台儿庄战场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被人嫌弃的川军
话说李宗仁徐州指挥部内,他的参谋长徐祖贻拿起电话后,发现对方居然是老熟人白崇禧,白崇禧先是简单询问第五战区的战况,接着就要求李宗仁亲自接电。
李宗仁拿过电话,便听那头的白崇禧道:“委员长让我问你,还有没有什么困难了,他一定尽量满足你。”
那厢的李宗仁深叹一口气:“还是那件事,滕县没有我军强力驻守部队,只要一支2到3万人部队就行,至少在3天内赶到,否则日寇趁机突进,台儿庄,徐州都守不住。”
白崇禧笑着说:“我手上有这么一支部队,不过担心你不想要。”
一听说有兵可用,李宗仁大喜过望,却在听到是川军后,顿时原先满面的笑容散了大半。
这支川军就是邓锡侯、孙震的22集团军,原来那时的川军在世人眼里形象是很差的,他们吊儿郎当,身背老套筒,手吸老烟枪。
全国抗日后四川王刘湘向老蒋请缨出战,于是30万穿着草鞋的川兵就赶赴前线杀敌了,他们本身缺乏特种兵编制,武器装备也很落后,人称“叫花子军”。
川军一出川,多疑的老蒋担心刘湘势力会扩大,干脆把川军一分为二,其中的22集团军归了山西阎锡山。
这支部队之前在山西已经同日寇打了40天,损失惨重,太原沦陷后,22集团军幸存的部队在撤退时一没粮食,二没棉衣,问司令员阎锡山索要补给也遭到拒绝。
正是饥寒交迫之时,遇到阎锡山的晋绥军仓库,大家是一拥而上,将吃的喝的抢掠一空,阎锡山本就埋怨川军没替自己保住太原,这下子更是气到跳脚。
他一个报告打到老蒋那里,说川军是抗日不利,扰民有余,说什么也不要这支部队了,老蒋没办法就准备把22集团军调到山西附近的第一战区河南河北的程潜处。
程潜听了倒是很委婉,“第一战区补给困难,实在是养不起川军,故而无法接受。”
眼见被人嫌弃的川军,毫无用武之地,马上就要回老家时,白崇禧便准备替川军和李宗仁牵线搭桥。
李宗仁听了白崇禧的提议,只沉默了一瞬便应了下来,并且要求川军速速赶到山东,毕竟他实在是太缺人了。
与此同时,川军上上下下都已经知道,自己是处处不讨喜,差点就要卷铺盖回家的情况下,得第五战区的李宗仁收留,还能赶赴山东作战。
众人在激动,感恩之余,更是憋着一口气,他们要让世人看看川军的血性,抗日不成功绝不活着回川。
与城共存亡
事实上22集团军经山西一战,折损大半,名下的41和45军全部兵力不过2万人,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他们拎的是锈迹斑斑的川造步枪,每人20发子弹,2个土制手榴弹。
李宗仁与邓锡侯、孙震会面听说这个情况后,马上拨给川军500支最新的中正式步枪,同时还发了大量的子弹、手榴弹和一些迫击炮。
1938年3月10日,因邓锡侯被调回川,孙震负责所有军事职务,他命令122师、364旅、124师、127师进驻滕县,陈离负责指挥防守滕县,王铭章负责滕县守备同时为前方总指挥。
就这样士气高涨的22集团军开启了新的征程,与此同时日寇攻占邹县后,在迅速向南推进过程中,发现了滕县附近大量川军的动作,随即便停止推进,等待后续部队上来。
这一下子又为台儿庄防御部署争取了时间,3月14日拂晓,滕县保卫战正式打响了,进攻滕县的日寇是矶谷廉介第10师团,配备大炮七十多门,战车50辆,辅助作战的飞机40架,装甲火车2列,共计4万人。
当然对于日寇来说围攻一个小滕县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再加上韩复榘不战而逃案例在先。
所以他们只派出了大概15000人为主力部队,但也有坦克、野炮、重型机枪等火力装备。
面对这样的装备,别说是川军了,就是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无法相比,在日寇飞机的一顿狂轰滥炸后,濑谷支队1万人全线进攻滕县外围阵地。
日寇炮火猛烈连续不断,川军的迫击炮发一下就得停一下,川造步枪射起来咔咔作响,子弹乱飞,根本就击不住敌人,川军无法只能背着步枪,拿着大刀和手榴弹,在日寇靠近阵地200米时,才能致其伤亡。
结果可想而知,外围战线川军死伤大半,127师周营官兵全部牺牲,他们是用血肉将日寇阻止在防线前。
15日狡猾的濑谷启除了发动部队正面攻击阵地外,还派了部队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
在这种猛烈的攻势下,当天黄昏时分、经历飞机的又一顿狂轰滥炸后,滕县外围阵地已尽数丢失,封锁线被撕开,日寇从缺口处蜂拥而入,滕县危矣。
此时城内可战斗的部队2500人,再加上县内警察保安团的五六百人,等于实际人员不过3000人,一场悲壮的战歌就此奏响。
王铭章先是把城外41军全部调入城内,并传令昭告全体官兵,与滕县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全部人不得出城,否则立即处死。
川军与日寇的生死一战发生在17日,这天天刚擦亮,日寇便以山炮、野炮向县城内猛攻,霎时间滕县城陷入火海当中。
由于防守东关的团长王麟带两个营的兵力驻守东关,与日寇拼死肉搏,屡次击退敌人对东关的攻击,日寇无奈改变攻击方向,下午以榴弹重炮攻击南城墙。
同时二三十架飞机集中轰炸南关,一个小时后南城墙几乎被削为平地,地面到处是川军战士的残肢断臂。
夕阳西下之时,王铭章对孙震发出最后一封战情报告:“17日晚,日寇大部队冲入城内,我等与敌作最后血战。”
发完后就把电台砸毁,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军展开巷战。
他决定赶到西关车站组织残部与敌再战,哪承想行至半路,突然遇到日寇猛烈火力袭击,王铭章腹部中弹,陡然倒地,待卫兵将其扶起时,已是出气多进气少了。
卫兵急急忙忙取出口袋里的云南白药想让王服下,但他此时已是无力张口,随即光荣殉国了。
令世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滕县内仅剩的几百名川军,在主将阵亡,到处都是日军的情况下仍继续作战,无一人缴械投降。
即便是重伤无法作战的士兵,也要纷纷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他们宁可战死,宁可自尽,也不当俘虏,不做亡国奴。
直至18日中午滕县才彻底沦陷,2万川军除了最后突围的200余人外,其余全部阵亡,他们是用生命,为台儿庄、徐州战场争取了4天半的战备时间。
台儿庄敢死队
矶谷廉介师团从布满川军尸首的滕县碾过后,继续南下,18日晚上攻陷临城。
与此同时第五战区也等来了援军,其中台儿庄的主力就是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20军团。
汤善于运动战,所以李宗仁把外围正面战场的任务交给他,孙连仲的2集团军是老西北部队,擅长工事,他们进入台儿庄后就对房屋进行加固,把庄内一千多座房屋打造成碉堡。
然而即便如此,当时中国军队的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与日寇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台儿庄战役打响时,进行得也是相当艰难。
3月24日矶谷廉介师团逼近台儿庄,展开大举进攻,3天后战斗进入最艰苦阶段,台儿庄东南处被破,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台儿庄内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形势十分严峻。
3月30日,日寇又占领了台儿庄的西北角,而这里是城内守军与城外联系的要道,如果被封死了,城内守军将全部置于危险境地。
于是当天夜里守城主将31师师长池峰城便决定组织57人敢死队,力求全歼西北角日军,重新夺回阵地。
敢死队出发前,池峰城拿出大洋准备重赏他们时,众成员却异口同声大喊道:“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
接着这57人便换上日军军服,每人在左臂缠上白毛巾为标志,手持长枪,身背大刀,腰上挂满手榴弹。
他们分成6组,每组带着一架云梯,趁着夜黑,在炮火声的掩护下,迅速摸入西门。
57人纷纷跳出掩体后,见到日寇挥刀就砍,听到动静举枪就打,一小时后日寇丢下60名同伴身首异处,仓皇逃窜,至此57敢死队员仅剩13人,西北角阵地被成功夺回。
4月7日,中国军队终于吹响了反攻号角,疲惫不堪,精神萎靡的日寇最终下令“全线撤退”,至此“台儿庄一战”大捷。
据台儿庄战后统计,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伤亡在5万人左右,其中22集团军,2集团军,59军和汤恩伯军团伤亡人数都在一万以上,而日军伤亡人数不到1.2万。
这样的战损比确实相差不少,而且事实上由于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地在增兵,徐州战场的局势也并没有完全得到扭转。
但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会战的胜利,迫使日军改变作战策略。要知道之前日寇侵华方针是“速战速决”,甚至扬言要“三个月侵占中国”。
因此他们采取了从北向南的侵略路线,而我国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
日寇的作战方略改为从东向西后,敌我双方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台儿庄胜利,暂时保住了徐州,这就使得沿海工厂有充分时间经武汉迁到大西南,完成武汉保卫战的部署。
也正因为武汉保卫战的充分部署,中国军队才能在武汉坚持抵抗4个半月,歼灭日寇20多万人,进一步削弱了日军的兵力。
要知道中国军队以前与日寇不论是在华北、上海、南京等地会战中,都是阵地防御战,无论是单兵素质、战斗素养、武器装备皆不如日军。
战士们每每前赴后继,以血肉铸造城墙,皆无法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这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一直笼罩在全国人们心头,但台儿庄一战后,人们发现日寇并非不可战胜,全国上下抗日的决心和信心暴涨。
不仅如此,台儿庄的胜利,也在国际社会上改变了对中日对抗前途的看法,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声望,为日后争取外援创造了条件。
就如同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台儿庄战役的评论:“大大沮丧了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铭记历史
关于抗日战场血战到底的中国军队,套用宋美龄曾经的广播讲话:“我中国士兵每天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
他们在与日寇对决中,宁当断头兵,不做投降将军,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1]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十大经典战役新华网(引用日期 2024-03-27)
[2]
一起答 | 党史知识问答(七)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引用日期 2024-03-27)
[4]
台儿庄大捷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南京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2024-03-27)
[5]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