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盼 | 把“群众主体”作为方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18:44 2

摘要:在J乡调研时,我偶遇了两次干部组织村民修路,一次是村里发起组织的、一次是乡镇干部组织的。当时觉得颇有意思。结合自己的调研经验再反过来阅读《群众主体》一书,便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思考。这里先分享一下乡镇干部L在自己所联系网格里组织村民修缮道路的故事。

何盼

在J乡调研时,我偶遇了两次干部组织村民修路,一次是村里发起组织的、一次是乡镇干部组织的。当时觉得颇有意思。结合自己的调研经验再反过来阅读《群众主体》一书,便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思考。这里先分享一下乡镇干部L在自己所联系网格里组织村民修缮道路的故事。

(一)修路故事

L组织村民修路的念头,起始于他在下村走访自己所联系网格时,发现在小组交汇的村组道路上,有一个大的路面凹陷。某天L下村再次路过此处时,看到一位骑三轮车过路的老人在凹陷处令人心惊得颠簸而过,“能不能把这处凹陷处理一下,避免发生意外”的想法就在L的脑子里产生了。刚开始没想重修,只是想最简单的拖些碎石子过来填补一下。在与小组长商量时,小组长告诉L,此前有村民自行用这种方法处理过,但凹陷产生于路面下沉,填补石子治标不治本,“三天两天,车子一压,水一冲,又是一样的”。要想处理好这段凹陷,还是得把水泥路面破开,重新填平压实路基。L预估了一下,20多米长的村组道路,重修的材料费——水泥、挖机等——大概需要8000~10000元,如果能以筹工筹劳的方式组织大家修这条路,似乎也并不那么困难。于是L决定以8000元为目标开始筹钱,筹款差不多时就组织动工。

路的好坏涉及村民的出行安全与方便,在理想状态下,既然修路与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那组织群众就应当顺利且自然而然。但在实践中,摆在L面前的却是网格群里的一片沉静。让L热情遇冷的原因如下,第一,小组间难以形成自发合作。该路段在T小组地盘上,但T小组村民却较少从此处出行。相对来说,受益更大的是H组、W组、Y组居住周边的村民,且后面三个组之间也有受惠群众范围的差异。T组参与意愿不强,后三个组则因害怕扯出纠纷矛盾而没有动力牵头,这也是该路段坏了三五年也没人组织修缮的关键原因。第二,许多村民认为修路应该是政府的义务,要求村里、镇里找指标、投资金来修路。

这些说法和困难在L的意料之中,他也能理解不同立场下各自观点的合理性。但L认为,修路对大家有好处,也是他每次下村走访时所见所闻的村民们的真实需求。因此实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形成一种带动大家参与的公共氛围。“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只能我自己来做这个牵头人,我来承担组织过程中的麻烦事、糟心事,但我要求组长要全力配合我、支持我。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通过我自己带头、小组长带头、热心村民带头的方式,形成好的氛围,扭转大家的观念,让大家意识到让自己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一周后,L筹集到了6500多元(当时还有1000元左右资金,是村民承诺开工后捐款),并选定了开工时间。虽然动员群众的时间没有很长,但成功“扭冷为热”的背后其实潜藏了很多条件和努力:第一,村民们对修路的切实需求。L在遇冷时也思考了是否要放弃组织修路,但在走访了组长和周边村民后发现,大家确实有修路的动力和需求,只是“万事开头难”,大家处在观望状态,需要有人出来打破僵局。第二,L在长期走访网格过程中与村民建立的信任关系。如在2023年,L曾为小组协调处理了水坝维修问题,得到了许多村民尤其是组长们的认可。第三,来自小组长、党员、热心村民等关键少数的支持。与小组长建立顺畅的日常互动关系是绝大多数网格干部的必备功课,是辅助网格走访、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此外,L转业回乡镇后从事了多年的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从2019年至2024年,他每年都有组织一次党员志愿活动,这次修路也被大家认为与此前的活动传统接轨,接纳度就更高。第四,及时的信息公开与氛围营造。微信群为村庄中信息的公开与传播提供了及时的、便捷的通道,并形成了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络公共空间。从资金筹措到后续的资金使用,L通过微信群接龙、公开收支明细等方式及时传递信息。

修路当天,四个小组大概有10多个村民过来参加了义工,其中有些人过来帮忙抬重物,还有些人是拥有泥瓦技术的工匠。而挖掘机等更专业的工作也是由L、小组长和村民找到附近熟人承接,只需给材料费和油钱。当我询问一旁的村民“如何避免材料被偷工减料”时,村民回复到:“我们这边很多人都是泥瓦匠,质量差距太大都能发现,一点点误差大家都能接受,这些也都是熟人,要顾及名声和面子,所以差不多就是私人关系过来帮帮忙的。”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这条25米长、4.5米宽的水泥路就完成了破开路面、压平地基、重新硬化的重修过程,全部花费9320元。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在《群众主体》一书中其实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呈现。在大成桥开展的移风易俗、美丽屋场建设、甚至化解信访矛盾等工作中,“群众主体”的工作理念贯穿始终,作者在书中也毫无保留地呈现了长期基层治理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工作方法以及对此的系列思考。在这里,结合我自己观察到的乡镇干部L组织大家修路的故事,我想进一步阐述《群众主体》这本书所要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把群众作为方法”何以需要、何以可为与何以难为。

(二)群众主体

“不带动群众,那么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就成了‘落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不带动群众”可能带来的消极局面,而且这种“背蓑衣”业已表现在各个地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中的多个方面。如村庄里没几年就破败了的小游园和老年人建设器材室;如各种琐碎的事情溢出个人和家庭责任边界,涌入了政务热线通道;如积极过载的行政工作与消极应付纸面事务的干部;再如森林灭火中的“干部干,群众看”的无奈等等。这表明,当群众工作式微、干部没办法真正关心和组织发动群众时,便会带来行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干部消极行政、以及公私责任边界模糊等意外后果,这极大地损耗了基层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上,“群众主体”作为一种解法被提了出来。

开展群众工作、带动群众参与的核心机制有二。其一,切实的生产生活需求是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与公共建设的一般性动力。如果公共建设没办法和群众的利益得失建立联系,那么大概率出现“干部动,群众不动”的局面。前文故事中的筹资筹劳便是一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了“投入成本-满足需求”之间的关联,从而拥有了组织发动群众的可能。其二,取信于民是群众持续性参与公共建设的必要保障。这提出多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干部廉洁与组织能力。如果村民投入的资源没能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那么便会大大影响下一次的组织和动员。二是设施建设需要契合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不流于表面功夫。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乡村建设)需要干一件成一件,总是让一些设施设备晒太阳,久而久之群众就不相信了。”

但群众工作其实并不好做。通过前文的故事和分析不难看到,组织和发动群众虽是一条理想的出路,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何充分激发和解放干部,让干部能够真正下沉到乡村治理的实务中;如何应对组织者“责任有余,激励不足”的失衡状态;如何重建村民与村庄公共事务的利益关联;如何把握群众参与同政府责任的边界等等,都是“把群众作为方法”不得不应对的难题。相比之下,项目制、工单管理等建设与治理方式中隐含的“工程逻辑”,能够通过回避纷繁负责的关系、差异化的需求,来降低“组织者”的时间和心理成本。而代价便是以程序合规的形式效能取代了满足群众真实需求的实质效能。如一些高铁、公路建设后恢复农田水系时,不种田的工程师设计的图纸往往与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需求不一,但后续出现灌溉问题时,施工主体却往往以工程已通过验收规避了恢复水系的实质责任。因此,如何抵挡简化工作的“工程思维”的诱惑,开展费力但有效的群众工作,成为考验治理理念、制度设计与治理方法的重要问题。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把群众作为方法”显然不止表现在修路里,也无法简单地等同于筹资筹劳。更本质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激活群众建设自身美好生活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发挥群众智慧、群众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上述讨论在《群众主体》一书中,已经有了许多细节更为丰富的故事呈现与实战思考,具有从实践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厚重感与生命力。而基层治理中培育社会、组织群众的社会动员的路径机制与作用边界,构成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来源:新乡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