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掉的奢侈品去哪了?宁肯剪烂也不降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0 18:47 3

摘要:疫情期间,奢侈品行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不少顶级品牌频繁提价,带动母公司利润增长。然而繁荣背后,库存积压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那些滞销产品,与我们日常认知中奢侈品“供不应求”的印象大相径庭。

在大众印象里,奢侈品总是自带光环,代表着高端与稀缺。但现实是,众多奢侈品品牌在华丽外表下,正面临不小的库存压力。

疫情期间,奢侈品行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不少顶级品牌频繁提价,带动母公司利润增长。然而繁荣背后,库存积压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那些滞销产品,与我们日常认知中奢侈品“供不应求”的印象大相径庭。

如何在维护品牌形象的同时处理积压库存,成为奢侈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将从四个维度拆解奢侈品品牌应对库存问题的策略。

多数奢侈品集团是上市公司,通过财报中的“存货跌价准备”数据,能窥见其库存真实状况。我们选取LVMH、爱马仕等七家代表性公司分析发现:Moncler、开云集团等存货跌价总量大,占收入比例高,比如Moncler的存货跌价金额达到收入的37%;

LVMH、Prada和Burberry数据相对健康,不过LVMH虽然总量高,但因其庞大的销售规模,占比反而不显眼;Tapestri则凭借对奥特莱斯等折扣渠道的重视,存货跌价准备控制得极小。

回顾近十年数据,爱马仕表现亮眼,将存货跌价占比从2014年的10.79%降至2023年的6.38%。反观开云和Moncler,该比例持续上升,库存问题愈发严重。

2022 - 2023年,开云集团受影响明显,存货跌价占比从6.6%升至7.8%,甚至在今年2月宣布要优化品牌运营,计划关闭部分Gucci奥特莱斯门店。

爱马仕的配货制度堪称行业“特色”。想买8万元的爱马仕包?可能得再搭配6 - 8万元的小件商品。爱马仕经典皮具包袋不愁卖,但配饰、成衣等非核心品类容易积压。通过配货,爱马仕巧妙地让消费者主动消化了这些库存。如今,香奈儿、Celine等品牌也开始效仿这一策略。

内购促销是品牌面向VIP客户的专属福利。LV、爱马仕等顶奢品牌官方打折机会极少,主要通过内购会处理过季产品或样品。虽然内购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不足1%,但既能清理库存,又能维护品牌高端形象。

奥特莱斯逐渐成为去库存的重要阵地。不同品牌的奥莱店玩法不同:Burberry等主要销售库存及退货商品(行话叫“逼品”),价格相对高;Tapestri等还专门推出“奥莱款”。数据显示,十年间通过奥特莱斯销售的奢侈品比例从5%涨到13%,Prada、Moncler等品牌的奥莱店占比均超过10%。

过去,Burberry等品牌常采用销毁库存的极端方式。2018年,Burberry销毁价值2860万英镑的商品,相当于2万件经典风衣,引发公众争议。此后,品牌纷纷转向更温和的处理方式。2019年法国出台政策限制销毁非食品类商品,2023年欧盟也开始研究相关禁令,推动行业变革。

捐赠是常见选择,但也面临问题。2023年底加拿大鹅向甘肃灾区捐赠2000件无标羽绒服,却出现倒卖现象。为避免类似情况,部分品牌探索新方式:LV将样品服装拆解用于慈善拍卖;Gucci回收滞销布料去除标识后捐赠;LVMH投资电商平台销售滞销面料。

灰色市场包括水货、代购等未经授权的销售渠道,是奢侈品行业公开的秘密。过去中外奢侈品价差超40%,让中国成为灰色市场重要需求地。数据显示,灰色市场规模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5% - 10%,腕表等品类受影响最大,意大利因门店多、漏洞大,成为重灾区。

代购通过大量采购获取折扣,利用退税和差价盈利;并行订购则是水货商与授权门店合作,钻渠道管理的空子。品牌对灰色市场态度微妙:库存压力大时默许其存在,市场好转就加强管控。像爱马仕、LV等直营品牌,水货相对较少;其他品牌则根据市场周期调整策略。

对奢侈品品牌来说,库存管理是场平衡术。既要守住高端形象,又要解决实际库存压力;既要紧跟时尚潮流,又要避免折价销售损害品牌价值。未来,如何在品牌调性与商业利益间找到最优解,依然是奢侈品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本文来源@商业就是这样

来源:Mya穿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