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唐帝国的灿烂光辉里,无数人怀揣梦想,渴望在盛世中闯出一番天地。然而,才华横溢如李白,却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越努力越不幸。看似满是机会的盛世,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他,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大唐帝国的灿烂光辉里,无数人怀揣梦想,渴望在盛世中闯出一番天地。然而,才华横溢如李白,却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越努力越不幸。看似满是机会的盛世,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他,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关于李白的出身,最原始权威的资料来自其族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李白出身不凡,祖籍陇西成纪,是梁武昭王的第九代孙,往上追溯,还是 “飞将军” 李广的子孙。
李白自己也在诗中写道 “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但这辉煌的出身,在当时却毫无用处,就像那英在《我是歌手》比赛中搬出叶赫那拉氏的祖宗,也无法改变评委打分一样。
早在隋朝末年,李白家族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贬黜到调之(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一切从头开始。
到李白父亲李客这一代,靠着在西域跑商、放贷,积累了不少财富,并在李白四岁时,举家定居四川江油。
可在当时,工商本就被轻视,作为大唐边缘底层的胡商,更是被人看不起。这直接导致李白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连进入仕途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士大夫阶层的好时代。从唐太宗到武则天,都在不断扩大官僚集团,以对抗高门大族。
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公务员数量激增近 20 倍,各种选拔制度层出不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故事刺激着无数人的心。但这热闹,却与李白无关。
李白天赋异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他的父亲没有让他继承家业,而是亲自教导他修习诗文词赋,还请名士赵蕤教他治国安邦之术和游说之法,希望他能通过向达官显贵自荐,获得举荐入仕。然而,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在唐朝,入仕有门荫、科举、流外入流三种途径。除门荫外,科举和流外入流若没有权贵举荐,都很难走通。
当时科举考试不糊名,能否获得举荐直接决定登科与否和官职高低。王维、杜牧等人因举荐后台硬,考前就能定下名次;没有后台的人,即便考上也可能一辈子在基层。
李白想走绕开科举、直接举荐的路,更是难上加难。在蜀中时,他听说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路过,便带着文章拦车求见,虽得到称赞和举荐许诺,却最终没在推荐名单上看到自己。后来,他又跑到豫州,将作品呈给文坛泰斗李邕,结果吃了闭门羹。
因为他不了解李邕的喜好,李邕讨厌年轻人谈封侯拜相,且不喜欢诗,认为李白的作品是 “下里巴人之曲,桑间濮上之音” 。恼羞之下,李白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尽显少年傲气。
25 岁的李白,辞别亲人,拿着钱开始游历天下,遍访诸侯,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可现实残酷,不到一年,盘缠花光,还救济了许多落魄才子,自己却贫病交加,被困扬州。思乡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怨恨,让他写下《静夜思》。
好友孟浩然向他伸出援手,并为他指明新路 —— 入赘安陆许家。许家是名门望族,曾祖与唐高宗是同学,祖父是宰相。
李白以为借此能获得助力,却没想到许员外的侄子许大郎因觊觎家业,四处散播谣言,败坏他的名声,还在长史面前说坏话。
李白先后写文章向两任长史解释,虽言辞委婉,却难掩傲气,结果换来 “长史欠安谢客” 的回应。
在安陆的日子里,李白内心充满矛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流连山水;享受隐居之乐,却又被功名之心拉扯。
孟浩然了解他的心境,写信催促他积极求仕。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借北寿山之口,第一次袒露内心真实的矛盾:“希望出将入相的是我,希望隐逸出世的还是我”。
他认为自己天生有才,应拯救苍生,实现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后便效仿张良、范蠡,潇洒离去。
这种心境,让他在求仕与隐居之间反复徘徊。他羡慕孟浩然的洒脱,能真正放下名利,享受生活,所以他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整理好心情后,李白再次启程前往长安,却不知这不是他政治人生悲剧的结束,而是更大绝望的开端。
他的一生,在努力中不断受挫,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但也正是这份挣扎与坚持,让他的诗充满魅力,他的精神人格豪迈绝伦、自信超卓,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我们爱李白,不仅爱他潇洒风流的诗文,更爱他在逆境中永不屈服的精神。
#历史##历史冷知识#
文章素材来源江湖举人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