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公司,毛利率高达67.3%,比拉斯维加斯赌场还要高,其挣钱能力甚至超越了年轻人的“精神奶嘴”泡泡玛特。
家族欠下三百万债务,他摔破“铁饭碗”,从泡泡糖里找到商业经。
靠着成本几毛的小纸片,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掏出上百亿。
他的公司,毛利率高达67.3%,比拉斯维加斯赌场还要高,其挣钱能力甚至超越了年轻人的“精神奶嘴”泡泡玛特。
这位专挣10后钱的70后老板,就是卡游的创始人李奇斌。
眼下,卡游已经凭借着丰富的IP资源成为行业龙头,但其所在的卡游赛道,负面新闻也不在少数,比如“诱导小学生消费”、“21万天价卡牌”、“未成年人沉溺其中”。
甚至连央视都亲自下场发文,“失控的奥特曼卡,该管管了”。
一边是巨额利润,一边是社会舆论。
24年上市失败的卡游,今年能否凭借这一张张动画卡片,实现港股IPO?
今年4月14日,卡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招股书显示,24年卡游营收超100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77.78%,经调整利润为44.66亿元,综合毛利率更是高达67.3%,比现在市值千亿的泡泡玛特还高。
按去年的gmv计算,卡游在集换式卡牌赛道的市场份额达71.1%,是名副其实的业内龙头。
很多人感慨年轻人的钱好赚,但卡游证明了,小学生的钱更好赚。
一张小卡片,为啥能卖出几十个亿?
一方面,是卡片的成本太低,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计算,平均每包卡牌创造的营收有1.7元,毛利为1.2元。
另外一方面,是这张薄薄的卡片,深谙“人性的弱点”,将用户的心理揣摩的淋漓尽致。
创始人李奇斌很多年前发现,他发现加了贴纸卡片的泡泡糖,相比于普通泡泡糖,身价倍增。
还有当时风靡一时的小浣熊,很多小学生为了集齐里面的水浒卡,买了不少干脆面,
他觉得,只要把这种不起眼的卡片用好,一定会勾起人性冲动消费的欲望。
2013年,李奇斌拿下奥特曼形象在卡牌上的使用权,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卡牌帝国。
虽然中途因为步子迈得太大,一度导致公司资金断裂、工厂停工。
但在2018年,光的力量又救了他一次,奥特曼IP的授权将卡游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根据其招股书透露,22年和23年,奥特曼IP都是它的营收主力。
截止到24年年底,卡游旗下已经搜罗了70个IP,包括奥特曼、小马宝莉、叶罗丽等知名国民IP。
但在商业成功的背后,卡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社会责任问题。
卡游的产品主要面向小学生群体,这个年龄段对金钱概念模糊,自控意识也较为薄弱。
这种必须不断氪金才能拿到稀有卡的盲盒形式,会不会让未成年人上瘾,甚至产生赌博心理呢?
据凤凰网报道,不少家庭为此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毕竟孩子哭闹,家长只能买单。
还有某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经常又数万人在线观看,虽然部分会标注禁止未成年人下单,但在主播的语言和动作渲染下,很多小孩会假装成年人,用父母的账户付费,甚至从家里偷钱购买,直到拆出自己想要的卡牌。
央视调查媒体也发现,很多孩子只对稀有卡感兴趣,拆出来的普通卡随手就扔,这种资源浪费行为很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年,人民网曾发布评论表示:“失控的奥特曼卡,该管管了”,23年央广网也站出表态:该管管“套路”孩子的“奥特曼卡”了!
除了社会责任之外,卡游还面临着业务上的内忧外患。
于内,卡游的70个IP中,69个都是非独家授权。
其中核心IP奥特曼、小马宝莉都将在2029年到期,一旦这些IP到期后无法续约,或者向卡游增收高额授权费用,卡游都很难办。
于外,同行虎视眈眈,不断蚕食卡游的市场份额。
坐拥迪士尼、速度与激情、铃芽之旅等上百个IP的集卡舍,在获得B站投资后增长迅猛。
Hitcard则通过数字实体融合卡和与IP版权方的股权绑定,建立了独特优势。
甚至连泡泡玛特这样的跨界玩家,也想进来分一杯羹。
从水利员到百亿富豪,李奇斌的造富神话,的确折射出了中国消费市场最极致的想象力。
但须知,卡牌经济的本质,不过是利用稀缺性和玩家荷尔蒙所制造的“收集游戏”。
从长期来看,随着监管趋严,和社会对儿童保护意识提高,卡游这种依靠盲盒模式,刺激低龄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可能面临巨大挑战。
想来,李奇斌心里也清楚,卡牌的生意没那么好做。
曾经光的力量让他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不知道这次港股上市,还会不会有一道神光从天而降,助他一臂之力了。
来源:宫园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