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全天下的妈妈:别再说“为母则刚”,因为“老娘不用坚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20:30 1

摘要:又要母亲节了,商场里循环播放着《听妈妈的话》,花店将康乃馨包装成金光闪闪的“母爱勋章”,“母亲节”成为各大商家的促销招牌。

又要母亲节了,商场里循环播放着《听妈妈的话》,花店将康乃馨包装成金光闪闪的“母爱勋章”,“母亲节”成为各大商家的促销招牌。

说实话,每当看到那些歌颂母爱和妈妈伟大的宣传,我就在想,在家忙忙忙碌碌的母亲们,真的需要这些被粉饰的赞美吗?

1

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超人妈妈”视频里,女性单手抱娃做辅食的画面收获百万点赞,却无人看见镜头外堆积成山的待洗衣物和凌晨四点的安眠药瓶。

社会对母亲的集体想象,正在编织一张温柔的罗网。

“五分钟搞定营养早餐”“带娃考研上岸”类内容点击量是普通育儿帖的数倍,这种扭曲的期待催生了妈妈这个群体的焦虑。

产后抑郁越来越普遍,就诊量激增,其中很多抑郁妈妈都曾努力扮演“完美母亲”。

更残酷的是职场,很多女性在生育后遭遇降薪或边缘化,而她们的平均每日家务时长却比丈夫多得多。

当我们年复一年在母亲节歌颂“伟大牺牲”,实则在强化某种道德绑架。

就像那个在家长群疯传的段子:“妈妈是超人,所以活该全年无休;爸爸做顿饭,就是感动中国。”

这种畸形的价值评判,让母亲们连疲惫的权利都被剥夺。

2

在母婴论坛的匿名树洞里,藏着无数母亲的血泪独白:

“孩子高烧整夜,我抱着他坐在急诊室,却不敢在家人群里哭,因为要当‘定海神针’”

“产后抑郁最严重时,看着窗台都在计算抛物线,但朋友圈里依然要发母子笑脸照”。

这些真实到窒息的独白,与社交媒体上光鲜的“超人妈妈”形象形成刺眼对比。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产后女性大脑会发生显著变化:杏仁核体积缩小导致情绪波动,前额叶皮质变薄影响决策能力。

但我们的文化却习惯用“为母则刚”的教条,将正常的情绪波动病理化为“不够坚强”。

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医生透露,接诊的产后抑郁患者中,大多数曾被家人指责“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种集体规训的后果触目惊心。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抑郁症终身患病率是男性的1.5倍,其中超过半数发生在生育后五年内。

当社会高唱“母爱伟大”的赞歌时,是否听见了那些被牺牲的钢琴梦、创业梦、环球梦在角落里的呜咽?

在“母亲”身份覆盖下,很多女性“忘记了自己喜欢什么“。

3

真正让母亲获得解放的,不是母亲节当天的朋友圈刷屏,而是把尊重融入365天的细节。

母亲首先是享有完整权益的人,然后才是承担育儿责任的个体。

真正的觉醒,需要整个社会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在每个女性成为“母亲”身份之前,她们首先是“自己”。

心理学教授李松蔚曾说:“允许母亲不伟大,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进步。”

当我们停止用“完美”进行自我绑架,当母亲们学会在深夜哄睡后给自己泡杯热茶而非自责,当她们能坦然说出“我今天很累,需要帮忙”,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母亲节不该是感恩的独角戏,而该成为全社会照镜子的时刻。

当我们停止用“伟大”进行道德绑架,当父亲们开始自然地推着婴儿车走进咖啡馆,当企业不再把哺乳期女性视为“麻烦制造者”,当每位母亲都能在镜子里看见完整的自己而非“孩子他妈”的标签,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毕竟,最好的母亲节礼物,是让每个母亲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妈妈!”

来源:柚妈充电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