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与自媒体的讨论中,速食与预制菜的概念常被混为一谈,许多博主在未明晰界定的情况下便展开讨论,导致公众认知模糊。事实上,预制菜从食用方式上可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但这种划分仍显笼统。
预制菜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常因缺乏明确定义而引发认知混淆。
在网络与自媒体的讨论中,速食与预制菜的概念常被混为一谈,许多博主在未明晰界定的情况下便展开讨论,导致公众认知模糊。事实上,预制菜从食用方式上可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但这种划分仍显笼统。
从消费场景细分,预制菜可进一步分为六大类:
净菜(半成品菜):仅进行去皮、清洗和物理预分割处理,如沙拉菜、去皮莴笋、火锅蔬菜拼盘等。以盒马工坊为代表,其产品甚至完成了配菜环节,消费者回家可直接下锅烹饪,极大节省了备菜时间。
面点与卤味:面点需蒸制或微波加热,卤味则开袋即食。生鲜日配的面点、馄饨皮、面条等,通常由工厂凌晨三点开工制作,五六点钟配送至门店,保质期短,晚间常进行打折促销。
冷冻调理制品(料理包):属于狭义预制菜范畴,分为生制和熟制。生制如“新雅大厨”产品,需解冻后炒制;熟制则可直接加热食用。冷冻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无需添加防腐剂,损耗较低。
常温料理包:是消费者普遍担忧的“不健康”预制菜代表,常因高油高糖高盐及添加剂问题备受诟病,部分低价外卖店多使用此类产品。
复合调油料:涵盖火锅底料、汤料包、炒菜汁等,虽不属于传统菜肴范畴,但能简化烹饪流程、降低调味难度,同样符合预制菜逻辑 。
冷冻缓化类:多应用于餐饮端,如冷冻蛋糕、日料小菜(芥末章鱼、蛤蜊等),配送时为冷冻状态,销售前经缓化处理,同一工厂的产品在不同门店呈现相似口味。
每一类预制菜都有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例如速冻水饺执行GB19295,冷冻调制食品执行SBT10379。只要通过正规商超、直播间等渠道购买,且产品标签合规,食品安全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前几年疫情加速了行业发展进程。目前,To B业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约85%的预制菜工厂服务于餐饮企业。
商场中的餐厅因无明火、设备简化,对预制菜依赖度极高,约90%的餐厅会使用不同类型的预制菜。
餐饮企业采用预制菜,本质是在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通过集约化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中央厨房通过规模化加工,将后厨复杂工序外包,降低单个产品成本。
连锁餐饮企业凭借中央厨房,既能统一口味,又能实现跨区域标准化经营;非连锁餐厅则通过与第三方中央厨房合作,减少对大厨的依赖,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消费者在餐厅用餐时,难以知晓所食用的预制菜类型,市场缺乏透明度与监管。尽管部分品牌开始尝试明盘配料表,但尚未形成行业规范。
在此背景下,品牌营销与溢价能力成为餐厅竞争关键,相同预制菜产品,因品牌差异定价悬殊,餐厅通过摆盘、环境营造等方式提升附加值。
预制菜的诞生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期,家庭通过腌制、晾晒等方式储存食物,本质上也是一种“预制”行为。随着冷链物流、食品加工技术成熟,预制菜进入工业化阶段。
以广东早茶店为例,为满足出餐效率,从现包现蒸逐步发展为提前预制,从提前数小时到数天,最终形成中央厨房集中生产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工厂凭借技术优势实现家庭与单体门店无法达成的工艺效果。如真空和面技术使面团筋道,液氮急冻技术最大程度保留菜品口感。
但中餐预制化受限于烹饪特点,炒菜等需现炒的菜品预制后难以保留“锅气”,而卤肉饭、梅菜扣肉等炖煮类菜品预制化程度较高 。相比之下,西餐、日料标准化程度天然较高,预制后品质稳定,更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外卖兴起成为预制菜发展的重要推手。2010 - 2015年间,外卖与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协同发展,许多预制菜工厂伴随外卖浪潮兴起。
但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较低,限制了预制菜行业进一步整合,尚未出现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餐饮的全链路企业。
国外预制菜发展成熟,成为多样化饮食解决方案。英国超市中,冷藏、冷冻预制菜占比近半,涵盖各国料理礼盒,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美国凭借发达的冷冻运输网络,人均预制食品消费量达60公斤;欧洲为35公斤,日本为20公斤,均远超中国的9公斤 。
日本预制菜产业尤为发达,便利店冷柜林立,冷冻微波食品如担担面,口感与现做相差无几,体现了食品工业的精湛技术。
而中国预制菜行业虽企业注册数量有所下滑,但产业规模仍在增长,处于整合阶段,自媒体对行业的片面解读加剧了消费者误解。
To C市场潜力巨大,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因时间成本高、社会化分工精细,更倾向于将烹饪外包给预制菜企业。选择预制菜的核心原因是方便、省时,但健康问题成为主要顾虑。
事实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健康担忧源于认知偏差。通过正确认识分类,选择前四大类(净菜、面点、卤味、冷冻调理制品),可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保障健康。预制菜的食品标签还能帮助消费者清晰了解营养成分,便于健康管理。
预制菜从业人员在选择产品时也有策略:冷冻半成品菜清洗更专业、有检测报告,可放心购买;冷冻面点口感好、无防腐剂;常温料理包需谨慎,部分调味小菜可通过过水降低风险。
预制菜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主要集中在大品类,部分小品牌可能为压低成本出现违规行为,大品牌则依靠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实现优质低价。
未来,To C市场有望崛起,随着年轻一代消费习惯养成,预制菜或将像日本一样成为家庭餐桌常见选择。
同时,行业将向规范化、透明化发展,品牌建设成为关键。餐饮企业需通过营销塑造品牌形象,给予消费者信任感;预制菜企业也需打造To C品牌,满足家庭消费需求。
来源:角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