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瓴观察 | 北沙参价格低位运行,行情还未真正触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17:00 1

摘要:北沙参最早产区来源于山东莱阳地区,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山东产区已日渐消亡,目前形成以河北安国和内蒙赤峰为主的两大产区,当地构建起了集籽种秧苗繁殖、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发展模式,产区地位牢固,外围新产区很难发展起来。

一、北沙参主要产区分布及特征

图1 北沙参产区分布图

北沙参最早产区来源于山东莱阳地区,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山东产区已日渐消亡,目前形成以河北安国内蒙赤峰为主的两大产区,当地构建起了集籽种秧苗繁殖、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发展模式,产区地位牢固,外围新产区很难发展起来。

河北产区以药用货为主,内蒙赤峰则以食用货为主。由于两大产区销售终端侧重面不同,二者因质量差异导致价格差距较大,不过二者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约。在中药材市场中,河北货掌控价格话语权

二、特性分析

(一)生产特性

1. 繁殖方式

北沙参采用籽种直播方式繁殖,其籽种需要专业的育苗环节。将第一年所产北沙参鲜货倒栽,第二年开始结籽,且一年种植后,可连续结籽2-3年。籽种冬季需经过“冻化”处理,春季才能播种。因此,北沙参从育籽到商品生产,需要2年周期,且籽种端处理需要一定技术门槛,目前,产地育籽户已实现托管式服务,籽种质量大幅提升。

2. 生产周期

北沙参商品种植春种秋收,为一年生作物,因此,属于生产恢复较快的品种。

3. 稳产高产

北沙参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强,只要不是特殊多雨年份,产量相对有保证,且管理技术成熟,属于相对稳产品种。

北沙参亩单产量高,正常年产量在350-400公斤,高产可达400公斤以上,属于高产品种,亩单产量高,从而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4. 第三方专业化服务较为完善

当前的北沙参,从籽种、种植、田间管理到初加工,都形成了较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团队,涵盖技术、经验、农资、机械工具、人才输出等各方面,种植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总结:生产特性决定价格波动特性,北沙参一年生、稳产又高产,这些特性导致了北沙参价格高位难持久,低位时间持续较长,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二)效益分析

投资:北沙参亩用籽种10市斤,2024年春季籽种价格为200元/市斤,2025年春季降至50元/市斤,仅籽种一项投资差额就达1500元。这两年,北沙参籽种成本是整个种植投资中变化最大的一块,其它耕地、化肥、管理、收获、加工等成本是相对固定的。2024年,大户种植成本在7500元,2025年将降到6000元;散户扣除地租和部分人工,2024年成本在5000元,2025年则会降到3500元。

收益:2024年单产有所降低,按350公斤计算,均价20元,大户能保本或者略有亏损;2025年,随着投资降低,在当前价位下,大户将有利润,散户收益更大。因此,2025年,北沙参仍是农民重点种植品种之一,整体减幅并不大。

(三)加工特性

1. 北沙参初加工剥皮环节难度大

制约北沙参产区外扩核心关键还是在加工剥皮环节,不仅费时、费工,还有较高技术要求,是外围种植户面临的最大难点。鲜货北沙参收获后,需经过清洗→大、中、小分级→水煮→人工去皮→晾晒等环节。其中,水煮环节对火候和时间都有较高技术要求,煮的时间短,皮硬不好去皮;煮的时间过长,去皮损耗又太大。同时,晾晒时对天气要求也较高,必须是连续晴天,否则会变色影响质量。北沙参初加工环节是制约生产发展的关键,也是成本的重要支撑因素。

2. 北沙参加工高度集中

北沙参虽在外围种植,但二次加工却高度集中于河北安国和内蒙赤峰。加工户收购商品后,进行挑选、装箱或饮片加工,加工户集加工、销售于一体,掌控价格话语权。

3. 加工环节日益成熟

随着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设施的完善,目前北沙参加工环节成熟度高,加工产能提升较大。

(四)流通存储特性

1. 个子难存储、难运输

北沙参夏季易生虫、变色,如个子存放,占库容大,冷库成本高;且北沙参个子质脆、易折断,内蒙做食用价格高可箱装,但药用价格低,箱装成本又太高。因此,当前市场上北沙参流通多以饮片为主,饮片易存、易放、易流通,只是加工成饮片后,销售渠道变得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围商家和资金的关注力度。

2. 行情周期性明显

北沙参历史上属于行情周期较为明显的品种,多年低价后便会出现高价,属于行情相对容易把握的品种。

三、供需关系分析

图2 北沙参近6年产供需及库存情况

1. 供给结构变化

本轮超级牛市下,北沙参行情也创历史高位,高价刺激种植。2024年全国北沙参种植面积达887.21万亩,生产的大扩,带来了行情的大跌。2024年产新后,北沙参价格未有停歇,行情一步跌到低位,随着淡季的来临,价格又持续下跌,可见供应端压力之大。

据中康云瓴中药产业数据系统提供的数据监测来看,近年来全国北沙参产量数据分别为:2019年产量约7920吨,2020年产量约6540吨、2021年产量约6409吨,2022年产量约6574吨,2023年产量约7776吨,2024年产量约12165吨。

2. 需求增长乏力

尽管中药消费市场在疫情后有所复苏,但整体需求仍处于稳定状态,未出现显著增长点。行业内对北沙参的药用需求量保持在4000吨左右,但在供给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对价格的接受度可能减弱,价格保持低迷的风险加大。

四、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图3 2023年北沙参市场竞争格局

北沙参作为传统药食两用的大宗品种,食用需求远大于药用需求,食用端仍有较大潜力开发,但药用端需求平平。从药用市场来看,中成药占比较小,中药饮片占绝对主导地位,二者流通比为1:5。

在中成药需求方面,需求靠前的中成药品种有杏贝止咳颗粒、参苓健脾胃颗粒、养胃舒颗粒、蜜炼川贝枇杷膏、参梅养胃颗粒等。需求靠前的医药工业企业分别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合肥华润神鹿药业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据中康云瓴中药产业数据系统统计,2024年北沙参在中成药中的整体用量为579吨,在中药饮片方面,年度中药饮片原料需求量整体维持在3248吨左右,整体需求量为3827吨。

五、价格走势与未来展望

图4 2004-2023年北沙参价格趋势图

1. 短期价格预测

2024年北沙参已供大于求,2025年种植面积整体减幅不大。若无特殊题材,2025年秋季产新后,新货叠加陈货,供应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虽然目前北沙参价位已不高,但行情还未真正触底,价格仍有进一步下探空间。

2. 长远市场展望

随着价位的走低,北沙参将开启新一轮低价周期,需要通过底部的震荡、价格的煎熬、时间的等待,为下一轮高价积累能量。

来源:天地云图傅青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