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底蕴+好人效应”解码高台县道德建设成功实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22:08 2

摘要:祁连脚下,他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二十多年,只为守好红塘,护佑家乡人民;30岁出头,身患残疾,但他满心向阳,照顾母亲,扶持兄长,用爱与责任诠释孝老爱亲真谛;拾金不昧,不愿留名,她只淡淡地说,只想着失主一定很着急,要尽快把东西还回去,水管工许茂俊、村民杨强林

祁连脚下,他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二十多年,只为守好红塘,护佑家乡人民;30岁出头,身患残疾,但他满心向阳,照顾母亲,扶持兄长,用爱与责任诠释孝老爱亲真谛;拾金不昧,不愿留名,她只淡淡地说,只想着失主一定很着急,要尽快把东西还回去,水管工许茂俊、村民杨强林、学生王佳宇……高台,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热土,红色基因不仅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更将红色基因融入好人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公民道德实践之路。

三级培树 让"草根英雄"站上C位

“要不是村里推选,我都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啥特别,只是做了一个妻子、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事。”骆驼城镇建康村村民赵爱荣,悉心照顾患病的公婆,入选“张掖好人”。

近年来,高台县将群众参与放在突出位置,着力畅通组织推荐、社会推荐和个人自荐渠道,创新建立“好人金字塔”培树机制,分层分级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级工匠”“巾帼建功标兵”等典型培树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媒体记者渠道丰富、信息鲜活的优势,从新闻报道中筛选符合推选条件的好人事迹,择优纳入“高台好人库”进行统一管理。此外,定期组织开展复查活动,及时清退违反有关规定的入库管理对象,有效保证了道德典型的示范性。

宣化镇在孝善典型常态化培树的基础上,率先设立“孝善基金”,组建“孝善宣讲团”,通过“固定大讲堂+流动小课堂”的方式,让“孝善课堂”与群众零距离,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礼遇升级 让"德者有得"成新风尚

今年高台春晚,10位“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各类典型被安排在会场第一排观看新春晚会。这份特殊的礼遇,源于该县出台的《道德典型礼遇关爱实施办法》。

从邀请出席重大活动、纳入县级慰问对象、结对开展定向服务等方面进行常态化尊崇、关爱和礼遇,将生活存在困难的好人模范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走访对象和结对关爱对象,帮助他们共渡难关;以重大节日、文艺汇演为契机,邀请道德模范、好人代表参加庆典活动,彰显好人模范的崇高社会地位……这些实实在在的优待,在全县树立了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据悉,高台县每年用于各类道德典型的关爱资金达10余万元,生活困难道德典型全部纳入结对关爱对象。目前,高台县各行各业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1053人次,1人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4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甘肃好人榜”。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串串跳跃的数字,成为了引领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旗帜。

全媒传播 让善行"破圈"生长

在高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们有个特殊的工作群——“好人线索采集群”。去年通过媒体报道发现的“普通农民18年献血8400毫升”“七旬老太勇救落水儿童”等凡人事迹,最终入选“高台好人库”。

“我们要让好人的故事家喻户晓,用身边人带动影响身边人。”高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儒廷介绍,县委宣传部联动融媒体中心打造“好人全媒体矩阵”:在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开设“德润高台”栏目,新媒体推出“凡人微光”系列报道。其中,“器官捐献接力”群体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

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集中展播,这种传播正在产生“裂变效应”。在“陇人骄子”夏宝云捐献器官后,接续涌现出10例器官捐献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器官捐献人数最多的县区,高台县“让爱永续”器官捐献者群体获评“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集体提名奖。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们心里。市民石永武在马路边捡到一部手机,通过发布信息及时归还失主;新坝镇元山子村村民李玉国勇救落水妇女,此前曾多次救人……从“一个人”到“一座城”,从“盆景”变“风景”,如今的高台,红色基因与好人文化的深度融合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让这座西部县城焕发出独特的文明魅力。(周淑云)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