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徽风皖韵,《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打造一场徽派非遗的“活态展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1 00:11 1

摘要:从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到在夜色之中游弋的鱼灯,从文房四宝到黄梅戏婉转唱腔......目前,安徽拥有9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珠算等4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到在夜色之中游弋的鱼灯,从文房四宝到黄梅戏婉转唱腔......目前,安徽拥有9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珠算等4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及央视频平台重磅开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演员魏大勋齐聚安徽,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表达,向观众展现安徽非遗的多元魅力,让非遗绽放时代新韵。

一派徽风皖韵里

沉浸式体验徽派非遗的魅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的沉浸式非遗之旅,从诗仙李白与友人告别的宣城泾县开启,在一派徽风皖韵的清新山水画卷里,展现出一幅徽派非遗全景图,也让非遗与乡村、文旅、消费场景深度融合。

“虎戏练肾,鹿戏练肝,猿戏练心,鸟戏练肺,熊戏练脾”,嘉宾们以古法为身心松绑,体验了融入中医“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的华佗五禽戏;临泉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持人龙洋在软钢丝上体验起了神奇的“小龙女躺卧”,感受“台上一分钟”背后的十年功;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文房四宝是安徽的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一支国风特色的创演小片,带观众感受文房四宝制作的“匠心千载”;走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除了美学价值,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还蕴含着很多建筑智慧,比如担当“封火墙”的马头墙;“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的一曲《女驸马》,唱出了黄梅戏戏腔的真诚质朴与清新灵动,如今走出国门的黄梅戏,也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另一边,《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也具有十足的人间烟火气与生活智慧。徽派建筑的“四水归堂”设计,既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寓意,更是古人利用天井调节室温的“自然空调”;徽菜的臭鳜鱼“重盐重腌”,背后是徽州商人长途贩运中发明的食物保存智慧,如今成为征服全国餐桌的“非遗美食”;“听戏听腔,吃面喝汤”,一碗热腾腾的淮南牛肉汤背后,是根据滋补功效加减药材、春夏秋冬四季功效不同的食补匠心;“白若凝脂,弹若琼脂”,一块弹滑柔韧的八公山豆腐始自淮南王刘安,嘉宾们也从做豆腐到吃豆腐,多角度、多层次感受八公山豆腐的特别;还有照人如镜的徽州犀皮漆、可以透视的徽派竹雕、重油重火的徽菜、回味悠长的六安瓜片、寓意吉祥的无为鱼灯等,节目以非遗为笔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又层次分明的徽派生活画卷。

在传承中创新

让“老手艺”变成“新潮流”

探索“非遗+”的创新表达模式,《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将徽剧、花鼓灯、无为鱼灯等传统非遗技艺与科技、文旅、现代艺术嫁接,并结合独特的青春视角,既展现了“徽风皖韵”的历史厚度,更揭开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图景。

节目中更打动人的,是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比如在华佗五禽戏的展示现场,魏大勋跟着传承人学起了气虚养肺的鸟戏,探讨当代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而华佗五禽戏“治未病”的理念呼应全民健康需求,也成为快节奏时代打工人的“自然疗法”;既保留传统的筋骨,又赋予时代的心跳,亳州95后姑娘芮迎迎带着NAO智能机器人表演《未来五禽图》惊艳众人,街舞与仿生动作的结合,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养生术瞬间“潮”起来。

这种年轻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包装,而是深入挖掘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当斓曦穿着戏服,在机器人乐队的摇滚伴奏下唱起《女驸马》,传统戏曲的水袖与机械臂的光影交织,让许多年轻观众惊呼“次元壁破了”;张家康用三万锤锻制芜湖铁画,却也为《哪吒》设计新国风铁画,让传统锻铁技艺走进年轻人的审美世界;舞起鱼灯《龙门跃》,老者引路、小鱼跟随的创新编舞设计,展现出非遗在传承中生生不息,也象征着文化血脉的代代相承。

有历史回响更有时代新声,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团队从宣纸的纤维结构中获得启发,研发出高性能电池隔膜,其独特的纤维结构竟成为锂电池革新的重要载体,这种“向古人学材料学”的跨界非遗实验,让千年造纸术走进了新的领域;珠算被誉为古代超级计算机,其算法体系至今影响深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核潜艇,小小的算盘发挥了超乎想象的巨大作用,如今以超算为代表的当代算力,不仅让《哪吒2》等影视大制作有了“加速度”,更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老手艺”变成“新潮流”,《非遗里的中国》通过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年轻化表达、跨界融合等多维度的创新,不仅展示了安徽非遗的厚重历史底蕴与文脉传承,更凸显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徽派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