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与李智学已经相识二十多年,他是我的好领导、好兄长。从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历次省委的教育活动中,我在他的领导下一起从事材料写作和简报编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于1956年8月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朱山村,1974年1
李智学,这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创作者,其作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多彩的人生轨迹与深厚的内心情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与李智学已经相识二十多年,他是我的好领导、好兄长。从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历次省委的教育活动中,我在他的领导下一起从事材料写作和简报编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于1956年8月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朱山村,1974年12月,他投身军营,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充实的军旅生涯。在军队中,他不断学习深造,先后毕业于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护理专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法律专业。他在军队中担任过连队文书、汽车修理工、军校学员、医院护士、宣传干事和政治协理员等多种职务,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一张报纸铸就我的成长路》中,李智学深情地回顾了26载军旅生涯中《人民军队》报对他的深远影响。他将这份报纸视为良师益友,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更反映出他在军队中不断成长与追求进步的精神。在《离开新闻干事岗位以后》中,即便离开了新闻干事岗位,他凭借在报社积累的经验,坚持笔耕不辍,尝试撰写各类文章,多篇经验材料和理论文章得到发表与推广,这不仅展示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更体现了他在军队大熔炉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
2000年9月,李智学从兰州军区总医院政治部转业到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新闻出版处调研员、新闻处副处长、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组长、出版处处长、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职务,直至2016年8月退休。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往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甘肃出版协会常务理事,现为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兰州黄河楼随想》中,李智学触景生情,以黄河楼为切入点,将兰州的历史文化与甘肃的地域特色巧妙融合。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通过对黄河楼的描写,展现了甘肃从东到西的千年历史变迁,将一部极简甘肃史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仅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更展示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使读者在领略甘肃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不断学习提升的经历密不可分。
从读者对李智学关于母亲的文章的评论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亲情主题创作上的成功。他的文字虽不华丽,但却饱含深情,能够让读者深切体验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正如读者所说:“没有华丽的文字却让人体验到了母亲的平凡而伟大,感受到了母爱最贴心,处处显温情”,这种质朴的表达,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亲情的深刻感悟。他用文字将母子深情、母子连心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李智学自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于省级报刊。 ·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甘肃日报》《人民军队》报等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刊播消息、通讯1500余篇,还编辑出版了《陇原春潮》《春华秋实》《希望的田野》三部纪实作品。
李智学的文学作品风格质朴自然,语言平实却极具感染力。他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军旅生活的点滴,还是对家乡文化的感悟,亦或是对亲情的描绘,都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军队中的摸爬滚打,还是转业后在宣传岗位上的耕耘,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的军队生活、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他多年坚持写作,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中的创作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李智学的文学作品是他人生经历的结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无论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还是对当下情感的抒发,都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创作者的才华与担当。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财富,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不同生活领域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李智学简介:
李智学,男,汉族,1956年4月生于甘肃静宁。1974年12月入伍,2000年9月转业。退休前在部队和地方主要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组长、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原专职副书记李智学等领导嘉宾与《陇声直通车》总监、主任记者、国家心理咨询师李政魁应邀参加活动并合影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