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当孩子考完后告诉我们说感觉还不错的时候我满心期待能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为最后的中考冲刺找准方向。然而,当成绩下发的那一刻,全家都懵了——没有分数,没有排名,只有冷冰冰的A、B、C三个字母。
作为浦东新区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这次的二模考试让全家人备受煎熬。
原本当孩子考完后告诉我们说感觉还不错的时候我满心期待能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为最后的中考冲刺找准方向。然而,当成绩下发的那一刻,全家都懵了——没有分数,没有排名,只有冷冰冰的A、B、C三个字母。
根据学校通知,浦东二模的等级划分标准是:A档为前45%,B档为46%-95%,C档为末尾5%。这种“切香肠”似的分级看似科学规范,实则让家长和孩子陷入更深的迷茫。在家长群里,一位重点班的妈妈吐槽:“全班42个学生,39个是A,3个是B。这能看出什么差距?”更有普通班的家长发现,班级半数以上都是B,剩下的几个C反而成了“显眼包”——这些孩子真的是成绩垫底,还是因为发挥失常?
更无奈的是,部分学校为了应对这种模糊的反馈,只能在拿回试卷后组织老师二次阅卷。某校家长透露:“班主任私下说,学校自己统计了分数,但要求家长不要外传。”这种“暗箱操作”让教育公平显得格外讽刺——同一场考试,有的孩子能知道具体分数,有的却只能对着字母猜谜。
对于浦东连续多年不公布成绩的做法,家长们的怒火并非空穴来风。其他区的对比更让人心寒:黄浦区下发详细分数段表,静安区甚至精确到每科区排名百分比。唯独浦东,仿佛成了“教育保密特区”。
关于不公开的原因,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保护心理脆弱论”:有传言称,过去因公布成绩引发过学生极端事件,故一刀切隐藏数据。但立刻有家长反驳:“中考终究要见真章,现在遮掩不等于把孩子蒙着眼推上悬崖吗?”“投诉威胁论”:一位往届家长透露,2020年曾有家长联盟以“伤害差生自尊”为由,集体投诉学校公开排名,甚至闹到教育局门口。最终,浦东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此不再公布成绩。这两种说法折射出教育部门的尴尬处境:既要回应部分家长“去竞争化”的呼声,又无法回避中考的选拔本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掩耳盗铃”的方式逃避矛盾,真的是最优解吗?
从家长群的讨论来看,希望公开成绩的群体显然占多数。一位家长犀利指出:“反对公开的人,恐怕恰恰是那些孩子成绩倒数的家长。但教育公平不能为少数人绑架!”此言虽显尖锐,却揭示了更深层的矛盾:浦东作为上海人口大区,学生基数庞大,成绩分布差异显著。若公开排名,尾部5%的家长难免面临压力;但若一味隐藏数据,中上游学生则失去了关键的定位坐标。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不公。有资源的家庭可以通过校外机构模拟测试、高价购买“影子排名”,而普通家庭只能对着ABC抓瞎。某培训机构甚至推出“浦东二模分数推算服务”,标价888元一次,这何尝不是对教育部门懒政的嘲讽?
教育部门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但“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必须被打破。事实上,已有家长提出建设性方案:
分级细化:将A档拆分为A+(前15%)、A(16%-45%),B档按10%一档细分;选择性公开:家长可自愿选择是否查看详细排名;定向反馈:通过学号加密方式向家长单独发送成绩,避免公开比较。教育不是温室养花,竞争本就是成长的必修课。如果连一场模拟考的成绩都不敢直面,孩子们又该如何面对中考、高考乃至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我们呼吁浦东教育局正视家长诉求,用更透明、更精细的方式反馈成绩。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幻觉,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后记:文章发出后,有家长在教育局官网发现,早在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学评价指南》中明确要求:“阶段性测试应提供具体分数和等第”。浦东的做法,是否与市级文件背道而驰?这或许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
来源:望月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