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治国者,犹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昔者齐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修政以强于天下,为之奈何?”管仲对曰:“公好猎,必先养其马:公好战,必先畜其民。今公欲强,必先轻赋税、缓刑罚,使民乐其生而亲其上。民亲其上,则
古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治国者,犹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昔者齐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修政以强于天下,为之奈何?”管仲对曰:“公好猎,必先养其马:公好战,必先畜其民。今公欲强,必先轻赋税、缓刑罚,使民乐其生而亲其上。民亲其上,则虽危不叛;民乐其生,则虽劳不怨。”
是故善为国者,必先顺民心,民恶劳逸,则与之休息;民恶贫匮,则与之富足;民恶危乱,则与之安平。譬若种树,伐其根本而求枝叶之茂,不可得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②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③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卒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黄宣廉洁,死乃知之!”
(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苍头:奴仆的通称。②文叔:汉光武帝刘秀的字。③强项令:硬脖子的县令,指董宣不肯低头。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县A五年B卒官C诏D遣使者E临视F唯G见布H被覆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也可以用“孤”“不谷”。
B. 而,却。与《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而”意思相同。
C. 被,覆盖。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相同。
D. 枹,鼓槌。与《石钟山记》中“桴止响腾”的“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在夏门亭拦住公主马车,杀了公主的奴仆,因此触怒了皇帝。
B. 董宣廉洁奉公,在担任北海相和洛阳令的期间,打击豪强,威震京师,死后家中贫困。
C. 材料一以“张琴”喻治国,强调宽严相济;材料二中董宣执法刚正,体现“严”的一面。
D. 两则材料中管仲谏言、董宣抗辩的情节均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增强叙事感染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
②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14. 材料一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顺民心”,材料二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CF
11. C 12. B
13. ①所以使劲拉紧缰绳、勒紧马嚼子(急于赶路)的人,不是驾驭千里马的好车夫;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人,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方法。
②文叔(刘秀)还是平民的时候,隐藏逃亡的人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家门(抓捕)。
14. ①严惩湖阳公主奴仆,维护百姓权益,顺应百姓对公正执法
期待;
②拒不向公主叩头谢罪,坚守执法立场,顺应民心对法治的渴望;
③将赏赐分给诸吏,廉洁奉公,符合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
【解析】
【导语】材料一借治国如张琴,以齐桓公与管仲问答,阐明治国先顺民心,轻赋缓刑的道理;材料二叙董宣为洛阳令时,不畏权贵,格杀公主恶奴,宁死不屈从。其廉洁至死,尽显风骨。两则材料,一论治国理念,一彰官员风骨,展现古代为政的不同侧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董宣)在任上五年,死在任上,皇帝下诏派遣使者前去吊唁视察,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
“在县五年”是时间状语,表述完整,应在B处断开;
“卒”是动词,“官”是名词作状语,应在C处断开;
“使者”是“遣”的宾语;“临视”作目的状语,应在F处断开。
故选B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砍伐树木的根部却想要它的枝叶繁茂。/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不曾流走。
C.错误。覆盖/通“披”,披散。句意:鲜血流满了脸。/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诗句。
D.正确。均为鼓槌。句意:因为董少平,击鼓鸣冤的事情不再发生。/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担任北海相和洛阳令的期间,打击豪强”错误。由材料二“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可知,董宣是在担任洛阳令期间打击豪强,文中未提及他在北海相任上打击豪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辔衔”,缰绳和嚼子;“御”,驾车的人;“治”,治理国家的方法。
②“白衣”,平民;“臧”,通“藏”,隐藏;“亡”,逃亡的人;“死”,犯死罪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董宣在公主出行时,拦住马车,叱奴下车并格杀之。”可知他维护百姓权益,不纵容权贵,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顺应了百姓对安宁生活、公正执法的期待。
②由“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知他坚守自己的执法立场,不向权贵低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让百姓看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顺应了民心对法治的渴望。
③由“宣悉以班诸吏”可知皇帝赐钱三十万,他全部分给了手下官吏,不贪图钱财,廉洁奉公。这种行为让百姓看到官员不为私利,一心为民,赢得了百姓的敬重,符合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顺应了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理国家的人,就好像调弦张琴一样,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断绝。所以过度地拉紧马缰绳的人,不是能驾驭千里马的好骑手;使用严刑峻法的人,不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君主。从前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整顿政治,使国家在天下强大起来,该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您喜欢打猎,就一定要先养好您的马;您喜欢打仗,就一定要先蓄养您的百姓。如今您想要国家强大,就一定要先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并且亲近他们的君主。百姓亲近他们的君主,那么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背叛;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即使劳苦也不会抱怨。”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顺应民心。百姓厌恶劳累,就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百姓厌恶贫穷匮乏,就使他们生活富足;百姓厌恶危险混乱,就使他们生活安定太平。这就好像种树一样,砍伐它的根却要求枝叶繁茂,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县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因考核成绩优秀而被举荐,多次升迁后担任北海国相。后来朝廷特地征召他担任洛阳令。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了人,就藏在公主府里,官吏无法抓到他。等到公主外出时,让这个奴仆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呵斥奴仆下车,接着就打死了这个奴仆。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刘秀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想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磕头说:“陛下您因圣明的德行而使汉朝得以中兴,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请求让我自杀!”随即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力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光武帝刘秀的字)做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了天子,威严竟然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天子跟做百姓时不一样。”于是下令让这个硬脖子的县令出去,赏赐给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从此董宣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称他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没人击鼓鸣冤了。”
董宣在任上五年,死在任所。光武帝下诏派使者前去察看,只见用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他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如此廉洁,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①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②。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③,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歌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1172年,49岁的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前往抗金前线宜抚使所在驻地陕西南郑(今汉中市)出任宣抚使幕僚。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③药市:药物集市。宋代成都药市规模宏大,是全城士庶游乐之所,既有药物贸易,又有游观、实饮、歌舞表演等活动。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羽箭雕弓”三句,描写词人挽弓射箭、呼截虎的场景,在陕西南郑的戎马生活充满战斗豪情。
B. “淋漓醉墨”两句,写词人酒醉后挥毫泼墨。陆游文武双全,才气过人,“人误许”三句是自谦之辞。
C. “何事”三句,抒发词人南下离开抗金前线的无奈;“闻歌感旧”三句隐含了对朝廷消极抗战的失望。
D. 全词虚实结合,结构严整,上片回忆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16. 陆游词中的“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与辛弃疾词中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都有场面描写,请简析两处场面描写中所蕴含情感的异同。
【答案】15. D 16. 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对偏安现状的不满,陆游通过成都的游乐场景,辛弃疾通过佛狸祠下的祭祀场景,展现人们的安逸与国耻未雪的矛盾,批判朝廷偏安。
②都体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陆游因抗金受阻,辛弃疾因人们忘却国耻,都对国家未来深感忧虑。
不同点:
①陆游词的场面描写蕴含对往昔抗金生活的怀念和不能再投身抗金的失落。
②辛弃疾词的场面描写主要表达对人们麻木不仁的悲愤。
【解析】
【导语】这首词围绕陆游从南郑到成都的经历展开。上阕回忆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展现其豪迈意气;下阕描述在成都的见闻,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内心的感慨。全词将往昔的英勇与当下的落寞并置,尽显其爱国情怀与不甘沉沦的精神。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错误。下片“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由眼前的欢乐场景联想到过去的军旅生涯,是虚写回忆,并非全是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①对偏安现状的不满:陆游词中“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描绘了成都重阳药市、元夕灯山热闹欢乐的场景。在国家尚未收复失地、抗金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人们却在后方沉浸于这样的游乐活动,这与抗金前线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陆游借此表达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不满。
辛弃疾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原本是侵略者的佛狸祠如今成为百姓祭祀之地,人们在那里热闹祭祀,却忘却了国耻,辛弃疾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不思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陆游看到成都的热闹场景,想到抗金大业受阻,自己从抗金前线来到后方,心中充满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辛弃疾面对佛狸祠下的景象,担忧人们忘记国耻,国家恢复中原的希望愈发渺茫,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
不同点:
①陆游:在“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的场景描写中,蕴含着对往昔抗金生活的怀念。陆游曾在南郑有过激情澎湃的抗金经历,来到成都后,这些热闹的场景让他更加怀念在南郑的军旅生涯,“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也因不能再投身抗金而感到失落。
②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更多的是表达对人们麻木不仁的悲愤。百姓在佛狸祠下进行祭祀活动,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里曾是异族侵略的象征,辛弃疾对人们这种忘却国耻、麻木的状态感到无比悲愤,进而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三)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变化。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指出了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是
(3)古典诗词中常常将“树”写成“木”,从而具备了更多的文雅意趣,如
【答案】 ①.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随、凝、臆、萧、畔。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