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磷化的青春力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0:38 1

摘要:在瓮福集团实验室里,34岁的研发工程师马培根正带领团队对一批黄磷渣进行技术处理。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工业废料,经过技术转化后,已成为能使水稻增产7%的“金稻能”特种肥料。

万峰成林处 青春破土生

他们用创新迸发时代新声

把奉献写进绿水青山

让我们见证这向上生长的青春力量

共同书写新时代磷化工产业的

硬核答卷

马培根:让工业废料变身高效肥料

在瓮福集团实验室里,34岁的研发工程师马培根正带领团队对一批黄磷渣进行技术处理。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工业废料,经过技术转化后,已成为能使水稻增产7%的“金稻能”特种肥料。

2022年加入瓮福集团以来,马培根带领团队在磷化工副产资源利用领域取得系列突破。他们开发的酸性水溶肥新工艺,将萃余酸的磷收率从55%提升至近100%,产品售价达5000元/吨,300余吨试产产品上市即售罄。这项技术已获瓮福达州基地认可,即将建设万吨级生产装置。

在“金稻能”研发过程中,马培根团队攻克了黄磷渣造粒易掉粉的技术难题,通过筛选特殊包膜剂和改进烘干工艺,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2025年3月,首批产品已投放市场,在湖南等地试验显示可使水稻平均增产7%。

工作之余,马培根考取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攻读了博士学位。“产业化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他说,未来将继续以“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项工艺,落地一条产线”为目标,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

韦超:坚守一线的“设备卫士”

33岁的韦超,是开磷矿肥磷酸运行部磷酸二班运行副主任。这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出身的助理工程师,用十年扎根一线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从季戊四醇结晶主操到技术骨干,他主导完成13项技术改造、获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带领班组攻克多项行业难题。

磷酸生产过程中,“三渣”结垢导致设备效率下降是行业共性难题。韦超带领团队优化预处理酸管道,新增钢骨架复合管,使浓缩装置可自由切换生产48%和58%浓磷酸,不仅解决氟吸收系统结垢问题,还实现每套设备氟硅酸产量提升1m³/h,年节约清理成本18万元。这一技改获2024年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二等奖。

针对磷石膏残磷指标偏高问题,他主持“降残磷”等18项技改,推动残磷指标从1.00%降至0.80%;设计的过滤机环管喷淋清洗装置,将系统清洗时间缩短至4小时,为长周期运行奠定基础。其研发的“打捞搅拌浆新型工具”获QC项目二等奖,13项专利涵盖设备改造、防腐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

“把平凡的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优秀”是韦超的座右铭。他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压担子+传帮带”模式,帮助青年技术员快速成长。所在班组全年4次获评“五星班组”,2024年摘得“幸福班组”称号。

从普通操作工到技术带头人,韦超的成长印证了“事在人为”的拼搏精神。面对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为磷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熊金海:数字赋能农资 服务乡村振兴

在田间地头,熊金海正用数字化工具重新定义传统农资服务。作为贵州磷化集团瓮福农资公司的业务骨干,他十年如一日地将农技知识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更以创新思维开拓数字营销新路径,成为新时代“技术+服务”复合型营销人才的典型代表。

面对农资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熊金海主动学习PS、H5等工具,制作农技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超20万次。熊金海建立起涵盖5000余家终端网点的客户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构建精准营销模型。其搭建的“田间经验交流会”平台已培训从业人员超千人次,实现品牌传播与市场转化的双提升。

农学专业出身的熊金海坚持“要让技术说话,更要让数据跑路”,年均行程5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10余个农业县市。通过“测土-示范-回访”三阶段服务模式,他年均下地200余场,解决作物营养问题1000余例。十年间,这位营销骨干用专业知识赢得了农户信任,也带动了销售业绩持续增长。

在营销改革中,熊金海提出的区域市场分级管理、农化服务嵌入销售等创新方案成效显著。他将农学专业优势转化为“技术+服务”营销模式,成为公司“服务型营销”转型的标杆人物。

“青年当有为,实干谱华章。”熊金海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资人的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正是这样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邓庭:

深耕宣传思想战线 筑牢国企意识形态根基

作为贵州磷化集团党委宣传部的业务骨干,邓庭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自2021年专职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来,她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集团党委连续三年在贵州省国资委意识形态专项督查中获评“总体良好”,展现出新时代宣传干部的政治担当。

邓庭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系统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40余次,参与制定中心组学习制度、列席旁听办法等长效机制。她注重学用结合,在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时紧密对接企业实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举措。通过“传帮带”培养团队,有效提升集团党委理论学习质效。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骨干,邓庭多次牵头组织专项督查,深入基层指导规范工作流程。她参与创建具有磷化特色的党员思想政治“4567”工作模式,将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推动工作向一线延伸。

历经集团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多岗位锻炼,邓庭展现出综合型人才的特质。在承担部门机要管理、费用核算等行政工作时,她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在理论武装、意识形态等专业领域,她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落实。其主导制定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邓庭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磷化集团蓬勃发展的事业中,凭借更加过硬的能力本领,继续在筑牢国企意识形态阵地、传播磷化好声音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米开心:苗岭山村的致富领路人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古州镇华优村,村民们都亲切地称第一书记米开心为“眼镜书记”。这位90后共产党员用四年时间,让一个曾经组织涣散、产业凋敝的偏远山村蝶变为“全州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

面对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考核垫底的困境,米开心以“三个强化”破局:规范换届选举,选拔3名年轻干部进入村“两委”;创新“田间党课”“院坝夜话”等学习形式,培养10名致富带头人;争取资金改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短短几年,党支部从“五星”跃升为“三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驻村伊始,面对村集体负债16万元的窘境,米开心绘制“三步走”发展蓝图。他先是引进龙头企业种植甜茶200亩,带动20余户年均增收2万元;随后发展百香果、罗汉果等特色种植;最后盘活闲置蚕棚发展养殖业。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负债到年增收30余万元的华丽转身。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米开心始终心系民生。他争取资金新建产业路5公里,硬化通组路1.5公里,彻底解决了4个自然寨的饮水难题;组建“连心志愿服务队”,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创新“春晖助学”行动,争取资助资金2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0名。

物质脱贫不是终点,精神脱贫同样重要。米开心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推行“清洁文明家庭”评比,创新矛盾调解模式。这些举措让华优村焕发新气象,成功获评州级文明示范村。

四年驻村路,一生乡土情。米开心将家人留在省城,只身扎根苗岭深山。在他的驻村日记扉页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座桥,让乡亲们踏着走向幸福。”如今,华优村的甜茶花年年绽放,这位“眼镜书记”用实干担当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陈豆林:在磷化工领域绽放青春光彩

2018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陈豆林加入瓮福化工公司,从基层操作工做起,如今已成长为技术研发骨干。

初入职场,陈豆林就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他主动承担青工创新创效项目,带领团队完成的《磷铵装置装备工艺升级促产品质量提升》等项目,不仅获得集团青工创新一等奖,更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其中,磷铵产品UI值从48提升至56,显著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质量管理方面,陈豆林同样成绩斐然。他积极参加QC培训,获得集团第一个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还代表集团参加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并获优秀奖。这些创新实践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为技术骨干,陈豆林深度参与多项技术改造。在磷铵运行部工作期间,他主导建设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创新试验,参与申请5项专利。调任磷石膏运行部后,他参与水处理装置建设,编制万余字的技术规程,绘制发财洞水处理装置首份工艺流程图,为新装置投运奠定基础。

如今,陈豆林正投身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等新课题研究。从基层操作到技术研发,他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执着精神。正如他所说:“青年科技工作者就要敢于创新创造,用过硬本领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晓林:化工一线的技术先锋

在瓮福达州化工的净化磷酸装置区,34岁的李晓林正在检查萃取剂深冷处理设备。这套由他参与研发的设备,将湿法净化磷酸吨产品成本下降近100元。

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晓林扎根湿法净化磷酸生产一线,从普通操作员成长为装置经理助理。13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9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近亿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李晓林主导改进的振动筛板萃取塔清洗工艺,使单次清理时间缩短63%,成本降低80%;研发的反萃酸浓缩系统除垢方法,解决了进口设备的维护难题。这些创新成果先后获得省市及集团公司多项荣誉。

此外,李晓林参与实施的装置技改项目,仅用原装置20%的投资,就将湿法净化磷酸年产能从24万吨提升至42万吨,同时实现吨产品综合消耗下降10%。他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为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技术突破需要沉得下心。”李晓林表示,将继续坚守生产一线,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杨欣:项目一线的“拼命三郎”

作为开磷设计院的业务骨干,杨欣累计参与80余个勘察项目,编写的70份岩土勘察报告全部合格,其中25份送审报告一次性通过工程质量监督站审查。

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这位技术能手创造了不少业内佳话。在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中,面对强岩溶发育的地质难题,他创新勘察方案,不仅节省成本133.25万元,还缩短工期9天。这项成果被发表在核心期刊《福建建材》上,为行业内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白天跑工地协调施工进度,晚上整理数据绘制图纸,这种“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让他成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在一次项目纠纷调解中,他凭借专业能力和耐心沟通,赢得各方认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除了专业技术过硬,杨欣还是增收节支的能手。通过优化勘察方案、严格成本控制等措施,他带领团队为项目实现利润超100万元,完成47项工程结算。这些成绩让他先后荣获“优秀青年”“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如今,杨欣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他说:“岩土工程发展很快,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罗鸿:用科技点亮地下矿场

在青菜冲矿的井下作业面,罗鸿主导的《反井钻机在缓倾斜矿体中的创新研究》,在金属与非金属矿山行业首次实现反井钻机施工切割槽的成功应用,使盘区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创造经济价值9000余万元。

2014年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罗鸿扎根矿山一线,从技术员成长为副矿长。10年间,他主持完成多项重大技术创新:优化用沙坝矿采矿方法,将矿石回收率从50%提升至70%,多回采矿石20余万吨;改进运输系统,降低运输成本1000余万元;主导编制的230万吨/年安全设施补充设计通过验收,为矿山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担任研发工程师期间,他负责的《大型磷矿山井下智能化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获贵州省国资委创新奖,《磷石膏充填无废害开采综合技术研究》被列为贵阳贵安融合先进示范项目。

截至目前,罗鸿已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负责起草企业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件、专利13件(发明专利6件),发表论文4篇。

“井下工作确实艰苦,但看到技术创新带来的改变,一切都值得。”罗鸿表示,将继续推动智能化、绿色化矿山建设,为传统矿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彭海南:创新驱动磷酸铁锂技术突破

自2022年加入磷化集团以来,彭海南全程参与4万吨磷酸铁项目建设,主持完成数十项技术攻关。由他主导开发的连续化生产工艺,使磷酸铁产能提升2.5万吨/年,年增经济效益3200万元,该项目荣获贵州省国资委创新创意优秀项目。

在新材料4万吨产线上,他开创性采用外置式剪切与连续反应结合技术,解决了行业间歇反应一致性差、粒径分布难控制的问题,实现连续稳定运行48小时以上。截至目前,他已申请专利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制定多项工艺标准。

目前,彭海南正带领团队进行5万吨磷酸铁锂试车调试。这位年轻的研发骨干用实践证明,创新驱动正在为新能源材料领域注入强劲动力。

编制 | 心 怡

审校 | 刘 颖

监制 | 陆 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下内容为广告---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