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春秋》系列 古镇沧桑话演武(八)古镇毛主席的油画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1 09:37 1

摘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信仰,崇拜,热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高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各种雕塑,油画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古镇也是与时俱进,顺应风潮,当时在我们古镇,那时候大队治安处(当时我们叫武装部)的院子里,修建了一个大大的照壁,画

古镇毛主席的油画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信仰,崇拜,热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高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各种雕塑,油画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古镇也是与时俱进,顺应风潮,当时在我们古镇,那时候大队治安处(当时我们叫武装部)的院子里,修建了一个大大的照壁,画了一幅精美的毛主席油画像。

说起毛主席油画像,首先就得介绍一下油画所在的院子。

那个大院,原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家老房子旁边的一处夹山(夹山,我们当地土语,指隔山,中间还隔一部分)邻居韩廷选,韩士义家的院落。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玩耍。他坐落在我们古镇村庄南北正街的中段。坐东朝西,大门就面临着我们古镇的大街上。

上房(我们当地指正房,也是指北面的房屋)坐北朝南,两明一暗,两边是住人的卧室,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客厅,进深有五六米,宽有差不多三间房子大小,一进门,迎面靠墙壁是一支长长的红木条案,也是供桌,条案上摆一个雕刻精美的木头神龛,神龛里面供奉一个天地爷爷(我们当地的叫法,指玉皇大帝)的木头雕像,也是雕刻细腻精美。两边还摆放着一对清朝时期造型别致的粉彩梅瓶,客厅中间还摆放着一支也是红木制作的八仙桌,上首是两张制作精良的红木太师椅,八仙桌两边分别摆放一张红木大迎凳。

记得两边卧室里还挂有古典美女画,以及八仙过海等相框。西边卧室炕上摆有红酸枝或是核桃木制作的炕柜,炕柜上面还摆有白天存放被褥的被格子,也是红木一类木料制作,地下摆有也是核桃木制作的古式柜子,柜子上面摆放有古时的穿衣镜,穿衣镜两边又各是一对古时的粉彩掸瓶,柜子两边分别摆放的一只红木大躺箱。

东边卧室也是炕柜被格子,地下靠墙中间也是摆着一支核桃木柜子,不同的是柜子两边各摆一支古式平面柜,那个平面柜,高有两米多,宽有一米多,厚也有六七十厘米,制作精美,均是核桃木一类木料制作,而且在平面柜上面,还分别摆放着两个樟木箱,描金彩画,上面的人物故事,还是富贵典雅,栩栩如生。所有家具都没有用油漆,都是木头本色,经过多次打磨,上罩多层清漆,虽然经过每天擦抹打扫,但那个木纹,清晰可见,表面锃明瓦亮。

当时,我们那里大部分都是火炕,炕连着火火,火火大约有一米多,靠炕是做饭取暖的火塘,另外部分是火火面,下面存放柴炭,上面可以摆放杂物,就在火火面上,摆放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博古架,上面还摆放一些古董什么的。两边卧室离地面一米多的地方,还绘画有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炕围画,内容不乏是富贵吉祥,吉庆有余,以及二十四孝上面的东西,大多是教育人们行孝仗义,行善学好。

该院落是坐东朝西,大门在院落西边,紧邻我们古镇南北大街,那个大门,每扇有四尺多不到五尺宽,高有差不多将近一丈高,下面还有将近二尺的木头门墩,整个大门洞比一间房屋也高大,那么高大,可能是为了进出车辆方便吧!充分说明了房屋主人的富有。

北面是正房,东面的房屋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了,南面是空地,据说是修建那个南面房屋的时候,曾经摔死过一个工匠,所以还未建成怕不吉利,就又拆除了,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在那里玩耍掂钱,拍宝等游戏。

院落的稍微偏东南的地方,还有一口深井,大概有二十多米深,井台是一块大大的红砂石头制作,井口平常用一块厚厚的石头盖着,小时候我们也经常在那个井台上玩耍。在大门的北边是三间门面房,当时是大队的卫生室,大门的南面是两间门面房,当时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部,后来做了生产队的磨坊。

当时,我已经从汾阳中学校毕业了,回到了生产队参加劳动,那时候晚上就在那个生产队的队部里看门睡觉,说起了那时候看门睡觉,不由得就又想起了那时人们的艰苦,无奈,和适应性。那时候农村卫生条件太差,好多地方跳蚤臭虫横行,我们生产队的队部里也是如此,要说吧,在那里睡觉,还是在火炕上摆有木头床板,可是到了晚上,跳蚤臭虫还是咬得人睡不着,那时候,六六六粉是不缺少,只好将六六六粉撒到床板下面,火炕四周围,地下四周围,这样才能阻止跳蚤臭虫的袭击,可是,屋子里全是六六六粉的味道了,一晚上,不知道要吸进多少六六六粉的味道。但只有这样才能睡觉。如果在现在的人看来,那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这是说到了当时的一些状况而有感而发的题外话。

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房屋的主人成分高,所以那座院落被当时的大队部治安占用了。

说起治安,又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治安主任,治安主任姓韩,是个老党员,在当时当地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是老韩有一条腿是重度残疾,走起路来,拖着一条腿,一瘸一拐的,经常拄一根木棍,那根木棍有胳臂粗细,下面箍一个结实的铁箍,老远地过来,就能够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老韩因为经常拄着木棍走路,胳膊肌肉发达异常,胳膊手上非常有力。

大部分人们叫他韩拐子(当然是背后叫,但也不是贬义),在老韩当治安主任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治安状况是比较好的,一个是当时四清运动结束不久,农村干部普遍比较清廉,社会生产力也是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各种歪风邪气也比较少,当时,主要就是有一些小偷小摸,赌博耍钱现象,当时老韩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曾记得当时有时候晚上老韩还拖着一条残疾腿检查赌博现象,虽然,那时候人们赌博不大,都是一些小赌,甚至几分钱,几毛钱,最多也就是个输赢几块钱,但是,赌博的人们还是一听到老韩咚咚咚的拐杖声,便四落五散,逃之夭夭了。记得那时候如果逮着小偷小摸,或者赌博耍钱的,大部分是敲上锣游街示众,加上罚打扫大街。

说起了治安主任老韩,不由得又回忆起来我们村庄当时关于老韩的一桩趣事。老韩担任治安主任时候住在了大队的高音喇叭广播室,那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每天天不亮人们就要下地劳动,而惊由(惊由我们当地土话,指叫喊)人们早早起床劳动,就是由当时治安主任老韩负责,相传每天天不亮,老韩就打开高音喇叭开始叫喊人们起床了;

现在已经五点钟了,好多人已经担水(担水是那时候我们村庄里家家户户每天的第一首要任务,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自来水,家家户户吃水就得到村庄里的水井上去挑,而且又因为每天劳动任务非常紧张,因此,就得每天早早起床先将水缸挑满,然后再忙一天的工作)了,但是,有人现在还在被窝里躺着睡觉哩!

后来人们发现,讲此话的时候,正是老韩躺在被窝里,手拿麦克风讲的上述那些话。这是当时人们口口相传关于老韩的一件嗅事。

不过,当时老韩的治安工作还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记得那一段时间我们当地社会治安,民风习气还是非常好的。

忆起往事,不由得想起了那时候的一些支离破碎的小花絮插曲,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毛泽东主席的油画像坐落在当时大队部院落的中间偏东的地方,坐东朝西,面对大街,高有三至四米,宽有两米多。记得先挖地址,打好根址以后,再修建照壁,照壁修建好了以后,用麻刀细白灰抹面,经过数次用麻刀白灰抹面,等墙面干透以后,才能够打底设计作画。

依稀记得当时大队请来的油画师还是我们汾阳中学校的同学,一个是当时汾阳中学校初中部八十七班的赵满春,一个好像是高中部的王桐年,当时赵满春顶多也就是二十岁左右吧,王桐年也就是二十岁多点吧!虽然他们年岁不大,但是绘画技艺还是比较炉火纯青,娴熟老道的。在他们精心创作的期间,经常有好多人前来观看他们作画,特别是赵满春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画毛主席油画像,让人们感觉非常好奇,进而赞赏,大约经过他们两个人好些天的精心创作,一幅栩栩如生,神采奕奕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悄然飘落在大队部的照壁上,恢宏壮丽,光彩照人。

揭幕以后,每天都有不少的人们前来观看瞻仰,人们观看之余,都不禁对绘画师傅啧啧称赞,特别是对于赵满春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能有如此高超的绘画技艺更是交口称赞,赞不绝口。后来据说是赵满春女士定居到了日本。但不知道王铜年和赵满春在他们的记忆里,是否还记得起在我们演武古镇,一个古老的村庄里,在他们风华青春的年代里,曾经制作过一幅毛泽东主席的油画像。

可惜的是,在我们古镇上绝无仅有的毛泽东主席巨幅油画像,仅仅存在了大约不到十年的时间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由当时古镇供销社为了发展壮大供销社的经济,将那一片地方拆除,做了供销社的门市部。

随后,我们古镇上那绝无仅有的毛泽东主席的油画像也被拆除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了一些淡淡的回忆留在了人们为数不多的记忆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淡淡的记忆也渐行渐远了,随着时间不断地流逝,那淡淡的记忆恐怕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荡然无存了吧!

往事如烟,如烟往事,回望那些点点滴滴,支离破碎的过往碎片是为了知道我们那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记录下来是为了让那些曾经在我们那里发生过的故事,不至于因为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而被遗忘得荡然无存!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