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陆晓幸有什么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09:02 1

摘要:刚才您在画面当中看到的电影片段、出自于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而正专心忙于工作的那位、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陆晓幸。2001年的时候,陆晓幸凭借着为《卧虎藏龙》录制电影音乐、而获得了格莱美奖,这是咱们中国录音界所获得的第一个格莱美奖。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李安为

陆晓幸老师,录音艺术家、录音师。

刚才您在画面当中看到的电影片段、出自于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而正专心忙于工作的那位、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陆晓幸。2001年的时候,陆晓幸凭借着为《卧虎藏龙》录制电影音乐、而获得了格莱美奖,这是咱们中国录音界所获得的第一个格莱美奖。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李安为了将整个电影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对电影音乐的要求很高,这对为电影谱曲的谭盾和录音师陆晓幸来说、都是很严格的考验,除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之外、还要准确地抓住导演的思路和作品的精髓。因为我们录音之前,事先都会把谱子拿来、进行研究,制定一些录音方案,在制作的时候、作曲家都是一块参与,导演李安他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我们录电影音乐的时候、导演是不大来的,只是在录得差不多的时候、他过来听,或者是在第一天录音的时候过来,李安是十几天从头到尾就坐在后面、而且当时他腿摔伤了,拍片的时候摔得骨折了,摔得骨折以后、每天撑着个拐杖就坐在后面,很紧张。为了配合团队向观众呈现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作为幕后录音师的陆晓幸、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在克服所有录音技术上的困难的同时、他还必须处理好一些录音过程当中的突发情况。导演李安希望在影片里营造一种凄婉、哀伤的情感氛围,为此、作曲家谭盾创作了以大提琴为主旋律的电影音乐,同时邀请了身在美国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回国参与录音,也就在这个时候、陆晓幸将要面对的难题出现了。当时临到录音的时候、马友友不能来了,他的旋律是在美国、等于是空拉的,没有伴奏乐队、伴奏背景下的 凭想象、这样拉的,拉了以后然后再拿过来,我们录乐队的时候贴上去、然后再录,等于是这样来做的,这个也是当时遇到的一个难题、一个问题。当时那年已经63岁的陆晓幸没有选择安逸的老年生活、而是为了咱们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坚持自己的录音道路,孜孜不倦地向社会输入自己的能量。陆晓幸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录音技术,把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这天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一场纪念歌剧大师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音乐会,陆晓幸作为录音师被邀请到音乐会现场、负责录音工作。在正式演出前,陆晓幸需要将整个音乐厅的录音系统设置完毕,包括收声的位置和角度等等、都需要严格的把控。今天这样是一个实况录音,实况录音往往、其实困难是比较大的,因为首先我们必须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实况录音是不能停的,不像我们在录音棚那里的录音发现有问题、可以停下来,这个需要演奏人、指挥、演员,大家很好的配合,事前要很好地排练,在排练的过程中间、作为我们录音师、你要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对这个录音方案、包括对这个上海音乐厅、录音作品都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录音方案,使得这个音乐会的整个现场能够完整地捕捉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这种古典录音、放话筒最主要了,话筒、音响,我们用什么样的制式来录音,这个设计是最主要的。调音其实、我们在这儿、你看我们在调,其实我们不调音,我们在录音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话筒放合适,原本什么样的声音、就什么样的声音收进来,后期如果我们觉得有些问题、可能会调,但现在我们不调音,但是我们会控制一个合适的动态、合适的录音变频。郑子华说:“自己觉得陆老师就是到了这个年纪、还是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他对音乐的执着的追求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听说我们要把新的这些作品、新的这些东西,现场的东西都把它保留下来,有很多东西、可能这个作品就是说也许这次演出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原始的演出的作品,以后可能不一定有机会、就是说再被人接触到,有的东西没有流传开或者是没有被推广,并不是因为这个作品本身分量不够或是作品不好,有很多时候、是并没有被人所知道,这种情况、自己就觉得是非常可惜,所以这次就是说很多的节目、很多新的作品,我们都把它保留下来,而且要跟电视台合作,通过视频、音频,一起保留下来,这个是对整个的我们艺术文化创作是一个促进,所以我们是做这个工作、应该是尽可能地把每一场音乐会把它录好,同时转播出去的声音把它调好,为上海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演出开始了,陆晓幸坐在自己的录音设备旁、安静地带上了监听耳机,这一刻、他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会有一种迷失的状态,我也不知道时间了、我也不知道肚子饿了、我也不知道在做什么,然后我这个人就沉浸在这整个的音乐里面,我来处理这些事。韦茜源说:“有时候就看见陆老师安静地站在那儿、就觉得有种力量在激励着自己,那种力量很感人,因为本来录音师他就是很安静的一种工作,可能就是像陆老师、像他年纪那么大,可能对于有些录音师可能就是做不了或者做不动,他就是在空间的营造上面 就感觉到做得很棒、很棒,就像从喇叭里出来的声音、就像是现场真正的乐器在营造的那种感觉。”1968年、18岁的陆晓幸应征入伍,并在文工团里学习音乐,给陆晓幸授课的、正是为当时红遍上海滩的歌星周旋、李香兰等写歌谱曲的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老师。1970年的时候、就开始跟他学,当时自己去跟他上课的时候、他也是非常高兴,非常认真的、包括改作业,包括写一些东西。1908年,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分部在上海成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唱片制造和经营公司,百代公司的旧址位于上海徐家汇公园里的一幢三层小红楼,如今已经被拆毁重建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许多风靡上海滩的流行歌曲都诞生在这里,陆晓幸的老师黎锦光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百代公司、担任唱片录制工作,一起共事的还有聂耳、冼星海等著名音乐家,黎锦光在当时创作出了大量像《夜来香》这样的唱遍亚洲的著名作品。自己在他那学到很多东西,开始是一本正经的上课,上到后来经常就是聊一些过去的 上海音乐的发展史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主要的工作也是搞录音、录了很多的唱片,聊到这个问题,所以自己最后走上录音这条路、做录音师这个工作,也是因为他。在老师的影响下,陆晓幸决定踏上并且坚持这条录音道路,1984年退伍之后、他考入了中国唱片公司担任录音师,在近30年的录音工作中,陆晓幸录制唱片近千张,电影、电视剧、舞剧音乐数十部,同时还参与交响乐团现场扩声以及录音的工作,被评为中国五大录音师。2003年,由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一部大型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在湘西凤凰为当地农民和原住民艺人表演,陆晓幸担任现场录音师的工作。《地图》这部作品是波士顿交响乐团邀请谭盾谱写的,在作品首演之前、陆晓幸跟随谭盾一行在湖南当地进行了长时间的采风,收集到很多当地的原声音乐,最终、谭盾将这些民间音乐整理出来、编织进自己的交响曲里。《地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它不光是交响乐团演出,还有多媒体的东西、视频的东西,就是他采风中间的东西,然后他把采风中间的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把它改写了,而原封不动地搬上去、然后用交响乐团来协奏这个采风,听音寻路、就是说把现在的这种乐队、跟这种古老的演唱,时空交错式地放在一起。他的石头演奏一定要有录音变声参与的,没有变声参与、下面根本就听不着,他的石头敲击是没有问题,他把石头放在嘴上、磨这个石头的背面,然后用嘴型、嘴型的变化使得这个石头磨的声音有变化,口腔来共鸣、来把这个石头磨得声音变化,这个变化很细微,如果你不是接近地来收的话、根本就很难收到。在这部作品里,谭盾希望体现一种就地取材、将素材还给当地人的原生态的创作灵感,这对录音师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处理好当地原住民观众的现场环境音,还要克服风声、水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那个地方的天气经常下雨,你准备好了、下雨可怎么办,临到演出之前、排练完了之前的晚上,谭盾召集大家开会,谭盾问自己、他说老陆,你到底有多大的把握,自己说只要不刮风不下雨、我就行,刮风下雨、我说我也没办法,结果那天还真的下雨了。这个是到镇上,然后他跑到那个镇上去,把那个烘山芋的各种各样摆东西的那个塑料袋、全部买了一大堆,然后把所有的接线的线头、话筒所有的东西全部用塑料袋套起来,我们看看到晚上到底下不下雨,也是在演出临开始之前、乐队上场的时候雨停了,这时候我们开始演出,开始演出的时候、我们一面开始录音的时候、那话筒,因为我们用了50多支话筒,话筒那塑料袋都来不及拆,所以那个录音里面、你现在录音里面能听见拆塑料袋的声音。2001年的时候,陆晓幸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办了一家录音工作室,取名叫三友,这三友指的就是他们三个。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