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老人转身撞路人后骨折获赔7万,律师发声:判的真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02:05 1

摘要:五一假期,青岛某区人行道上,王某与刘某因突发转身动作发生碰撞,最终法院判决王某承担次要责任需赔偿7万元。

一场发生在青岛街头的意外碰撞,竟引发了一场关于法律责任与社会公平的全民热议。

五一假期,青岛某区人行道上,王某与刘某因突发转身动作发生碰撞,最终法院判决王某承担次要责任需赔偿7万元。

这场看似简单的交通事故背后,牵扯出的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预见性"的法律边界争议。

当行人王某在正常通行时遭遇突如其来的转身撞击,法院却认定其未保持足够安全距离,这一判决迅速引爆全网讨论。

案件折射出的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问题,更揭示了当代社会对"风险预判"的认知错位。

随着短视频平台传播量突破2000万次,这起案件已从个案演变为全民公共议题,

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逻辑与道德伦理的博弈,正在考验着每个现代公民的价值判断。

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与兰山路交叉口西侧约200米处,王某沿人行道正常步行时遭遇意外。

监控视频显示,刘某在手持手机通话状态下,突然以近乎180度的幅度转身,导致后方相距约1.2米的王某措手不及。

撞击发生后,刘某立即倒地并报警,经诊断确认左侧三根肋骨骨折,构成十级伤残。

事故发生后,刘某委托律师向王某提出18.6万元的赔偿诉求,主张对方未保持足够安全距离。

法院审理过程中,主审法官着重分析了两个关键要素:

首先是刘某转身动作的突然性,其次是王某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青岛行人通行标准。

判决书明确指出,刘某在行走中接打电话已分散注意力,且转身前未履行基本观察义务,属于重大过失;

而王某虽保持常规步速,但1.2米间距未达到"完全规避突发转身"的安全阈值。最终通过调解程序,王某自愿赔偿7万元达成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中存在三个核心争议点:

第一,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青岛人行道通行安全距离并无明确规定;

第二,民法典第1173条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在此案中的适用边界;

第三,青岛城市公共空间中行人行为的合理预期范围。

法律专家指出,本案的关键在于"可预见性"的界定。

王某作为后方行人,是否应当预判前方人员可能做出的极端转身动作,这种判断直接影响着责任划分的合理性。

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交平台形成两极分化。微博话题#青岛谁的错该谁担#阅读量突破3亿次,超200万网民参与讨论。支持法院判决的网民认为: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行人安全需要双向义务,每个人都应为自身行为负责";反对者则质疑:

"这是在纵容交通霸权,正常通行者不应为他人突发行为买单"。

知乎法律板块出现多篇万赞长文,有律师指出:"判决实质上将风险防控义务单方面转移给守法者,违背了'行为人责任自负'的基本法理"。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立民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民法典第1165条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预见能力。

王某面对的转身行为属于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将其纳入可预见范围缺乏法理基础。"该观点获得超70%网民认同。

与此同时,青岛交警部门发布《市南区行人安全通行指南》,特别提醒市民在人行道通行时注意保持1.5米以上间距,但这是否意味着官方默认"安全距离"的法律约束力,引发新一轮争议。

在抖音平台,#青岛行走安全#话题下涌现出大量科普视频。

有博主通过慢动作回放显示,刘某转身时头部完全遮挡视线,转身角度达178度,

转身速度仅0.8秒,这种极端动作在青岛人行道上出现的概率不足0.3%。

这些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判决合理性的质疑——要求每个行人都为0.3%的极端情况预留安全距离,实质上是将日常通行成本转嫁给守法者。

本案暴露出当代青岛城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空间安全标准亟待明确。

但简单套用机动车安全距离标准到行人通行领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行道交通事故中,85%以上属于单方责任,其中70%涉及行人自身过失。

但本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挑战了传统认知中"行人责任"的认定边界。

法律界普遍认为,青岛法院在适用民法典时存在两个误区:

其一,将"安全距离"概念机械化,忽视了行人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其二,过度强调后方行人的注意义务,却忽略了前方人员的行为规范。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浩指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五四广场排队时前人突然倒退,后人也要承担责任?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常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判决可能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当守法者发现自己的合规行为反而要承担连带责任时,可能会导致青岛公共空间安全感下降。

有市民反映,案件曝光后,不少人在八大关景区人行道上刻意保持更大间距,这种"防御性行走"虽然降低风险,却违背了公共空间共享的基本理念。

这起看似普通的青岛碰撞事故,实则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反面教材。

当我们讨论安全距离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更宏大的命题:

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平衡风险防控与行为自由?法律不应成为惩罚守法者的工具,而应是规范失范行为的标尺。

本案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于7万元的赔偿金额,而是如何构建一个既保障安全又尊重权利的青岛公共空间。

每个公民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您是否支持"谁过错谁担责"的判决原则?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座海滨城市的法治温度与人性光辉。

来源:雨不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