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19岁女孩被迫嫁到荒漠,几次逃离未果,15年后国家为她颁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1:08 1

摘要:1985年,黄沙滚滚的毛乌素边缘,一头毛驴驮着一个少女,身后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

1985年,黄沙滚滚的毛乌素边缘,一头毛驴驮着一个少女,身后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

他们正穿越沙丘,走向一个谁也未曾预料过的命运节点。

少女叫殷玉珍,那一刻,她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个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世界。

从此之后,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村姑娘,在与风沙搏斗的十五年间,从一位被迫嫁人的少女,成长为一位被国家褒奖的巾帼英雄。

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荒漠里,又是怎样的日子?

风沙里的婚约

1985年正月,靖边县的村道上,一头毛驴踩着薄雪前行,背上坐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姑娘。

毛驴的缰绳握在一位老汉手中,步子沉重得像每迈出一步都要用尽全身力气。

这位老汉叫殷风军,是她的父亲,驮在驴上的女孩叫殷玉珍,今年19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

她并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并不是红妆、喜宴与温柔乡,而是一场沙海深处的无望婚姻。

那门婚事来得莫名其妙。

前些日子,父亲在放羊途中遇上风沙,几乎命丧沙漠,幸好一个素未谋面的沙漠牧民白大哥将他救回。

他们萍水相逢,却因一碗热水、一顿粗饭,一来二去的就义结金兰。

几杯烈酒下肚,白大哥唠叨着儿子年纪不小却迟迟未娶,父亲便顺口提了殷玉珍,说她乖巧、能干,是个过日子的好姑娘。

殷玉珍并未参与这个决定。

她只是被父亲叫进屋子,站在炕沿边听着他讲述这门亲事的来龙去脉。

她没说一个“不”字,殷玉珍一直是个孝顺的孩子。

婚期那日没有锣鼓,没有迎亲队伍,只有父女两人,和那头沉默的毛驴。

长途跋涉两天后,他们终于抵达所谓的新家——萨拉乌苏村,一个被黄沙包围的无名角落。

那是一片没有炊烟的地方,天连地,地连沙,目光所及,皆是孤寂。

“这……就是你要我嫁的地方?”

所谓“新房”,只是一间黝黑低矮的土屋,墙角堆着枯草和沙子,地上只有几个破旧木块搭成的灶台。

更令人震惊的是“卧室”,不过是地面挖出的一个浅浅地窖,枯枝铺底,上面铺着些沙土,连条像样的褥子都没有。

父亲站在一旁,想说什么,却终究没开口。

那一晚,殷玉珍没有睡,只是靠在地窖边的一块破木板上,她不是没想过逃,而是根本不知道逃去哪儿。

黄沙封了路,四下里连一根炊烟都看不见,耳边全是风的嘶吼。

婚后的第三天,她终于鼓起勇气走到门口,想出去呼吸口气。

可门被厚厚的风沙堵死了,推不开,她只得喊白万祥帮忙。

这个高大却寡言的男人默默走来,一言不发地徒手刨开门口的沙子。

她站在一旁,看着他双手磨破的皮肤沾满沙粒,那一刻,她有些动摇

可动摇仅是一瞬,她开始尝试逃跑。

她趁白万祥去取水时翻出门外,徒步往南走,可不出三里路,她就迷失了方向最终是白万祥听到动静将她背了回来。

回到土屋那一刻,她几乎崩溃。

但没人回应她的愤怒,这里没有邻居,没有耳朵,连回声都没有。

她明白了,这是一个“连逃走都需要勇气和方向感”的世界。

夫妻关系

可哪怕是这样,她也并没有停止过逃走的念头。

第二次出逃是在一个风停的夜晚,她披着破棉被悄悄走出屋门。

可没走多久,寒气如箭,沙子灌满她的鞋,她跌倒在一处沙窝中,努力往上爬,风却在她耳边尖叫。

她像一只走失的羊羔,最终只能蜷缩着,眼泪挂在被沙糊满的脸颊上。

直到第二天黎明,白万祥一身沙土地把她抱回屋,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脱下自己的外套包住她冰凉的脚。

一次次失败的逃离,让她的心像破了口的布袋,愤怒、委屈、无助逐渐流光,剩下的,是怨恨。

她开始用沉默与丈夫隔绝,白万祥不擅言辞,常常低着头做事,从不多嘴。

她冷,他点柴火,她病,他去十几里外找药草熬汤。

他的沉默像沙漠的夜,干燥、无声,却始终陪在身边。

终于有一天,她把那间低矮的土屋从头到尾扫了一遍。

扫完之后,她坐在门口,看着远处灰蒙蒙的沙丘,轻声说:“我不走了。”

沙海中的希望

日子像被灌满沙子的钟表,一寸寸沉重地走着。

殷玉珍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但那种稳定,像一口井,深而沉静,却毫无生气。

每日醒来,面前是一碗沙米饭,一锅沙棉蓬汤,耳边除了风声就是灶台上的锅铲声。

有时,白万祥会带回来一两块在沙里捡到的、已经僵硬的羊肉,那是他从沙丘另一侧捡回来的“意外之喜”。

可是再丰盛的肉汤,也填不满心里的空虚。

结婚半年以来,家门口没有过一户人家经过。

这里远离村镇,无电、无路,四周皆是飞沙走石,仿佛这世上除了她与白万祥,便再无他人。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路过的放羊人打破了这片沉寂。

那天,殷玉珍正在院子外晾晒羊毛。

一个灰衣男子牵着几只羊从沙丘另一端出现。

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迎了上去,问他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变了,村子里是不是通上了电,县里是不是在修路……

她一连问了十几个问题,那人却被她的热情吓了一跳,笑着说:

“妹子,你是不是太久没见人了?”

送走路人之后,她小心地把他走过的脚印盖上了一个铁盆,生怕风沙把那一抹人类的痕迹吹没了。

从那天起,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改变这片土地。

她对白万祥轻声说:“我们不能一辈子这样过。”

白万祥看着她,眼神里有些疑惑,她却坚定地点头:“我想种菜。”

种菜,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可在这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中,却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念头。

殷玉珍不信邪,她从灶灰中翻出些菜籽,从娘家托人捎来几块干菜种子,选了屋子北边一块背风的地方,小心翼翼地翻了土。

第一棵种下去的小白菜,第二天便被风沙掩埋。

第二次,她搭起木棍当挡风墙,结果第三天那几根木棍被大风卷得不知去向。

她试过在清晨下种、夜里浇水,甚至用破衣服裹着种苗,却依旧一无所获。

“沙子里,是不长菜的。”白万祥终于在一次失败之后低声劝她。

她倔强地摇头:“那我们就先让这里,不再是沙。”

于是,他们想到了栽树,树能挡风、固沙,有了树,才能有菜地。

说干就干。可这件事比种菜更难,他们只有一只羊,是家里唯一的“存款”。

那年春天,他们狠下心卖了羊,得了几百块钱,又央求娘家支援,凑够买了600株树苗。

白万祥背着树苗,她拎着水桶,天还没亮就出发,往沙丘那头走。

他们在沙丘背风面挖坑、埋树、浇水,每天干到中午再返回家。

太阳晒得沙子能烫化鞋底,他们就换成凌晨三点出发,赶在烈日之前干完活。

树苗种下去了,可风沙根本不给它们生长的机会。

头几天还挺得笔直,几日后风一起,树一株株被拔起,埋得连影子都不剩。

他们又一棵棵捡回来、重新种下,一连十几天,他们的手被沙子磨破,脸晒得脱皮,脚起了泡还继续往外走。

等到最后一株种完,再回头一看,600棵树苗,活下来的,不过十几棵。

娘家来人探望时,看到他们干裂的双手、血泡未干的脚背,临走时留下了300元钱,还有两头猪,说:“先把日子过起来吧。”

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信:治沙,是出路,也是活路。

第二年,他们又筹钱买树苗,种在更远的沙梁上。

这次,他们学聪明了,搭起挡风的篱笆、埋下树根后用破布压住土,还自己在屋后建了个简陋的蓄水池。

年复一年,沙地周围开始有些不同。

风不再呼啸得那样猛,地上偶尔能见到一些绿色的细芽,一些被他们种下的沙棘、梭梭,竟然真的活了下来。

那一刻,殷玉珍站在沙丘上,望着眼前那些小得几乎可以忽略的绿意,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一个女人的绿洲

一个寻常的早晨,天还未亮,白万祥拉着马车,车上绑着一捆捆新鲜的树苗,殷玉珍顶着风坐在车后。

他们正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尔林川村——听说那里的造林工程因为缺人而耽搁,大批树苗无处安置。

对旁人而言,那是没人要的累赘;可在殷玉珍眼里,那些树苗是命,是希望。

他们是最早赶到的,也是唯一愿意接收全部树苗的农户。

村支书听说了他们的故事,被深深震动,连夜派人将剩余的树苗全部拨给了他们。

此时的殷玉珍,已怀有数月身孕,但她没有停下脚步,仍旧每日拎桶、扛苗、挖坑、填土,从天亮干到日落。

十年间,他们种下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棵树。

他们修建风障、铺设水沟、建水池,甚至学会了改良土壤的方法。

他们一边治沙一边总结经验,把原本松散如粉的沙地,慢慢变成可以站稳脚跟的土地。

后来,殷玉珍提出修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以后种的树、种的菜,能被更多人看见、用上。

他们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一些,雇来推土机,从自家门口起,一寸寸推平那些坑洼不平的沙丘。

他们用最土的办法,也铺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硬路。

路两旁,他们种上了耐旱的白杨、沙柳、梭梭,每一步走出去,都有绿色相伴。

渐渐地,来他们家参观的人多了起来。

有人惊叹于黄沙之中居然开出了绿树成荫的道路,有人从她的蔬菜地里带走几斤翠绿的辣椒,说是比市面上卖的还新鲜。

甚至有邻村的人主动上门,请教她种菜和治沙的方法。

殷玉珍没有藏私,把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经验手写成本子,送给想学的乡亲。

她还用自家的钱买来树苗,免费分给愿意试着种树的村民。

起初不少人笑她傻,说“这地不长草,咋能种树”。

可几年后,当第一片防风林稳稳地守住沙丘,当村里第一个小菜园采摘出黄瓜、豆角,那些笑她的人也开始悄悄种上树。

到了2000年,他们治沙面积已超过六万亩,栽下的树木高达六十余万棵。

那些曾经肆意翻卷的黄沙,如今在绿色面前,变得温顺许多。

国家相关部门在一次生态调研中,注意到这个沙海中突兀出现的绿洲。

当得知这是一对普通夫妻一棵棵树、一锹锹土、一滴滴汗干出来的成果时,新闻记者、科研人员、环保专家接踵而至。

后来,殷玉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提名“全国十大女杰”。

领奖时,台下无数人起立鼓掌,她不会说什么好听话,但她知道,她得对得起这片地。

她的成就,不止于此。

在她的带动下,鄂尔多斯多地陆续开展防沙工程,生态园应运而生,从最初几分试验地,扩展成上千亩集治沙、种植、科研于一体的生态基地。

那个曾在风沙中哭喊的女孩,已在沙漠深处,用双手种出了一片属于她的天地。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