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改变命运”?时至今天,这六个字似乎已经到了悬崖边!读书读的是过去知识,而知识是人人可学,但智慧、思想却是不能被人代替的。
文 | 长安原创 杜绝抄袭
“知识改变命运”?时至今天,这六个字似乎已经到了悬崖边!读书读的是过去知识,而知识是人人可学,但智慧、思想却是不能被人代替的。
梁晓声30年前,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中曾有这样一番言论,对今天社会的格局预测一语成谶。
譬如梁晓声说:“绝大多数草根阶层的子女,若不能在成年以前摆脱娱乐和文艺的侵袭,即使上了大学也逃不过体力劳动者的宿命”。
追溯过往,反观当下,现实照进了现实——学历贬值,如今是农民工,如今是格子间的3000块一个月的大学生,而外卖骑手行业里混进了多少大学生。孔乙己的长衫在现实面前,还是被脱掉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纪录片:河北一个小学,教室后排的张小川盯着六个字发呆——知识改变命运。
他刚帮家里收完麦子,手上还留着镰刀磨出的水泡。而此时,北京海淀区的李思涵正和父母讨论着去剑桥的暑期研学营,她去年的暑假在纽约联合国青年论坛发过言,前年去了南极科考队当志愿者。
这种割裂的场景,梁晓声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一针见血:“农村孩子的时间被土地收割,城市孩子的时间被资本浇灌。”
暑假:一场暴露阶层的真人秀
暑假对普通家庭来说,是“烧钱季”,但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劳动力旺季”。
河南农村的王磊,每年7月要完成两件“暑期作业”:摘完5亩花生,凑够下学期的住宿费。
他蹲在地里剥花生时,上海的同龄人可能在黄浦江边的咖啡馆学雅思。梁晓声在书里写过一位农村父亲的话:“娃的暑假不是用来‘弯道超车’的,是拿来‘填饱肚子’的。”
一线城市的家长群里,正在疯传《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暑假》的爆款文章。编程集训营、华尔街金融实训、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这些单价过万的项目,让中产家庭咬牙切齿,却让底层家庭连想象都不敢。
更残酷的是认知差距的滚雪球效应。深圳重点中学的老师发现:暑假出国交流过的学生,开学后明显更敢在课堂辩论;而留守农村的孩子,连“PPT怎么做”都要从头学起。
自制力?那可能是用钱砸出来的
总有人说:“富人家孩子更自律,穷孩子只会玩手机。”但真相可能扎心——自制力本身就是奢侈品。
海淀家长圈流传着一份“暑假作息表”:早晨6点外教口语课,下午马术课间隙做两套奥数题,晚上参加线上国际模联会议。
这种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管理,背后是每年30万+的教育投入。梁晓声在书里犀利吐槽:“当你嘲笑‘鸡娃’变态时,人家早就买下了孩子专注力的每一秒钟。”
县城网吧里,总有逃课打游戏的少年。但很少有人问:他们的父母在流水线上连轴转,爷爷奶奶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谁来教他们自律?
更现实的是,当城里孩子在专业自习室刷题时,农村孩子可能连张平整的书桌都没有。
教育机构做过对比实验:给两组学生同样3小时自习,一组在隔音书房有私教监督,一组在嘈杂的集市摊位旁。结果前者的效率是后者的4倍。你看,连“专注”都是需要付费的环境。
教育军备竞赛
北京国际学校的开学日,你会看到魔幻现实的一幕:六年级学生在交流暑假去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观的见闻,而他们脚上的球鞋价格,抵得上云南一个初中生全年的伙食费。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梁晓声在调研中发现:一线城市孩子平均每年接触200+本课外读物,而农村学校图书角的书,可能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捐赠书目。
更可怕的是认知维度的碾压——当农村孩子还在背“四大发明”时,城市精英家庭的孩子已经在讨论区块链和元宇宙。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现在的政府已经不再提倡“鸡娃”,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砸钱来开发孩子,因为未来是选拔式教育,孩子需要创造力,但是培训、砸钱就是能够最大程度上甩开同龄人的竞争者。
有钱、资源是孩子的加速器,而没钱、资源,即便孩子再优秀,也可能被埋没,这就是现实。就好比,我有一架钢琴,城里孩子试过了可以说不喜欢,而农村孩子连触碰的机会都没有。
自媒体上,总刷到这样的对比视频:
北上广小学生的简历:钢琴十级+编程大赛金奖+发表过英文论文;农村中学生的“特长”:会开拖拉机+半小时掰50斤玉米+能认出20种野菜;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哪是教育差异?分明是平行时空。
梁晓声在书中的呼吁:“给底层孩子一块跳板,他们能跳得比想象中更高。”广东某乡镇中学最近出了个清华学子,他的秘密武器是县城图书馆的免费WiFi——过去三年,他下载了2T的国内外公开课。
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吃米其林,而是让吃窝头的孩子也能看见满汉全席的模样。就像《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里写的:“阻止阶层流动的,从来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对贫穷的驯化。”
普通人跨越阶层为什么难?只有看清社会真相,才能无往不胜。中国社会有钱人,都在儿女中学毕业后,将儿女们送出了国。一则,是怕孩子吃苦,二则是怕娱乐至死。在外镀金几年,回国就可低分上好大学。
我们不能否认努力,但是中国社会没有几个庞众望——需要天赋的加持,也需要毅力、心性的锤炼,更需要努力的奋斗。
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就像一台社会显微镜。他把城乡差距、教育分层这些宏大命题,拆解成饭桌上的对话、书包里的文具、暑假里的汗水。如果你也想看懂这个魔幻现实的中国,可以读读这本书——它不会给你鸡汤,但会让你清醒地看见,光在哪里。
来源:长安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