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于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研的不断深入,我国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于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研的不断深入,我国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最新进展,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生存前景。
一、诊断技术的革新
(一)内镜技术突破
1. 窄带成像(NBI)联合放大内镜:NBI技术通过特殊的光学滤镜,增强黏膜微血管的对比度,能够清晰识别早期食管癌的IPCL(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形态。研究表明,该技术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2% 。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白光内镜,NBI对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提高了37%。这使得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发现早期食管癌病变,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早期治疗时机,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2. 超声内镜(EUS):EUS在食管癌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精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相关研究数据显示,EUS对T1b期食管癌的诊断敏感性达91%,显著优于CT的68%。梅奥诊所采用的EUS - FNA技术,能够精准获取纵隔淋巴结病理,将N分期准确率提升至90%。通过EUS的精准诊断,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的具体分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二)影像技术升级
1. PET/CT融合显像:18F - FDG PET/CT在检测食管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对远处转移的检出率高达85%,较传统CT提高了40%。该技术尤其适用于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能够帮助医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肿瘤在全身的扩散情况,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使手术规划更加科学、精准,减少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2. 双能量CT:双能量CT运用物质分离技术,能够对肿瘤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有效鉴别放化疗后肿瘤残留与纤维化,特异性达92%。这一技术的应用,为评估放化疗疗效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手段,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分子病理检测
1. 循环肿瘤DNA(ctDNA):基于靶向深度测序技术,ctDNA能够检测EGFR、HER2等驱动基因突变,为食管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精准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显示,通过动态监测ctDNA,可有效预测新辅助治疗疗效,灵敏度达78%。这使得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免疫组化检测:PD - L1表达水平(CPS≥10)是免疫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KEYNOTE - 181研究表明,PD - L1高表达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中位OS达12.3个月。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D - L1表达水平,医生可以筛选出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避免不适合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而浪费医疗资源和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治疗策略的优化
(一)手术治疗革新
1.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北京朝阳医院在食管癌治疗中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切除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42%,住院时间缩短至7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三维高清视野(放大10倍)和机械臂的高灵活性,使其在复杂纵隔解剖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加精准地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POEM技术在早期食管癌(cT1a)治疗中表现出色,完全切除率达95%,5年生存率与外科手术相当(85% vs 88%)。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和对胸腔脏器的较大干扰,为早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微创的治疗选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二)放射治疗进展
1. 质子治疗: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显示,质子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2年局控率达76%,较光子放疗提高了21%,且心脏剂量降低了40%。质子治疗能够精确地将能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对肿瘤进行高剂量照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如心脏、肺等的损伤,降低放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2. 自适应放疗:基于CBCT的实时影像引导,自适应放疗可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变化,动态调整放疗计划,将危及器官(如脊髓)的受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这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疗的精准性,确保放疗剂量准确地覆盖肿瘤组织,避免因患者身体变化导致的放疗误差,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新兴治疗技术
1. 肿瘤热疗:肿瘤热疗通过将肿瘤组织加热至41 - 45℃,可显著增强化疗药物(如顺铂)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热疗与放疗协同作用,可使肿瘤细胞凋亡率提升3倍。浙江省肿瘤医院采用深部热疗联合放化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CR率达42%。肿瘤热疗为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与传统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
2. 光动力疗法(PDT):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如卟啉类)在肿瘤组织的选择性聚集特性,经激光激发产生单线态氧杀伤癌细胞。该疗法对早期食管癌的完全缓解率达85%,尤其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PDT具有创伤小、特异性高等优点,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为那些因身体原因或个人意愿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
(四)免疫治疗与联合治疗
1. 免疫治疗的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领衔我国多中心团队完成的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JUPITER - 06),创建了国产免疫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新方案。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2%(HR 0.58,P
2. 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NICE研究(前瞻性、单臂、多中心的Ⅱ期试验),共入组60例患者,R0切除比例为98%,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39.2%,总体不良反应可控。该研究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策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证据,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再进行手术,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对于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不仅可以使手术更容易进行,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整体治愈率。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与化疗联合使用,能够产生协同作用,更好地杀灭肿瘤细胞。
三、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构建
(一)MDT核心架构
MDT团队涵盖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心理科等12个学科。各学科专家汇聚一堂,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患者制定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团队每周固定召开病例讨论会,对食管癌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到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再到患者的康复和心理支持,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二)MDT流程
1. 术前评估:通过EUS、PET/CT等先进检查手段明确食管癌分期,MDT团队根据分期结果制定新辅助治疗方案,如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可能先进行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等新辅助治疗,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术中协作:外科与麻醉科密切配合,联合实施 “无血手术”,通过精细的操作和合理的麻醉管理,减少术中出血(
3. 术后管理:营养科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在术后24小时内启动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科则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等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
例如,65岁男性患者,被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癌(cT3N1M0)。MDT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先行新辅助化疗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达PR(部分缓解),随后患者接受了达芬奇机器人食管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肿瘤降期(ypT1N0),患者随访2年无复发。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MDT模式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优势,通过多学科的协作,为患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又如72岁女性患者,确诊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HER2阳性)。MDT团队制定了化疗方案,患者接受治疗6周期后肿瘤明显退缩。随后,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术后DFS(无病生存期)达18个月。这展示了MDT团队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基因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为HER2阳性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成功范例。
四、护理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加速康复外科(ERAS)
1. 术前优化:
- 营养支持:术前给予患者口服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含ω - 3脂肪酸)7天,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使血清白蛋白(ALB)≥35g/L,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使用激励式肺量计,每日进行3次,每次10分钟的呼吸训练,增强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为手术和术后恢复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2. 术后管理:
- 早期活动: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坐起,第2天鼓励患者床边站立,第3天指导患者室内行走。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疼痛控制: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即静脉PCA(患者自控镇痛)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将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控制在
总之
我国在食管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涵盖了诊断、治疗、多学科协作和护理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进展显著提高了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然而,食管癌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疗方法,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早期诊断率,加强多学科协作,完善护理管理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食管癌的整体治疗水平,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广大食管癌患者造福 。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