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的产生及历史作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12:50 2

摘要:“祠堂”是对姓氏宗祠的通俗称谓,其他称谓还有祠宇、宗祊、宗庙、宗堂、香社、家乘、门闾等等,但不及祠堂称谓广泛。祠堂文化以姓氏宗祠为载体,反映姓氏宗祠固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形式和文化特征,是华人社会(特指炎、黄、蚩血统,后同)特别是汉人族群最普遍、最持久存在的一种

祠堂文化的产生及历史作用

蜀南远谋

---

“祠堂”是对姓氏宗祠的通俗称谓,其他称谓还有祠宇、宗祊、宗庙、宗堂、香社、家乘、门闾等等,但不及祠堂称谓广泛。祠堂文化以姓氏宗祠为载体,反映姓氏宗祠固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形式和文化特征,是华人社会(特指炎、黄、蚩血统,后同)特别是汉人族群最普遍、最持久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凡有华人集居的地方就有祠堂,也就有祠堂文化,虽然屡经江山易主、王朝改姓以及后来的列强侵凌、帝制废除、战乱和政治运动等社会巨变,但祠堂文化仍然在华人世界延续,特别在大陆的沿海地区还能完整保存为数不少的明清祠堂原貌,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境外华人集居区的祠堂数目则有增无减,足见祠堂文化生命力强大,完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百折不挠的生命特质,必然传承久远。

据《诗经》《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祠堂的雏形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通常建于墓室之侧,称为“墓祠”或“宗庙”,是商王和贵族祭拜祖先的场所,“顾予烝尝,汤孙之将”即描写商汤子孙冬秋两祭的场面(冬祭谓烝,秋祭谓尝),周灭商以后,祭祀被视为国之大事和王权象征,如“国之大事在祭与戎”(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夫祀,国之大节也”(语出《国语·周语上》),所以周朝的宗庙规模自然比殷商时期宏大,建筑位置也不局限于墓室之侧,如周人将祭祀后稷始祖的太庙(清庙)描写为“于穆清庙,肃灉显相”,反映出庄严宏大的气派,又有“天子七庙、侯王五庙、大夫三庙、士族一庙、庶民无庙”的等级规定。商周两朝是祠堂建筑的初级阶段和祠堂文化的发祥之初,文化内涵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实则属于王侯将相的专利,真正意义上的祠堂文化源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遍及整个华人世界。

《汉书·张安世传》记载:“赐茔社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这是祠堂在士大夫阶层出现的文献证明,“茔”和“冢”均指官人墓葬,所建祠堂可能也是效仿商周两朝的“墓祠”;到了唐代,祠堂大量出现,类型上有官祠(如陇西“李家龙宫”等类祠堂建筑)、专祠(如运城“广仁王庙”、太原“晋王祠”等类祠堂建筑)和民间宗祠多种,但现今大部分仅存堂号、庙号的记载,其中民间宗祠最早在闽地兴起,以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大发感慨,说了句“闽人好祀鬼”的传世名言;南宋大儒朱熹在《朱文公家礼》中倡导“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说明祠堂的作用已经深合于儒家礼教思想;明代嘉靖皇帝降旨“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这个“联宗”的确切含义就是同一姓氏的各支族群在对接世系的基础上合修宗谱,所以才出现第一部官修性质的《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立庙”的意思就是营建祠堂,民间建什么祠堂呢?当然是宗祠,可见,尽管明朝的“严政”古今闻名,而嘉靖的皇旨实际上又是对唐宋以来民俗风尚的认可;满清以后更是祠堂林立,琳琅满目,名号繁多,规模越来越宏大,占地数十亩的姓氏宗祠比比皆是,似乎非此不能彰显门第尊贵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因此,自汉以来,祠堂祭祀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呈现出大众化、普遍性和多功能的发展趋势,祠堂成为一族标志,有其堂号和徽徵的文化招牌,系统展示出华人族群所独有的祠堂文化魅力,历史作用远超琴棋书画等一般文化技能,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轴心地位,大能左右治国安邦,小则影响社会风尚。举要如下:

一、通过祠堂祭祀不断强化本根意识和血缘亲情

祭祀是祠堂的原始功能,“祭祀”二字的本意就是以酒肉敬奉神灵,祠堂的神灵当然就是祖宗,因此同样要以酒肉敬奉。做法上通常效仿当地名门望族,南宋以来又普遍遵循朱子《家礼》即:供上祖宗牌位,摆放三牲祭品,备足香烛冥钱,参祭族人按辈列队,然后按固定程序完成焚香、化帛、敬酒、虔吿、叩拜等祭祀仪式(或称“祭礼”、“祭典”),仪式结束后还有颁胙、宴饮、舞龙、杂耍等群体活动。祠堂祭祀是华人家族的头等大事,素有“礼重祭祀,诗咏升香”的观念,年必行秋冬两祭,规模或大或小,族内男丁一般不得缺席,有时还邀请族外宾朋观礼,主祭人、司仪和赞礼人(或称“文颂”,在祭祀时诵读祭文)均有严格的推举标准,其他人员也有明确的言行规范,全过程在庄严隆重的氛围中有序进行,表现出对祖宗的最高礼敬。祠堂祭祀活动直射三个核心目的即:感恩祖宗,祈福族人,彰显门第。华人底色文化中的“敬天法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也就此一览无余。

二、通过传播正统文化和践行主流价值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简而言之,祠堂传播的正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践行的主流价值就是科举功名。自汉武帝“黜百家,尊儒术”以来,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一直被儒家文化统治,核心思想可浓缩为仁、义、礼、智、信、常六个方面,所对应的行为准则又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因此高度契合历代统治者意志而成为社会的正统文化。科举功名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始于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科举”的重大历史性改革,使延续上千年的门阀世袭首次被科举替代,历史贡献不容否认。唐以后科举制正式建立并不断完善,成为社会各阶层进入仕门博取功名的主要途径,读书→科考→入仕→功名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流取向。通过大量的家谱文献证明:祠堂传播正统文化,打压异端文化,彰表行善厚德忠信之人,不容妖言妄语悖道之人;祠堂践行主流价值,奖励子弟读书成才、登科入仕,蔑视好逸恶劳、荒废学业的不肖子孙。

由于祠堂标志一族的社会存在,必然要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才有可能保持族运不衰,兴旺发达,因此也必须作出上述选择。

三、通过订立祠规族约规范族人言行,维护宗法道统

宗法是原始父系社会的产物,是最早形成的血缘等级观念,如“大宗小宗,嫡出庶出”,据此协调处理氏族内部关系,宗法观念后来被王权社会搬用,又逐渐移植到民间家族祠堂;道统是儒家认为正统思想的继承和传播路线,如“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就是绝对的圣贤正统路线。以宗法区分尊卑贵贱,以道统建立纲常伦理,二者的结合是儒家贯彻统治者意志,推行仁治礼教的理论基础,目的是让民众都接受君权王法,知天命而安本分,做顺民良臣,如此即可缓和阶级矛盾,淳化社会风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祠堂出于家族生存发展的考虑,也需要维护宗法道统的权威性,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订立祠规族约明确尊卑上下,整饬家风伦纪,预防发生忤逆悖道、作奸犯科、对抗官府等恶性事件。

例:张崇祀祠祠规选录

……

祠间议事可言则言,务分尊卑贵贱,至称呼间亦应分明某公、伯、叔、兄、行几,不得恃岁长妄呼名号。

本祠有不孝双亲者,凭祠革出,送官究治。

有肆暴逞凶,殴及胞伯、胞叔、胞兄并师长者,凭祠革出,送官究治。

有身恃富豪,以少凌长,以卑欺尊者,凭祠革出。

有家规不正,近及娼风者,凭祠革出。

有男女婚配,或入或出,颠倒尊卑致失伦彝者,凭祠革出。

有暗行盗窃,脏犯有凭者,凭祠革出。

……

四、通过内公堂行使族权、执行家法,达到治族辅政目的

族内公堂即执行家法的场所,通常设置于祠堂内,是族权威严的具体证明,家法是祠规族约中最严厉的条款,由族务组织制定和颁行。族务组织以族长、房长、首人(或称户首、首事)为基本构架,是族权的象征,由族务组织制定的家法经族人代表合议通过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无须报请官府批准。全体族人不得触犯家法,如有触犯就会受到严厉的杖责惩戒(俗称“打板子”),杖责多少视情节轻重,有明确的尺度标准。

例:崇祀祠家法条款

有身属家主,纵容奴仆妻妾辱长凌尊者,凭祠重责革出。

有纵欲贪淫,干犯伦纪者,凭祠究处,重责革出。

凡涉不孝子弟、悖逆奸盗等情,愚鲁者按罪杖责,如衣冠中人、稍知事体者犯此加等,如再犯,置死。

事实上,通过族内公堂行使族权、执行家法具有显著的治族效果,同时由于家族是社会的构成单元,家族的治理又利于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客观上能起到辅政的作用。从不少家谱记载中还发现,地方官府经常采取“委释外纷”的治安手段,委托家族组织参与调解社会纷争,证明对家族组织持肯定态度。

评析:

祠堂文化是华人底色文化、儒家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优良道德风尚有积极作用,从祠堂文化中折射的本根意识、亲情观念、价值取向、是非荣辱、美丑善恶是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神兵利器。

注:本文作者系中华文化促进会挥公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地名姓氏学会挥公文化理事会副理事长。

来源:热心海浪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