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蒌蒿,又称芦蒿、水蒿、水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具清香气味,根状茎发达,匍匐生长于地下,茎直立,高可达150厘米,直径2-5毫米,具纵棱,多分枝,光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基生叶与
蒌蒿,又称芦蒿、水蒿、水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具清香气味,根状茎发达,匍匐生长于地下,茎直立,高可达150厘米,直径2-5毫米,具纵棱,多分枝,光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在花期通常凋谢;中部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二回羽状深裂或半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再次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钝或渐尖,边缘有少数浅锯齿或全缘,叶柄长0.5-2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缘,无柄。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直径2-2.5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雌花10-15朵,两性花20-30朵,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对称的附属物,具纵纹,无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蒌蒿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湿、耐肥、耐瘠薄,不耐干旱。在光照充足或稍荫蔽的环境下均能生长,但以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为佳。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7.5,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旺盛。
二、分布
蒌蒿原产于中国,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在一些湿润的荒坡、路旁、沟边也有生长。此外,在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三、危害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蒌蒿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农田中生长时,其根系会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例如,在水稻田、麦田等农田中,蒌蒿的生长会抑制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分蘖和根系发育,使作物生长瘦弱,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湿地、河湖岸边等生态敏感区域,蒌蒿的过度生长可能会形成单一的种群优势,排挤其他 native 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蒌蒿的大量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壤养分,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蒌蒿的植株在开花期会产生大量的花粉,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此外,蒌蒿在一些地区可能会成为杂草,生长在道路两旁、庭院等地方,影响景观美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便。
四、价值
(一)食用价值
蒌蒿的嫩茎叶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野生蔬菜。蒌蒿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据测定,每100克蒌蒿嫩茎叶中含蛋白质3.6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膳食纤维2.1克、维生素A 260微克、维生素C 23毫克、钙730毫克、铁2.9毫克等。蒌蒿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炒食、凉拌、做汤等,如清炒蒌蒿、蒌蒿炒腊肉、蒌蒿拌香干等,都是常见的美味菜肴。
(二)药用价值
蒌蒿在中医药领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等功效。在传统医学中,蒌蒿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痢疾、吐血、衄血、崩漏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蒌蒿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挥发油、多糖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为其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生态价值
蒌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根系发达,能够固土保水,防止水土流失,在一些河湖岸边、湿地等生态脆弱区域,种植蒌蒿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外,蒌蒿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其花朵可为蜜蜂等昆虫提供蜜源,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四)经济价值
蒌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喜爱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蒌蒿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人工种植蒌蒿已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蒌蒿的种植管理相对简单,产量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蒌蒿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如制成蒌蒿茶、蒌蒿酱菜等产品,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
五、防控
(一)农业防控
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改变蒌蒿的生长环境,减少其发生量。例如,在蒌蒿发生严重的农田中,可与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进行轮作,破坏蒌蒿的生存环境,降低其繁殖能力。
2. 深耕翻土:在播种或移栽前,进行深耕翻土,将蒌蒿的根系翻至土壤深层,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萌发。深耕深度一般应达到20厘米以上,以有效杀灭部分根系和种子。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农田周边和田间的蒌蒿植株,减少其种子传播和根系蔓延。在蒌蒿的苗期和开花前进行人工拔除或机械除草,效果更佳。
(二)化学防控
1. 土壤处理:在播种或移栽前,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可有效抑制蒌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常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有乙草胺、莠去津等,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剂量和方法的操作,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2. 茎叶处理:在蒌蒿的生长期间,可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常用的茎叶处理除草剂有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等,这些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蒌蒿的地上部分和根系。使用时应注意选择在蒌蒿的生长旺盛期进行喷雾,喷雾要均匀周到,避免漏喷和重喷。
(三)生物防控
1. 利用天敌:寻找和利用蒌蒿的天敌生物,如昆虫、病原菌等,来控制蒌蒿的生长和繁殖。例如,一些昆虫以蒌蒿的叶片为食,可通过引入这些昆虫来减少蒌蒿的数量;一些病原菌可引起蒌蒿的病害,降低其生长势和繁殖能力。
2. 生物替代:种植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植物,与蒌蒿竞争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从而抑制蒌蒿的生长。例如,在湿地等生态区域,可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这些植物生长旺盛,能够有效抑制蒌蒿的生长和蔓延。
(四)综合防控
综合运用农业防控、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控等多种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以提高防控效果,减少蒌蒿的危害。在防控过程中,应根据蒌蒿的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控方法和时机,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总之,蒌蒿既有一定的危害,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充分认识蒌蒿的特性和作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合理利用其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