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沟沟里、土路弯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十里八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但我们自己却不觉得寒碜,尤其是有张村长在。
说起我们村,外人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字——穷。
山沟沟里、土路弯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十里八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但我们自己却不觉得寒碜,尤其是有张村长在。
张村长,姓张名有福,五十出头,个不高,皮肤黑,声音大得像喇叭。他不是那种“文化人”,只上过初中,却是我们全村人最服气的一个。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对张村长的印象特别深。他是那种见了谁都笑的人,哪怕你家欠了村里的水费,他也不是来催账的,一来就拎着一袋盐或者一瓶醋,说是“顺路”,然后坐你家板凳上慢慢聊。
“你家娃儿成绩不错啊,争取考出去,别像我们老光棍。”他总是这么说。
我小时候常听我爸说:“张村长不是村长,是菩萨转世。啥事他都管!”
那时候我还不信。直到后来我长大了,才明白,村里这点光亮,全靠他一点点撑起来的。
那年村里发大水,一连三天雨不停,后山那条老河沟涨得吓人。村里人心惶惶,谁都怕山体滑坡。
张村长披着雨衣,一家一家地敲门:“往高处走!别犟!你家再舍不得,那也得保命!”
那时候我刚上高二,家里牛圈就在河边,我爸死活不肯走,说牛是家里命根子,牛没了怎么活?
张村长没跟他废话,一把扯住我爸,“牛值钱,你命不值钱?”
“可牛……”
“走!”
他扛起我弟弟,拉着我妈就往村头的砖房跑。那时候水已经漫到我们家门口,脚一踩下去就没膝盖。
那晚我们几十口人全窝在村小学,张村长整夜没睡,一会儿清点人数,一会儿去巡山,有人说他疯了,他只回了一句:“我怕,怕出一个事,一辈子都还不了。”
第二天雨停了,山没塌,人都在。
我爸搓着手叹了口气:“这要没张村长,我都不知道咱家现在是啥样。”
村里那几年,路不好走,车进不来,东西卖不出去,年年“穷”挂在村名榜上。
张村长就硬是自己跑去镇里、县里找人打招呼,申请修路。镇里干部一听是他,笑着说:“你又来了?”
他拍着人家桌子说:“我再来十次都行,你们不批,咱村人就出不去!”
那年冬天他摔了一跤,腿缠着石膏还杵着拐杖去开会。有人说他傻,他说:“我不傻,我就是认命。”
“认什么命?”
“认咱村不能一辈子穷下去的命!”
后来县里真的批了款,村里那条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第一辆小面包车开进来时,村头全围满了人,张村长眼眶都红了。
“我就知道,只要肯干,就不白费。”他说。
我大学毕业后回村探亲,那天刚进村,就听见喇叭里在放广播:“张村长通知,明早八点在村委会广场发种子,免费领取,凭户口本登记。”
我一笑,这张村长,还是那么操心。
我妈一边包饺子一边说:“他啊,没一天是清闲的。前几天半夜还跑出去帮老李家抢收白菜,说是怕冻坏了。”
“他图啥啊?”
“图咱村人过得好呗。”
我吃着饺子,突然觉得那味道比城里的餐厅都香。可能是因为,外头那个一直奔波的村长,让我觉得,老家虽然穷,但不是死气沉沉的地方。
第二天我去村委会看热闹。广场上堆着几麻袋种子、化肥,还有张村长拿着小喇叭,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吆喝:
“都别挤,一个一个来!老刘你别站后头了,你媳妇来排队了你还不放心啊?”
“赵婶儿你今年种几亩?这回你家得记得翻地啊!”
“哎哟,小王回来了?你是村里那谁家读大学的吧?”
我站在他跟前笑:“村长,我就是那谁家读大学的。”
“哎呀,小王啊!回来了好!回来好!多看看,多回来走动走动,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希望啊。”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鼻酸。
后来我留在市里工作,但张村长的事,我总听我妈提起。
说他跑扶贫项目,帮贫困户修鸡棚、送种苗;说他带头办村晚会,为了给村里年轻人“找点盼头”;说他争取建了村卫生室,配上了电动车接送老年人去体检……
“他自己的娃儿都在外打工,自己留村里一分钱没拿,啥事都亲力亲为。”
“他怎么不累啊?”我问我妈。
“他说村是他的根,他不能让根烂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那以后……他退了怎么办?”
“还不知道呢,唉,这样的人难找了。”
再后来,我决定返乡创业,在村里搞农业合作社,把我大学学的农业知识用起来。
张村长听说我回来,第一时间骑着电动车来了。
“小王,你真回来啦?”
“嗯,想干点事。”
“好啊好啊,你要是需要啥人力物力,只管开口,我是你后勤部长!”
我笑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现在我们村的土豆、白菜、辣椒都在网上卖得火,村里年轻人开始回来,有人办民宿,有人搞电商,村子热闹起来了。
张村长头发白了,走路慢了,但他还是一有广播就亲自来放。
有一天我对他说:“村长,咱村要是早十年变成这样,你都能上新闻了。”
他哈哈大笑:“我不上新闻,我上户口本。我只想让咱村人活得有盼头。”
“您真是我们村的光。”
“我哪儿是光,我就是个放牛的,后来让你们这群小娃娃,照亮了我。”
我一直记得他说这话时的表情,朴素、真诚,眼睛里亮着光。
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脑子里就会浮现他蹬着自行车在泥路上穿梭、披着雨衣敲门、拎着喇叭喊人名字的样子。
我们村虽然穷过,但因为有张村长,我们从来没输过气势。
他用一辈子,告诉我一个道理:
一个地方再苦再穷,只要有一个尽职尽责的“顶梁柱”,那就还有希望,有未来。
来源:农民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