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负压病房内,夜班护士完成交接班,摘下戴了一夜的N95口罩,脸上深深浅浅的压痕宛如勋章。白班护士接过接力棒,又开始8小时“缺氧”状态下的护理工作。
护理团队合影。
清晨,负压病房内,夜班护士完成交接班,摘下戴了一夜的N95口罩,脸上深深浅浅的压痕宛如勋章。白班护士接过接力棒,又开始8小时“缺氧”状态下的护理工作。
这是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护理团队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凶险的烈性传染病到呼吸危重症急救,从恶性肿瘤到呼吸慢病管理,70多年来,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的护士们始终战斗在对抗呼吸疾病一线,从未退缩。
明天就是“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和患者呼吸最近的团队,看他们在这座守护患者呼吸的白色堡垒里,如何用爱和责任同患者呼吸与共。
天使在人间
“五区之子”有“N个妈妈”
医院结核科负压病房里,空气永远单向流动,护士们却用爱创造了双向流动的温暖。
因结核病有传染性,每个护士都是“口罩侠”。“只要上班就要戴上N95口罩。”护士长赵敏说,唯一能“放风”的时间就是吃饭时。
防护很严密,却防不住“爱”。
一名20多岁的姑娘因结核性脑炎被收治进来时已昏迷不醒。面对“无主”的病人,护士们成了她的“家人”,但她却给大家出了一道“恐怖附加题”——她有艾滋病病史,还反复腹泻。
“怕也要上!”赵敏护士长说。
姑娘不会知道,在她昏迷的日子里,护士们上演“爱的接力赛”,将她照顾得干净体面。
因结核性脑炎,才出生38天的宝宝被父母遗弃,结核科病房的护士成了他的“临时妈妈”,自发将家里的尿布、旧衣服带来,把他当自家孩子养着,并叫他“五区之子”。
“五区之子”哭闹了,护士就把护理车当成他的“移动摇篮”,一边哄他一边查房。办公室里,护士轮流哄睡,一手抱着娃一手写病例成了常见的景象。
在大家的照顾下,“五区之子”病情好转,变得圆润起来。两个多月后,他的父母来了。“千万个舍不得,但父母是他最好的归宿。”赵敏说。
据了解,赵敏从17岁就在结核科工作,30多年来从未离开,科里和她一样长期坚守的护士还有很多。
赵敏说:“刚来都有顾虑,谁不怕传染?但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我们可能就是最适合的人。”
在负压病房里,她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再顽固的结核杆菌,也敌不过爱与专业的“双重消杀”。
硬核真功夫
在呼吸间隙点亮星光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时间以秒计算。常常上一秒病人还有说有笑,下一秒就喘不上气。这就要求每个护士都必须掌握硬核功夫,从呼吸机参数基本调整到高流量氧疗的设置,从气管插管配合到心肺复苏,能随时协助医生,争分夺秒救人。
2区护士长刘小梅介绍,紧张的工作常常让他们下班后耳边还仿佛回荡着铃声,“连做梦都在病房奔跑”。
高压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失去柔软,而是让他们更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
19岁脑瘤术后患者浩浩因吸入性肺炎入院,辗转于全国各大医院救治。去年,妈妈带着他第一次住进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尽管浩浩难以沟通,但护士们总是热情招呼,把他当弟弟一样照顾。浩浩个头大,护士们总是使出全身力气帮他翻身。见到心急如焚的浩浩妈妈,护士们也总是给予安慰。“细心温柔,无可挑剔。”出院前,浩浩妈妈特别给护士送来了锦旗。
一个夜晚,张先生因肠梗阻痛苦呻吟,值班的两名护士直接戴上手套用手帮忙抠。当老人排出硬结的粪便不再难受时,他家人的眼泪掉在了地上。“就是家人也不一定能上得了手啊!”他们感动又自责。护士长却宽慰说,不要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不是因为刚好是这两个护士值班才帮忙,医院任何一名护士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
为康复加速
6个鸡蛋和科技力量
“来,我们再练一次咳嗽和深呼吸……”人人都会的深呼吸和咳嗽,却是胸外科护士和患者互动的日常。
外科手术微创化与加速康复理念的普及应用,对胸外科护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术前术中术后为患者精心设计“康复密码”,助力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去年7月胸外科顺利开展第一例Tubeless(无管化)手术,为一名早期肺癌患者实施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手术。术后患者就从手术室自行走回病房,3天后出院。
“过去这样的患者肯定要平车推到病房,至少住院一周多。”黄晓云护士长说,加速康复幕后功臣就包括护理团队。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护理团队提前介入,指导患者怎么吃、怎么呼吸、怎么咳嗽。术后又给予精心照护,指导患者第一时间下地康复训练、加强营养……
早在20世纪90年代,该护理团队就掌握了“快速康复”的秘密。“我们发现术前增加登梯训练等康复训练可以助力康复,当时还因此获得福州市科研立项并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晓云介绍。
永春一名妇女因脓胸导致中毒性休克入院。50岁的她营养不良,无法耐受手术。“养一养吧,看看能不能先把腔洞缩小些。”听了医生的方案后,黄晓云带领护理团队制定了简单而有效的护理方案。
起初,这名妇女总是沉默不语,会闽南语的护士就主动上前沟通;考虑她的经济条件差,护士们就教她一天尽量吃6个鸡蛋(只留一个蛋黄),便宜又能改善低蛋白;她总是卧床,护士就每天催她下地活动……
就这样,这名妇女的营养慢慢跟了上来,加上引流手术,脓胸腔口竟开始干涸、缩小,不用大手术,两个月后就顺利出院。“如今3年过去,每次看到来复诊的她,都觉得很有成就感。”黄晓云说。
从补充鸡蛋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到获得科技奖的康复方案,这支护理团队始终践行着“科技有精度,护理有温度”的理念,让每个康复密码闪耀着医学与人文的双重光芒。
与癌共舞
病房里的演唱会
“压抑”是肿瘤科给人最初的印象。福州肺科医院肿瘤科的病房里,却有着浓厚的科室文化:这里的墙上记录着护士们与患者的点滴;他们会为患者举办“五整”生日会庆祝重生,也会在病房为患者举办演唱会……
67岁的林先生曾是这个病房里最沉默的“音符”。“治病先治心。”练素英护士长说,护理团队了解到林先生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患上肺癌,心情这才坠入谷底。
为了让他好起来,护士们把他当朋友相处。在一声声“大哥”的招呼中,林先生打开了心扉。也是那时候,护理团队成立病友互助小组,并鼓励林先生成为志愿者。
每当护士通过心理痛苦筛查发现需要帮助的患者,林先生就会第一时间去谈心。同为病友,更能共情的他,协助护士一起将更多患者从痛苦的泥沼中拉出来。
随着病友互助团队的壮大,护士们发现这里的能人很多,有人唱歌好听,有人会吹笛子,有的擅长朗诵……于是,一场护患共办的“治愈系演唱会”顺利举行,这也成了肿瘤科的固定节目。在这一过程中,林先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重拾勇气,如今已和癌症和平共处10余年。
“与癌共舞,向阳而生。”练素英说,这是科室的护理格言,既能给患者鼓励,也是团队的自我鼓励。
去年10月,肿瘤科率先创立“免陪照护”病房。面对新的挑战,护理团队通过全链条清单式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站前移、为护理员定期“充电”、全方位的闭环质控等方式,一如既往获得了好成绩,患者满意度从98.3%继续提升到了99.6%。
“口罩会留下压痕,但压不垮坚守的信念;防护服会闷出汗珠,但浇不灭炽热的初心。”护理部主任林清说,所谓白衣天使,不过是凡人披上了责任的羽衣,这种责任担当早已融入这个团队的血脉。
她动情地说,这支拥有70多年光荣传统的护理团队,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野战医院一路走来,历经结核病防治院的历史沿革,如今已成长为三甲专科医院的专业化护理力量,始终秉承“严谨、求实、诚信、奉献”的院训,“每次突发情况都是随叫随到,非常有战斗力、凝聚力”。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院长张郁澜说,护理团队将始终秉持“仁心护肺,生命同行”的服务理念,推动护理服务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护理服务。
来源:远走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