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是中国果汁行业的“教父”,身价61亿,缔造了年销50亿的国民品牌。
编辑:A.lmm
曾是中国果汁行业的“教父”,身价61亿,缔造了年销50亿的国民品牌。
也是资本市场的“悲情主角”,在资本游戏中步步踏空。
他叫朱新礼,从山东农民逆袭为商界传奇。
偏偏因“卖身”未遂、家族内斗、盲目扩张......
沦落到被限制自由的“老赖”,艰难生活中透露着凄惨。
汇源的崩塌,究竟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还是他自掘坟墓?
朱新礼的前半生,堪称一部逆袭传奇。
他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困山村,家中一共有八个孩子,他排行老四。
由于早年丧父,母亲只能独自撑起这个家。
生活的重担让朱新礼的童年充满了饥饿与困苦。
但困境并未磨灭他的斗志。
小学二年级时,为赚取学费,他上山挖草药、捉蝎子。
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头脑。
20岁那年,朱新礼承包了县里的货车,用来跑运输。
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仅仅一年他便净赚5万元。
成为沂蒙山区远近闻名的首个“万元户”。
1983年,他当选村主任。
上任后,他积极带领村民改种葡萄,还创办了27家村办企业。
在朱新礼的带领下,仅仅三年时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就诞生了400多个万元户。
甚至还成为山东首个“电话村”,彻底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然而,朱新礼并未满足于此。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全国掀起了下海创业的热潮。
此时已40岁的朱新礼,毅然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职务。
接手了一家负债千万的县办罐头厂。
在旁人看来,这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朱新礼却独具慧眼,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罐头厂设备虽老旧,但基础尚在,只需转型便能重获生机。
他果断砍掉传统罐头生产线,瞄准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浓缩果汁领域。
没有技术,他就带着工人反复钻研国外教材,用土办法改良设备。
没有订单,他孤身一人远赴德国参展。
在展馆外成功拦住瑞士采购商,用免费样品换来了500万美元的订单。
1993年,汇源浓缩果汁成功出口瑞士。
朱新礼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他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以低价原料搭配海外渠道,暂时避开国内饮料巨头的锋芒。
而为了打开国内市场,他更是孤注一掷。
以7000万高价竞标央视《新闻联播》5秒广告。
“有汇源才叫过年”的广告语从此深入人心。
到了1998年,汇源销售额突破5亿,市场份额高达23%,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然而,当庆功宴的香槟还未散尽,朱新礼的办公桌上就已铺开另一张更危险的棋盘。
2000年后,汇源果汁迎来爆发期。
朱新礼斥巨资拿下央视“标王”,一句“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响彻大江南北。
2001年,朱新礼迎来事业上的首个重大转折点。
与“资本巨鳄”德隆集团达成合资合作。
德隆注资5亿元,持有51%的股权实现控股。
在德隆的资金支持下,汇源在两年内迅速建成20多个生产基地。
其PET生产线更是占据了全国14条中的11条,产能与规模得到极大扩张。
然而,好景不长,德隆股市出现崩盘危机。
朱新礼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前察觉到潜在风险,果断以“对赌协议”逼退德隆。
在短短一周内,他迅速筹集8亿元回购股权。
最终,仅用两天时间就凑齐7亿元资金,上演了一场“农民逆袭资本”的精彩大戏。
2007年,汇源果汁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24亿港元,创下当年最大的IPO记录。
汇源市值一度突破300亿港元,朱新礼也凭借61亿身价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然而次年,汇源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朱新礼本计划以179亿港元将汇源卖给可口可乐。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汇源借助可口可乐的全球渠道扩展市场。
又可以让自己套现离场,转型到上游水果种植领域。
但这场“联姻”最终因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而宣告失败。
“卖身”失败成为汇源果汁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此前为了配合收购,朱新礼已提前裁撤销售团队。
甚至砍掉了苦心经营16年的线下渠道,这一操作使得汇源元气大伤。
市场份额也被统一、康师傅等竞争对手逐步蚕食。
并购流产后,朱新礼也试图通过多元化战略进行自救,但最终功亏一篑。
“什么火就做什么”的投机心态,让汇源逐渐偏离了果汁主业。
最终成为汇源帝国崩塌的导火索。
汇源帝国的崩塌并非一日之功。
在“卖身”失败后,朱新礼似乎陷入了决策失败的怪圈。
起初,为了弥补收购带来的损失,汇源选择疯狂投资上游生态园。
但这一举措却并未带来预期上的收益。
与此同时,汇源旗下48家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三成。
每年的土地成本却高达数亿元,成为汇源沉重的负担。
到了2017年,为了偿还债务,汇源不得不抛售12家子公司。
同时大规模裁员近八成,甚至不得不借高利贷来维持运营。
而在汇源内部,核心位置长期被“朱氏家族”掌权,山东籍员工占比超七成。
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职业经理人难以施展拳脚。
2013年,汇源“空降”前李锦记CEO苏盈福推行改革。
却因家族势力阻挠,仅一年便辞职离去。
此后,汇源高官频繁更替,企业战略朝令夕改,发展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方面,汇源同样错失良机。
当农夫山泉以NFC果汁抢占市场,元气森林凭借气泡水颠覆行业时。
汇源却仍沉迷于央视广告。
2018年春晚虽豪掷重金,销量却依旧惨淡。
其产品设计依旧停留在1L家庭装,被消费者吐槽“毫无新意”。
市场份额从23%暴跌至不足5%。
除此之外,汇源还被爆出违规贷款的丑闻。
2018年,汇源未经董事会批准且为披露,向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提供近50亿贷款。
严重违反了港交所的上市规则,直接导致汇源停牌。
最终汇源于2021年退市,市值蒸发超280亿元。
2020年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汇源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2021年,朱新礼因未履行法律义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昔日的“果汁大王”从此与飞机、高铁绝缘,甚至无法入住星级酒店。
2022年,国中水务宣布收购汇源18.89%的股份。
然而此时的汇源估值已不足50亿元,较巅峰时期缩水整整83%。
朱新礼的没落,是时代红利消退、个人野心膨胀、家族治理失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虽抓住了中国消费升级的浪潮,却未能驾驭资本的力量。
最终被亲情反噬,输给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漠视。
如今,朱新礼的名字已经逐渐被大众遗忘,而汇源果汁却仍在货架上挣扎。
这无疑是对“实业误国,资本兴邦”最辛辣的反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汇源果汁
界面新闻——北京汇源等被强制执行3亿
中国基金报——一年四被限制消费,汇源创始人朱新礼为何从守望者变为老赖?
来源:漫威十级学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