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存信到西柏坡汇报工作,周恩来问毛主席:你看出来他像谁了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19:41 1

摘要:毛泽东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这个挺直腰板的华北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刚才还在紧张汇报炮兵部队情况的高存信,此刻屏住了呼吸。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窑洞里突然安静下来。

毛泽东的目光在这位年轻军官脸上停留了三秒。周恩来故意问:"你看他长得像谁?"

毛泽东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这个挺直腰板的华北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刚才还在紧张汇报炮兵部队情况的高存信,此刻屏住了呼吸。

窑洞中的意外相认

1948年8月,西柏坡的晚间格外闷热,刚刚结束部队整训的高存信,带着华北军区炮二旅的作战经验来到这个全党全军的指挥中枢。

他要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炮兵部队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作战中的准备情况。

高存信35岁,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标准的东北人长相,他在门外等了两个小时,看着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送进毛主席的窑洞。

此时此刻,他既是华北军区的炮兵主官,也是一个即将见到革命领袖的普通军人。

"进来吧。"周恩来推开厚重的木门,引他走进毛泽东的书房兼卧室。

高存信立正敬礼,准备开始他演练了无数遍的汇报,但周恩来却打断了他,把他引到毛泽东面前,问出了那句改变整个会面气氛的话。

"很像高崇民同志嘛!"毛泽东突然笑了。

高存信一愣,周恩来接着说:"他的父亲就是高崇民!"

整个窑洞的气氛瞬间轻松下来,毛泽东起身,亲切地拍了拍高存信的肩膀:"你爸爸是我们的老朋友啊!"

高存信的脑子一片空白,他没想到,父亲和这两位中央领导竟然有这样的渊源。

两代人的革命道路

要理解这个细节的分量,必须从高崇民的革命生涯说起。

1915年,24岁的高崇民已经在东北地区小有名气,他15岁就加入了同盟会,跟着孙中山在关外组织革命。

辛亥革命时,他带着一群学生在沈阳城里撕毁满清的龙旗,差点被乱枪打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高崇民连夜从家里逃出来,在关内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他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文人顾问之一。

在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夜晚,高崇民和张学良密谈了整整三个小时,第二天凌晨,张学良下令扣押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时刻,高崇民多次往返于张学良和中共代表之间,传递消息、协调立场。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高崇民的斡旋,整个事变可能会血流成河。

1938年春天,高崇民专程从西安赶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三个人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彻夜长谈,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策略。

从那次会面起,高崇民成了中共在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而高存信的道路,比他父亲更加戏剧化。

1933年,19岁的高存信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十期炮兵科,父亲高崇民对此并不反对,他知道儿子需要学点真本事。

高存信在黄埔三年,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军炮兵团,军衔少尉。

可是,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让这个年轻军官越来越失望,军官们贪污军饷,克扣士兵口粮,把军队当成发财的工具。

高存信写信向父亲诉苦,高崇民回信只有一句话:"你自己看着办。"

1937年,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东北军,八路军竟然能击败"不可战胜"的日军,这让高存信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抗日力量。

1938年秋天,高存信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请求开具介绍信,高崇民很快回信,附上了一封给周恩来的推荐信。

高存信带着这封信,骑着一匹马,穿过国共两军的防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抵达了延安。

延安的条件比高存信想象的还要艰苦。

抗大的学员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加野菜,夏天满身汗水,冬天冻得发抖,但高存信很快发现,这里的气氛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

在抗大,他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革命队伍。

学员们都是自愿来的,有大学教授,有工人农民,有逃出来的国民党军官。

大家在一起学习马列主义,讨论军事战术,没有人称王称霸,没有人贪污腐败。

高存信被安排到抗大炮兵队当教员,这个队伍的装备简陋得可怕,几门缴获的迫击炮,都还是一战时期的老古董。

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练习。

高存信开始展现他的专业能力,他根据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八路军使用的《炮兵战术教材》。

由于缺乏纸张,他用木炭在白土壁上画图讲解,实弹射击训练更是奢侈,他就带着学员用石头模拟炮弹,重复练习装填、瞄准的动作。

最让高存信自豪的是自制教具。

他用竹子和铁丝制作了炮兵测量器材的模型,用土坯搭建了各种地形的沙盘,让学员们能够实地模拟射击计算。

1943年,高存信调到晋察冀军区炮兵团任参谋长,此时,八路军的炮兵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他们缴获了大量日伪军的火炮,急需专业人才来使用和维护。

高存信成了晋察冀军区最忙的人,白天他带队训练,晚上研究缴获武器的使用手册。

许多战斗中缴获的火炮,说明书都是日文或者英文,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整理成中文教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解放战争即将开始,炮兵的重要性急剧上升。

高存信被任命为华北军区炮二旅旅长,负责组建华北地区第一支成建制的炮兵部队。

回到那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夜晚。

高存信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详细汇报了华北军区炮兵的现状。

他拿出一张手绘的装备统计表:全军区共有各型火炮128门,其中山炮34门,榴弹炮22门,迫击炮72门。

毛泽东听得很仔细,不时点头,他知道,即将到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炮兵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你们都是黄埔出身的炮兵专家,要把这支队伍带好。"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未来的仗越打越大,我们需要一支现代化的炮兵部队。"

周恩来补充道:"你父亲在东北的抗日工作做得很好,你在军队里也要继承这种精神。"

高存信听到这里,眼眶有些湿润,父子二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却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着。

毛泽东给了高存信一个明确的任务:在三个月内,将华北军区炮兵扩编至六个团,并训练出一支能够完成大规模攻坚作战的精锐部队。

会谈结束时,已是深夜,高存信走出窑洞,看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1948年11月,高存信率领华北军区炮兵部队参加平津战役。

在新保安战斗中,他指挥炮兵进行了持续三小时的火力准备,帮助步兵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

1949年1月,在天津战役中,高存信创新性地采用了"远程炮兵支援+近距离火力网"的战术,有效瓦解了国民党守军的抵抗。

三大战役结束后,高存信被调到南京,负责组建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现代炮兵奠基人之一"。

高崇民在1949年10月1日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雄赳赳地经过长安街,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些曾经只能在土窑洞里用石头练习的八路军战士,如今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

高崇民担任了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继续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直到1971年去世。

1948年西柏坡的那次会面,见证了两代革命者的精神传承。

高崇民从辛亥革命走到新中国成立,高存信从黄埔军校走到人民军队,父子二人的选择,映照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抉择。

正如毛泽东在高存信离开时说的那句话:"你们这一代人,要把好的传统传下去,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这句话,高存信记了一辈子。

来源:丁丁说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