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的春风轻拂山峦,希望的种子在田间悄然萌芽。在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一辆满载科技与希望的农业科技直通车缓缓驶入,摇身化作“移动农技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旱地优质稻种植的前沿技术,也奏响了一曲科技助农的动人乐章。
当科技的春风轻拂山峦,希望的种子在田间悄然萌芽。在临翔区博尚镇那招片区,一辆满载科技与希望的农业科技直通车缓缓驶入,摇身化作“移动农技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旱地优质稻种植的前沿技术,也奏响了一曲科技助农的动人乐章。
培训现场,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推广研究员康惠仙,这位即将退休快60岁的老专家,正用她几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为农户们热情上课。“今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们,和大家一起守护好粮食安全。”康惠仙目光坚定,话语铿锵。她耐心细致地讲解着从种子处理到病虫害防治的每一个技术要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农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夹山村的王桂顺是此次培训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在这次5个村65户农户共同参与的培训中,她作为留守农妇,感受尤为深刻。家中五口人,四人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一直是她心中的难题。而且,村里山地众多,水源匮乏,稻谷种植已经荒废多年。“以前啊,想种稻谷却没技术。现在好了,专家亲自上门,手把手教我们旱地种植技术,我就想试试。”王桂顺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国家的政策好,专家教得也好,要是今年种得好,明年我肯定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堪称一场农业革命。它打破了对水源的依赖,省去了育秧、拔秧、栽秧等繁琐环节,可做到省工、省时、省力、省水,凭借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让山坡地、雷响田都能成为“粮仓”。
康惠仙满怀信心地介绍:“只要掌握好关键技术后,旱地优质稻亩产可达三四百公斤,最高能达到四五百公斤,完全可以和水田种植相媲美。”
今年,临翔区计划推广旱地种植优质稻5000亩,覆盖10个乡镇(街道),预计收获优质稻谷1850吨,实现总产值74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康惠仙这样的农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更是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退休专家的坚守,到留守农妇的希望,再到整个区域的农业发展蓝图,这辆“移动农技站”承载的不仅是先进的种植技术,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助力下,临翔区的田野上,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者:康传文
编辑:杨 斌
编审:付天美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