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9日,有一IP地址为上海的女子发布帖子称自己在乘坐某网约车时,被聋哑司机偷拍了自己在车内的视频,并被上传到了某短视频平台,视频被转载到另一平台后获得了大量点赞。
5月9日,有一IP地址为上海的女子发布帖子称自己在乘坐某网约车时,被聋哑司机偷拍了自己在车内的视频,并被上传到了某短视频平台,视频被转载到另一平台后获得了大量点赞。
该女子的熟人发现后将该情况告知女子,女子这才知道自己在车内被录像。
女子在帖子中表示自己在乘车时知道是聋哑司机,还打赏了10元钱。“司机在车里除了公司的监控外,另外装了一个360度的监控。平时会拍摄很多女乘客视频,配一些低俗的标题引人眼球。”女子表示该司机在某平台两百多条视频全是女乘客的监控视频。
5月11日下午,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发布警情通报:一网约车司机因偷拍和散布他人隐私被行政拘留。经查,王某(男,33岁)从2025年3月起自行在网约车内安装偷拍设备,偷拍女性乘客视频,并配以低俗文字发布在网上用以引流吸粉,侵犯他人稳私且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王某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上海网约车司机偷拍乘客为何让公众担忧?亟待把“新型凝视暴力”关进法律的笼子
上海网约车司机偷拍乘客事件中,是被偷拍女子直到视频传播后才惊觉自己成为他人镜头里的"展品"。这场荒诞剧折射出数字时代新型的生存困境:当私人空间被技术轻易穿透,当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社交媒体的"素材"。法律保护、监管到位成为大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看似罚与法已经到位,实则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忧。
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正在技术加持下演变为"全民剧场"。网约车封闭车厢本是现代都市人难得的私密空间,却因行车记录仪和短视频平台的结合,异化为随时可能被公开的透明展柜。那位聋哑司机举起手机的动作,看似是个体行为失范,实则是流量经济催生的新型凝视暴力。当点赞数成为衡量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尺,拍摄他人私密时刻便异化为获取注意力的捷径。
短视频平台构建的"数字圆形剧场"正在重塑社会认知。古罗马斗兽场的看客需要亲临现场才能享受视觉刺激,而现代人只需滑动手指就能围观陌生人的私密瞬间。被偷拍视频获得的高赞数,印证了鲍德里亚预言的"超真实"世界正在形成——人们更热衷于消费他人生活的碎片化拟像,而非真实的人际互动。这种集体窥私欲与平台算法共谋,将隐私侵权包装成"猎奇内容"的产业链。
事件中"熟人发现"的传播链条更具隐喻意义。数字时代的人际网络既是隐私泄露的加速器,也可能成为最后的防火墙。女子通过现实社交关系获知侵权事实,恰似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中,灵光消逝前的最后闪烁。这提醒我们:在技术全面入侵生活的当下,真实的社会联结反而成为抵御数字异化的关键力量。
韩国学者韩炳哲警告"透明社会"正在杀死人性,而我们要在技术洪流中重建隐私的"神圣性"。这不仅需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车内空间隐私权的界定,更需在公共教育中植入"数字同理心"。当行车记录仪自动模糊乘客面部、当短视频平台建立隐私侵权即时拦截系统、当每个用户点赞前思考"是否愿意成为视频主角",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而非流量。
来源:聚焦热点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