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1日讯(记者 周月桂 廖慧文)“生态兴,文明兴。”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生态文学如何紧扣时代脉搏?5月10日,2025 “青山碧水新湖南” 生态文学阅读分享暨生态文学研讨活动于中南大学图书馆举行。高校专家学者、知名作家、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1日讯(记者 周月桂 廖慧文)“生态兴,文明兴。”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生态文学如何紧扣时代脉搏?5月10日,2025 “青山碧水新湖南” 生态文学阅读分享暨生态文学研讨活动于中南大学图书馆举行。高校专家学者、知名作家、环保企业负责人与文学爱好者汇聚一堂,共探生态文学创作与繁荣之路。
让生态文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双向奔赴”
“生态文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行动中的哲学。” 中南大学工业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负责人聂茂认为,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自然、生态环境结下不解之缘,湖南生态文学队伍已走在全国前列,发展态势良好。未来,还需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生态文学话语体系;推动创作实践,打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加强国际传播,以文学为桥梁,讲述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生态文学并非寄情山水的文字娱乐,而是以自觉生态意识,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创作。”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代理主席黄亮斌在分享中强调,湖南生态文学若想实现创作突破,需探寻湖南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轨迹,而走进中南大学这所深度参与湖南近现代工业进程的学府,便是绝佳的切入点。黄亮斌表示,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斐然成就,还是尚存的环境挑战,都呼唤着更多高质量生态文学作品诞生。
生态文学在污染防治一线绽放光彩
黄亮斌创作的《湘江向北》,是全国首部系统书写河流污染防治攻坚的著作。他分享创作历程时提到,沿着地理与时间轴线,“百年老矿” 成为关键突破口。湖南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现代工业在此起源,湘江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也由此发端。一部现代湘江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湖南社会经济史与自然生态史。
研讨会上,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海鹰围绕科技治污,分享中南大学参与湘江治理的成功案例;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朱建裕则从科研视角,畅谈冶金、化工与生态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活动现场,黄亮斌代表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向中南大学图书馆捐赠生态文学书籍,读者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读《湘江向北》等作品章节。
活动由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中南大学工业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致公党中南大学本部支部、中南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戴前伟主持分享会。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