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粤地风云录:广东省造壹仙铜币的货币战争与历史见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1:49 3

摘要:1913年,广州西关十三行的银号前挤满了焦躁的市民,他们手中攥着清末遗留下来的"光绪通宝"铜元和各类外国银元,在兑换处窗口前推搡叫嚷。这是《广州民国日报》记载的典型场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广东省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货币危机。

一、乱世钱荒:民国初年的广东货币困局

1913年,广州西关十三行的银号前挤满了焦躁的市民,他们手中攥着清末遗留下来的"光绪通宝"铜元和各类外国银元,在兑换处窗口前推搡叫嚷。这是《广州民国日报》记载的典型场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广东省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货币危机。

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作为革命策源地,原有的货币体系已完全瓦解:市面流通的货币多达87种,既有前清的"光绪元宝",又有港英政府的"香港一仙",甚至越南的"法属印支坐洋"也充斥市场。这种混乱局面在1913年达到顶峰,据《广东财政纪实》记载,当时广州米价较清末暴涨400%,商民交易"须携秤砣以衡铜钱重量"。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财政司长廖仲恺于1913年4月向省议会提交《整顿币制案》,其中特别指出:"铜元之弊,尤在成色参差、式样淆乱,亟需划一整顿"。这份提案直接催生了中华民国广东省造壹仙铜币的铸造计划。该铜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首次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货币体系重构。

二、机器轰鸣:造币厂的现代化转型

广东造币厂的前身是1889年张之洞创办的广东钱局,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造币厂,在民国初年迎来了技术革命。1914年3月,新到任的英国工程师汤玛斯·泰勒(Thomas Taylor)对造币设备进行升级,引入德国克虏伯公司最新式的水压印花机,使日产量从5万枚提升至20万枚。 现存于广东省档案馆的《造币厂工务日记》详细记载:每枚铜币胚饼需经过七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采用"三色配比"的铜合金(铜95%、锡4%、锌1%),这种配方使成色达到英国皇家造币厂标准。

新铸的壹仙铜币直径28毫米,重7.2克,正面中央珠圈内为"壹仙铜币"四字,上缘镌"中华民国广东省造",下缘纪值"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交叉的十八星旗与五色旗上方,赫然铸有英文"KWANG-TUNG PROVINCE"(广东省)。这种中英双语设计,既彰显主权意识,又兼顾对外贸易需求,反映出广东作为通商口岸的特殊地位。美国钱币学家伍德华(Tracy Woodward)在1926年《东亚钱币》期刊中指出:"广东壹仙的旗帜交叉图案,实为民国铜币中政治意涵最丰富的设计"。

三、版别密码:方寸之间的政权更迭

现存广东省造壹仙铜币可分为三个主要版别,每个版别都镌刻着动荡时局的历史密码:

1. **民国元年(1912)试铸版**:存世仅3枚,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该版最大特征是背旗杆顶端铸有五角星,此设计取自临时政府陆军旗制。但因与正式国旗不符,在样币评审阶段即遭否决。

2. **民国三年(1914)正式流通版**:根据《广东造币厂章程》规定,该版取消星徽,旗面改为平纹,并在珠圈外缘增加88颗凸点,暗喻"八八发财"的民间吉兆。2015年香港钱币拍卖会上,一枚原光未流通的此版铜币以28万港元成交。

3. **民国八年(1919)军政府改制版**:1918年桂系军阀控制广东后,将背面英文改为"KWANG-TUNG MILITARY GOVERNMENT"(广东军政府),并在旗杆底部添加指挥刀图案。这种带有军事强权色彩的改版,印证了《申报》当时"粤省已成武人钱袋"的评论。

四、金融博弈:铜币背后的权力斗争

壹仙铜币的流通史,实为民国广东军阀混战的金融映射。1916年袁世凯称帝期间,广东都督龙济光秘密熔毁40万枚铜币改铸枪弹,导致市面爆发"铜荒"。据《香港华字日报》报道,佛山商人不得不用竹签代替铜钱进行找零,这种"竹筹经济"持续了整整八个月。

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试图以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但据中央银行首任行长宋子文的回忆录记载: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港商拒收广东纸币,市面壹仙铜币的兑换价格竟暴涨至每枚值纸币1.2元。这种金属货币对纸币的碾压性优势,直到1929年陈济棠主政时期推行《广东金融改革条例》才得以扭转。

五、历史余晖:铜币的文化遗产价值

在物质层面,广东省造壹仙铜币开创了中国铜元史上的多项先河:首次采用机械化冲压工艺、首次实现标准化成色管理、首次融合中西设计元素。其铸造精度达到0.05毫米公差,远超同期其他省份的铸币水平。2010年,中山大学材料实验室对28枚不同年份的壹仙铜币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其铜含量波动范围仅为±0.3%,展现出惊人的品控能力。

在精神层面,这枚铜币承载着岭南民众对货币主权的集体记忆。1938年广州沦陷时,西村造币厂工人在撤退前将最后一批铜币模具沉入珠江,直到2001年修建内环路时才重见天日。如今陈列在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的"民国八年最后版"铜币模具,表面仍可辨认出当年工人刻下的"誓不与倭"字样。

结语

当我们将这枚历经沧桑的壹仙铜币置于放大镜下,那些细微的铸造痕迹仿佛民国广东的微缩史卷:交叉的旗帜铭刻着宪政理想,英文字母见证着开放胸襟,磨损的齿边诉说着市井沧桑。

它提醒着我们,货币从来不只是经济工具,更是政治博弈的筹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历史记忆的容器。在数字货币席卷全球的今天,这枚百年前的铜币依然闪耀着警示之光——货币稳定的背后,永远是政治秩序与文化共识的共筑。

来源:悟空聊钱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