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苗族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苗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贵州志略》也有“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足见其历史的久远。《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内容上看,刻道是一部宏大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堪称苗族婚姻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时期,虽涉及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内容,但主要反映的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因此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誉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的婚嫁习俗中,双方都要唱刻道,歌师们手持刻道歌棒,上面刻着的古老记事符号,便是他们歌唱的线索。凭借这些符号的提示,歌师们能唱出一万多行歌词,即便唱上三天三夜也不会重复,而且对唱者的下一句歌词充满未知,这种独特的对歌形式充满了魅力。
从艺术风格而言,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它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来的,并且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苗族诗歌。其对环境、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如今刻道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迫在眉睫。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年轻人对刻道的兴趣不足,学习时间也不够集中。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有许多像吴通贤这样的传承人在坚守和努力。吴通贤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受父亲(当地有名的歌师)影响,对刻道热爱并坚守了将近70年。他每年不仅将刻道带进校园,还在刻道馆开展教学活动,致力于让“刻道”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以吴邦艳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承人,更加关注传承方式的创新,他们希望将刻道与互联网、其他产业相结合,让刻道文化以更多样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在政府的支持下,施秉县推出了与刻道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文化衫、练习本等,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传播了刻道文化。
刻道,不仅仅是一种刻木记事的方式,也不仅仅是苗族的婚俗之歌,它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苗族先民对婚姻、家庭、社会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刻道,就是守护苗族的文化根脉,让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