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交大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的视频突然全网炸锅。一个多小时的长镜头里,年轻姑娘举着学生证,逐条细数导师九大罪状——这条5月7日深夜发布的视频,播放量瞬间破百万。
"上海交大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的视频突然全网炸锅。一个多小时的长镜头里,年轻姑娘举着学生证,逐条细数导师九大罪状——这条5月7日深夜发布的视频,播放量瞬间破百万。
穿白大褂的魏静在镜头前翻开工作笔记。实验室电脑记录显示,她连续三年每天工作超14小时。可熬到第八年,导师突然通知:"今年不能毕业,新课题需要你。"旁边的监控截图里,保安正架着挣扎的她离开实验室。
被举报的邵教授身份特殊。身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位评定组长,他掌握着全院研究生的毕业命脉。学生群里流传着段子:"邵老师的博士,熬到头发白才算入门。"有毕业生翻出2015年学院公示——当年入学的12个博士生,至今仍有5人未毕业。
医院诊断书成了最扎心的证据。魏静展示着病历本上"重度焦虑"的印章,声音发抖:"咳血还要盯着我做实验,说'死也要死在数据里'。"视频末尾闪过几张聊天截图,同门师弟偷偷告诉她:"去年有师姐退学去送外卖了。"
校方反应倒是迅速。次日清晨,研究生院官网挂出公告,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但眼尖的网友发现,举报人账号当日下午突然清空。有人截图到消失前的最后留言:"他们让我签保密协议,说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
实验室里的暗流远比想象中汹涌。五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匿名证实:想要启动毕业论文,必须先给导师公司做完项目。2019级硕士王同学(化名)掰着手指算:"我帮老师公司写了七篇专利,自己的论文还没开题。"
更惊人的是经费流向。某次团建醉酒后,实验室财务助理说漏嘴:"去年横向课题200万,90%都转到了导师参股的企业。"学生们的劳务费发放记录显示,他们每月在公司的"兼职"报酬,刚好卡在800元免税额度。
面对质询,邵教授在办公室笑着摆手:"小孩子异想天开,学校早有结论的事。"他办公桌上摆着"上海市优秀导师"奖杯,身后书柜里塞满校企合作证书。当被问及最长带过几年的学生,他忽然沉下脸:"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觉悟。"
这场风波撕开了学术圈的遮羞布。知乎热榜上,3.2万人参与"你的导师有多可怕"话题。有位985高校副教授留言:"我带的学生最长五年毕业,同行都说我太仁慈。"某科研院所的青椒自嘲:"没公司项目的导师,在圈子里都抬不起头。"
事件发酵第三天,生物医学楼前出现戏剧性一幕。二十几个口罩蒙面的学生举着A4纸,纸上打印着"求毕业"三个黑体字。保安队长老李抽着烟嘀咕:"年年都有这种戏码,最后还不是导师说了算?"
教育局2018年出台的《研究生导师准则》还挂在官网首页。第八条明令禁止"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可举报事件里,学生们的银行流水显示他们时薪不足15元——比学校食堂洗碗工还低2块。
毕业季的校园本该充满欢歌笑语,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走廊静得可怕。公告栏里,2023届博士毕业生合影缺了七个座位。路过的清洁阿姨说,这些空椅子年年在,都快成固定摆设了。
当知识殿堂变成生意场,当导师化身老板,这场荒诞剧里谁才是真正的输家?有网友翻出邵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采访视频,那时他说:"教育是点燃火种,而不是填满容器。"如今再看这话,评论区满是黑色幽默的"哈哈"表情包。
夜幕降临,魏静的宿舍还亮着灯。她在窗边挂了块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证据链。最新添的一行小字引人注目:导师公司下月要上科创板,招股书里写着'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上海交大'。不知道证监会审核时,会不会多看两眼这些"自愿加班"的年轻面孔?
象牙塔里到底藏着多少说不出的委屈?那些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年轻人,他们熬的不是学术理想,而是老板公司的上市进度表。当毕业证变成"卖身契",当导师变成"资本家",这场困局恐怕不是撤换某个教授就能解决的。
来源:有趣的奶酪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