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尊师重友堪楷模(50)
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写在前面:
胡世宗的良师益友包括许多著名的文化界名人,他们通过作品和交往对胡世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良师益友助力我成长”,先生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在赞同他此观点的同时,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胡世宗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我不清楚当今中国文坛有多少位巨匠名家精英,也无从统计。可我知道这样一组数据:胡世宗先生仅收到赠书的友人就有814位,共1984本书。这中间有良师,有益友,有的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胡世宗尊师重友是出了名的,与良师益友交往,时间长的超过半个世纪,短的也有一二十年。胡世宗不仅用心动情与他们沟通往来,还曾经撰写50多位诗人的生平历程,性格特点,创作风格,生活情趣,精神风貌……著有《当代诗人剪影》《当代诗人剪影•续集》《人生与诗》。
多年来,胡世宗与众多师友通信累计数十万字。他将这些珍藏书信,全部捐赠给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和辽海出版社联手出版了《胡世宗捐赠珍藏书信集》,他为书信集写的附言就有50万字。
透过这组数字,我深切感受到了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程度,他善于交往良师益友,善于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营养,善于学习和发扬良师益友的好思想,好作风。如今的他,早已经成为许多人公认的良师益友。
无论在军界,还是在地方,也不管是小范围朋友闲聊,还是放大的朋友圈交谈,只要唠起胡世宗先生,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说他是尊师重友的楷模,尤其是他的平易近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更是赢得交口称赞。
我在与胡世宗先生长期相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他有太多太多的优长值得学习。每次来往,每次交流,每次见闻,都深受感动与教益。
从3月25日开始,我以《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为题,将连续发布胡世宗尊师重友的故事。由于受多种条件所限,这些小文仅仅是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冰山一角”,每一篇也只是一个侧面,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把这些汇集起来,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胡世宗先生是怎么样尊师重友的。
今天,与亲友们分享 《尊师重友堪楷模》
第五十篇:《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注: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2025年5月12日
清晨,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胡世宗先生在“随手抓”栏目,发布的这张照片,我第一反应是: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年多过去了。
继尔,我想起了那天去听胡世宗作关于长征报告的前前后后。
2021年7月9日,我和老战友、营口军分区原政委孙永凯大校、朝阳军分区原司令员王辅东大校获知胡世宗应干休所之邀,下午将去给“老兵”讲长征,我们约定,一同前往听课。
我们都不是这个干休所的休干,也没有谁给我们指令,纯属自觉自愿而为。
到了会场,干休所政委告诉我们,今天来听讲的人,多为80岁以上的老兵,他们有的在亲友搀扶下来的,有的柱着拐杖来的,有的坐上轮椅来的。见到这个场景,我们被老兵的行为感动了。我心想,胡世宗讲的肯定精彩,若不然,这些老兵怎么会有这么高的热情呢。
事情正如我们所料。胡世宗讲的有真情实感,以自己的见闻为主体。通过两走长征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记所写,豪情满怀地讲述对长征的认知与理解、歌颂与赞美、感悟与思考。
他特别注重细节,以生动的故事为线索。通过“衣衫褴褛,须发蓬垢的刘排长”“带伤追队伍的张铚秀”“雪山上一只紧攥银元的手臂”“两位将军寻找救命恩人”等细节,歌颂了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用鲜血乃至生命支持红军长征的高风亮节。
他善于诠释,以撰写的诗歌为注解。讲到动情处,他声情并茂地背诵自己在长征路上写的《沉马》《血葬》《寡妇村》《陵园》等诗作,借以传递自己感悟长征的万千情怀,诠释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
他把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统一起来延伸升华,以感悟思考为借鉴。他以史为鉴,拓展长征精神的内涵,讲收获,谈体会。他说:“长征精神不仅仅是红军战士用理想信仰铸就的,也是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现在社会普遍认知的长征精神是后来者总结概括提炼的,更是革命前辈用双腿丈量的,用顽强毅力和革命意志书写的 。”他的这些感悟,带有自身诠释的温度、红军故事的深度和时代传承的高度。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77岁的胡世宗完全是站着讲,中间只渴了几口娃哈哈矿泉水。当时正是沈阳的“桑拿天”,汗水浸透了他的浅色T恤衫。如果把这张照片放大,可以看到他胸前衣服上被汗水浸湿的两处,后背的湿处更多更明显……
报告结束后,老兵们纷纷赞扬胡世宗讲的好,胜似一堂“不忘初心”的党课教育。孙永凯小声对我说,这是他第三次听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听都心灵震撼,每一次听都思绪难平,每一次听都有新的体验。胡世宗不愧是著名诗人,他用激情的歌,又一次把不忘初心的圣火点燃。”
干休所的官兵争先恐后与胡世宗合影留念。孙永凯为我们三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我很后悔,没能让别人帮助拍一张加上孙永凯我们四人的合影。
听过胡世宗这场报告后,我在微信中留言:讲前群众有呼声,现场听众有掌声,课后大众有赞声。胡世宗讲长征匠心独运,别开生面。这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军人本色的风采,作家情怀的风范!
现场听胡世宗作报告受教育是面对面的收获,平素不见面受其言行感染是背靠背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记得小时候常听老辈人叨咕“谁跟谁学坏了,谁跟谁变好了” 。这个“学”和“变”,道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外界因素的左右力,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力。
无论是俗话,还是家常话,都是生活中的大实话,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守啥人学啥人”,常和谁在一起至关重要,小到如何做事,大到怎么做人。
从70年代末期至今,我与老战友孙永凯相识相交近半个世纪,我们虽不是朝夕相伴,却心心相印。优势互补,采长补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进步。退休后,由于兴趣相似,志趣相同,经常结伴而行,不断延伸友谊。
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朋友圈,也都有交朋友的不同标准。在朋友交往认知上,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朋友交往,多为动态的状况。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淡”了,有的处着处着就“远”了,有的来来往往中就“生”了。这属于正常现象,符合推陈出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也应了“人生难得一知己”的说法。
在众多的朋友中,也是有区分的,要在广泛接触中选择,在选择中择优,在择优中定位,在定位中追求。
朋友是分层次的,有日常往来之友,有举足轻重之友,有不可替代之友,有终生受益之友。
我和孙永凯多次谈到,我们这把年纪的人世界观早已定型。表面看,常与谁在一起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其实不然,无论在职,还是退休的领导干部中,由于识人不准,交友不慎,忘掉初心,丢掉本色,步入歧途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要汲取教训,把握交友的“度”,增强鉴别力,保持应有的定力。
近七年来,我与良师益友胡世宗先生在几十年友情的基础上,来往更加密切,他的优秀作品感染着我,高尚的人品影响着我。我在多种场合宣传他的奇迹,随时随地褒奖他的人品。写读后感与随笔十几万字,在微信朋友圈开设专栏《我眼中的胡世宗》,推出长文《大写的诗意人生一一记“战士诗人”胡世宗》。用“立足诗坛写人生,心系长征写人生,情注雷锋写人生”,总体概括他立足文坛60多年,特色鲜明的文学创作历程。看似我在写胡世宗作品的读后感,实际上,是他用人品和作品在引领我前行,我是受益者。
常与良师益友胡世宗先生在一起,我们汲取了正能量,丰富了相关知识,获得了更多的快乐,赢得了身心健康。这是我和永凯的切身感受。
人活在世上,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相似的人生。当下时兴的说法是和靠谱的人共事,与懂你的人交往,同有担当的人同行。我和永凯形成共识,胡世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常与他在一起受益良多。
2024年5月17日至9月27日,我和老战友孙永凯从春风送暖开始,到夏日炎炎到秋高气爽,能够坚持信步北陵观落日百余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战友朋友文友的关注支持鼓励。
他们虽然没有和我们同行,却以不同的方式与我们同观赏,同欢乐,同思考。他们由关注到关心至关爱,从点赞到点评至点拨,交流的内容由普通道理到生活哲理乃至普世真理。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好朋友对拙文平图的提升深化,拓展延伸,才使得我们的兴趣更浓,情趣更丰,乐趣更多。这种认知上的互补,情感上的互动,思想上的互惠,把我们俩个人的活动转变为群体关心的事情,给这个载体注入了更加广泛的内容,或拍照技艺的交流,或趣味话题的拉长,或健康方式的侃谈,或生活锁事的见解,或家国情怀的抒发……
我和永凯由衷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深知,这种感谢微不足道。然而,我们觉得,这是流逝往事的追忆,生活场景的记忆,快乐时光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友情更加弥足珍贵……
我们尤其感谢良师益友胡世宗,特意赋诗《千篇不一律》一一有感于张春雨和孙永凯两位老战友坚持结伴每天傍晚去北陵拍照并写文发微信,乐此不疲。
永凯与春雨,
战友加兄弟。
每晚游北陵,
处处留足迹。
手抚古松柏,
眼望金琉璃。
心溢清湖水,
情满大草地。
拍照有工具,
相机和手机。
亲友皆受益。
文图总出新,
千篇不一律!
良师益友胡世宗先生的诗句给我们以鼓励,他的举动给我们以温暖,他的品行给我们以引领,学习借鉴充实快乐的人生。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