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我们能从很多名人身上发现毛泽东情结,这种深刻的认知,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灵魂深处的印记,它能指导你在人生面临各种困境中走出,永远满怀希望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事实上,我们能从很多名人身上发现毛泽东情结,这种深刻的认知,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灵魂深处的印记,它能指导你在人生面临各种困境中走出,永远满怀希望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从姜文到丁玲,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毛泽东情结,历史用事实证明了,唯独毛主席将新中国从历史周期律中拉出。
梁簌溟曾经对于中国如何发展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可是之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万分感叹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看的更长远!”。
从姜文到丁玲,他们身上的毛泽东情结,给予了他们各自怎样的人生指南?梁簌溟又是看到了什么,开始承认毛主席的正确呢?
姜文出生于1963年的军人家庭,在毛泽东时代度过了完整的少年时期。据他回忆,13岁前的生活如同“盛大节日”,老百姓当时心无杂念,积极向上,集体氛围非常浓厚。
大院里的露天电影经常播放《红灯记》和《珍宝岛的故事》,孩子们模范战斗影响,墙上贴满了毛主席语录。
军队大院的成长环境,让他对革命叙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耳濡目染,几乎伴随了姜文成长每个阶段的特殊经历,让毛泽东的形象在他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姜文的母亲高阳对儿子的管教极为严厉,做事必须“绝对认真”。姜文曾经因为希望留下污渍被训斥“道德沦丧”。弟弟姜武犯错后懂得灵活机变,装可怜免掉惩罚,但是姜文从来和弟弟不一样,他宁愿梗着脖子顶嘴,也不愿承认错误,所以他经常挨打。
这种教育模式也让他养成了较真的性格,也埋下了对权威的复杂认知。他既渴望被认可,又抗拒教条。
这种糙汉子的倔强性格,导致他十分崇拜毛主席。姜文六岁就会背《毛泽东语录》,成年后也在不断收集毛泽东相关书籍,连洗手间也摆着《容斋随笔》,这是毛主席晚年常常读的书。
不过对于外界对于姜文的评价,姜文明确否认过自己是“毛粉”,他认为盲目崇拜是“不动脑筋”,但是他并不否认自己对毛主席的崇拜与学习,甚至贯穿了姜文大半辈子的为人处世。
而从丁玲身上,也能感觉到深刻的毛泽东情结。1936年丁玲逃离国民党软禁后奔赴延安,成为第一个投奔中共的知名作家。
毛主席对于丁玲的到来极为重视,不仅亲自在窑洞设宴欢迎,还破例用电报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发往前线,称赞她文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种待遇,让丁玲感觉终于找到了家。
毛主席握着她的手笑道:“你是开慧同学,就当是我的小妹吧!”,俩人都是湖南人,丁玲和毛主席前妻杨开慧曾都是长沙周南女中的同学。
初到延安时,丁玲延续了之前的写作风格,但是毛主席的期待是,让她成为“用笔打仗”的战士。1936年,丁玲主动要求上前线,写下《彭德怀速写》等战地散文,毛主席看后大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尽管丁玲后期犯了些错,但是她至死也没有改变对毛主席的崇敬,她说:“她教我批评人要先肯定优点,可惜我忘了”
从姜文再到丁玲,他们身上的毛泽东情结,指引着他们在生活中无论面对任何事都能通透的去看本质,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其实,毛主席也被许多人不理解过,就比如梁簌溟先生,他堪称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可也在某个时期不太理解毛主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钢产量不足15万吨,现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17%。毛主席清醒的认识到:“没有重工业,两个铁钉都要进口,还谈什么国家独立?”
他顶着“农民负担过重”的争议,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农产品出口换156个苏联援建项目。硬是在1952年把钢产量提到13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6%。
可是这种选择无疑在当时是饱受质疑的,梁簌溟就曾当众反对过:“农民都吃不饱,发展工业是杀鸡取卵!”但是毛主席回应:“这是‘大任政’和‘小任政’的区别,只有先让国家挺直腰杆,百姓的长远生计才有保障。”
事实证明,正是这些重工业基础,支撑起后来的两弹一星和完整工业体系。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展现了惊人的魄力,坚持“打得一拳开,免得白拳来”发起抗美援朝。不仅如此,在国内同步启动三线建设,这在当时也被有些人视为“劳民伤财”但是正式这些隐蔽的军工体系,才让我们在后来和苏联交恶后保持一定的战略威慑力。
此外,土地改革让3亿农民分到了田地,1952年粮食产量比战前最高水平增长9.3%,农民用交公粮的方式参与国家建设,这使得当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翻了好几倍。
梁簌溟晚年反思时感叹:“还是他老人家看的长远”。毛主席的智慧绝非是单一的,既学习苏联经验,又警惕“盲目照搬”。
回看那个年代,4亿人扫除文盲,人均寿命从35岁提升至57岁,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翻了几番。这种放眼百年的格局,除了毛主席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房价高,工作卷,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开始怀念那个毛泽东时代。或许当时物质上没有现在丰富,但是当时人人精神富足,毛主席所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在996和内卷盛行的当下,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理想的“乌托邦”。
在某些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毛泽东情结,正因为这样,未来依然可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晚年梁漱溟自称“气盛”:不该和毛泽东“闹翻”——中国新闻网
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中国军网
“中国电影未来会出现更多的饺子”——北京日报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