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2024年开年最热闹的汽车圈话题,那绝对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格局变化。怎么说呢,这感觉就像看一场精彩的赛车比赛,领跑的比亚迪已经遥遥领先,吉利正在全力追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长安和长城却好像突然踩了刹车,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说2024年开年最热闹的汽车圈话题,那绝对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格局变化。怎么说呢,这感觉就像看一场精彩的赛车比赛,领跑的比亚迪已经遥遥领先,吉利正在全力追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长安和长城却好像突然踩了刹车,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来看看比亚迪这个"开挂"的表现。今年1-2月销量直接突破62.3万辆,同比增长93.1%!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2月单月销量更是同比增长164%,这速度比特斯拉的加速还猛。话说回来,比亚迪能有今天,还真不是靠运气。从最早做电池起家,到后来all in新能源,王传福这步棋下得确实够早够准。你懂的,在汽车行业转型这件事上,先发优势太重要了。
不过最让人意外的是吉利的表现。虽然跟比亚迪还有差距,但1-2月47.2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45.2%,这个成绩单也相当亮眼。特别是银河系列在中高端市场的布局,明显就是冲着比亚迪去的。对了突然想起,吉利最近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的投入可不小,极氪和领克这些高端品牌的表现也相当不错。看来李书福是铁了心要跟比亚迪掰手腕啊。
相比之下,长安和长城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长安2月销量环比同比双降,新推出的启源系列市场反响平平。深蓝品牌虽然还算可以,但面对比亚迪和吉利的双重夹击,压力确实不小。而长城的情况更让人唏嘘,1-2月销量才15.9万辆,主力车型哈弗、欧拉都在下滑,就连坦克这样的硬派越野也出现了销量疲软。怎么说呢,这就像当年诺基亚面对智能手机浪潮时的处境,市场变化太快,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在后面。
说到市场变化,就不得不提智能驾驶这个关键战场。现在各家都在拼命堆料,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大算力芯片,一个比一个卷。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银河智驾",名字一个比一个霸气。但话说回来,光有技术还不够,关键是要让消费者觉得值这个价。你懂的,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精明了,光靠几个酷炫的演示视频可忽悠不了人。
从产品布局来看,比亚迪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从10万到50万全覆盖。吉利则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银河主打中端,极氪冲击高端,几何守住入门市场。这种打法虽然见效慢,但后劲可能更足。对了突然想起,最近吉利在东南亚市场动作频频,这步棋下得也挺妙。
反观长安和长城,产品线就显得有点混乱了。长安同时运营着深蓝、启源、欧尚等多个品牌,资源分散不说,还容易自相残杀。长城更是执着于SUV市场,在新能源转型上明显慢半拍。怎么说呢,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玩吃鸡游戏,比亚迪和吉利已经全副武装了,长安和长城还在找枪的路上。
说到价格战,今年肯定会更激烈。特斯拉带头降价,问界紧随其后,小鹏也加入了战局。自主品牌要想守住市场份额,光靠堆配置肯定不行,必须要在成本和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你懂的,现在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车企的日子是真不好过。
从渠道建设来看,比亚迪的直营店已经铺到了县城级别,售后网络相当完善。吉利也在加速渠道下沉,但跟比亚迪比还是差了点。长安和长城就更不用说了,经销商体系老化的问题一直没解决。话说回来,现在卖车可不只是把车卖出去那么简单,整个用车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才是关键。
在供应链方面,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确实强,电池、电机、电控都能自给自足。吉利虽然也在布局,但核心零部件还是依赖供应商。这种差异在价格战时会体现得特别明显,你懂的,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利润空间。
说到海外市场,这可能是下一个增长点。比亚迪已经在欧洲、东南亚多点开花,吉利靠着沃尔沃的渠道也在加速出海。相比之下,长安和长城的国际化步伐就慢了不少。对了突然想起,最近奇瑞在俄罗斯卖得不错,这倒是给自主品牌提了个醒: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
从研发投入来看,比亚迪去年光研发费用就砸了200多亿,吉利也有150亿左右。这么大的手笔,长安和长城确实有点跟不上。话说回来,现在造车就像军备竞赛,没有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很快就会被甩开身位。
说到品牌力,这可能是最玄学但又最重要的部分。比亚迪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品牌溢价能力明显提升,汉和仰望这些高端车型也立住了。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品牌形象改善不少。反观长安和长城,品牌向上突破的尝试都不太成功。你懂的,在汽车这个讲究血统的行业,品牌认知一旦固化,想改变真的很难。
从用户画像来看,比亚迪吸引了不少务实的中年消费者,吉利则更受年轻群体青睐。长安和长城的用户群体相对传统,在吸引新世代消费者方面明显力不从心。话说回来,现在95后、00后买车,看重的点跟父辈们完全不一样,车企要是抓不住这个变化,迟早要吃亏。
说到营销方式,直播带货、短视频这些新玩法,比亚迪和吉利都玩得很溜。长安和长城虽然也在尝试,但总感觉差点意思。对了突然想起,最近雷军宣布小米造车,这波流量蹭得那叫一个6,传统车企真该好好学学。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比亚迪市值一度突破万亿,吉利也有5000多亿。长安和长城的市值就有点惨淡了,还不到吉利的零头。你懂的,资本市场最现实,谁前景好就捧谁,不看过去的辉煌。
说到人才争夺,现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简直抢手得不行。比亚迪和吉利给出的薪资待遇一个比一个高,长安和长城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话说回来,没有顶尖人才,再好的战略也是白搭,这个道理谁都懂。
从政策环境看,新能源补贴退坡后,市场进入真刀真枪的比拼阶段。双积分政策、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这对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来说简直是噩梦。你懂的,现在造车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得时刻盯着政策风向。
说到未来趋势,行业集中度肯定会越来越高。比亚迪和吉利已经显现出头部效应,长安和长城要是不能尽快扭转局面,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对了突然想起,最近华为问界异军突起,这给市场又添了变数。
从产品周期来看,比亚迪和吉利的新车发布节奏明显更快,长安和长城的新品推出就有点跟不上趟。你懂的,现在消费者口味变化太快,产品更新慢就意味着失去机会。
说到用户体验,智能座舱、OTA升级这些已经成为标配。比亚迪的DiLink、吉利的GKUI都迭代了好几个版本,长安和长城在这块明显落后。话说回来,现在买车软件体验跟硬件一样重要,这个认知必须到位。
从售后服务看,比亚迪和吉利都在推终身质保、免费保养这些增值服务。长安和长城虽然也有类似政策,但执行起来总是差点意思。你懂的,卖车只是开始,服务才是留住客户的关键。
说到供应链安全,疫情之后大家都学乖了。比亚迪自建供应链的优势越发明显,吉利也在加速布局。长安和长城在这方面动作就慢了不少,这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
从技术路线看,纯电、混动、氢能源多条腿走路才是王道。比亚迪的DM-i、e平台3.0都很能打,吉利的SEA浩瀚架构也不错。长安和长城的技术路线就有点摇摆不定,这可不是好现象。
说到组织架构,比亚迪和吉利都完成了面向智能电动化的转型。长安和长城的改革就明显滞后,大企业病比较严重。你懂的,船大难掉头,但不掉头就可能触礁。
从这方方面面的对比来看,2024年的中国车市注定不会平静。比亚迪能否保持领先?吉利能否实现反超?长安和长城又能否绝地反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毕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来源:风姿卓越熊猫QGB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