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三轮车“爆改”“有风的地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6:44 1

摘要:当地政府以“断腕”的决心加以治理,收效明显,但在一些方面仍力有不逮。2021年年底,科技小院发起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应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杨国宗邀请,在古生村开辟“新战场”——中国农业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等全国约50家科教单位、企业一起搭建

2022年6月,云南,科技小院博士后张顺涛开小三轮车带学生去田间。赵渝/摄

晚上10点多,从北京出发的记者团终于到达位于苍山下、洱海边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整个村庄已隐入黑夜里。

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被誉为“高原明珠”,然而长期以来饱受污染。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古生村,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当地政府以“断腕”的决心加以治理,收效明显,但在一些方面仍力有不逮。2021年年底,科技小院发起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应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杨国宗邀请,在古生村开辟“新战场”——中国农业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等全国约50家科教单位、企业一起搭建科技小院集群,打响“洱海科技大会战”。

科技小院如何“爆改”古生村?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两周年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这个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有风的地方”,实地探访。

2022年10月,云南,郭世伟教授和科技小院学生谭丹在稻田间测产。赵渝/摄

三轮车“狂飙”追污染,氮磷含量现“拐点”

清晨,走上洱海生态廊道,远处层云交叠跌落苍山,阳光穿云而过洒向洱海。微风扫过湖面,卷着水汽流向村庄。近处一排排白族院子,青砖黛瓦、粉墙画壁,安静地伫立在鸟语花香里。

忽然,两辆红色电动小三轮车打破了宁静。开车的科技小院学生把记者和铁锹一起装进后斗,掠过硕大的棕榈树叶,往村里驶去,驶进他们的故事里……

2022年夏季的一天,夜里12点左右,终于等到了暴雨。科技小院学生、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申其昆和师弟立刻抓起采样瓶、披上雨衣冲进雨幕。他们要追上从农田和村庄冲刷下来的雨水,好检测污染从何而来。申其昆在洱海生态廊道下水取样,突然一束光打到脸上,只听有人喝止:“干啥的!”

原来是洱海执法大队,他们误将两名取水样的学生当成了偷鱼贼。

这个乌龙事件,如今已成为洱海科技大会战的经典注脚。当时的洱海正经历治理阵痛。当地虽已腾退1806户居民打造了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建成了绵延数千公里的排污管网,禁种了大蒜等高污染风险作物,但水质仍不理想。因此科技小院到此的第一战,就是“洱海水质保卫战”——选取4.8平方公里作为试验区“解剖麻雀”,为洱海全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保护和发展探新路。

科技小院自2009年发起,以师生长期驻扎在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见长。学生们习惯驾驶小三轮车在地里迎风开道,但连张福锁都没想到,这小三轮车后来竟开到了洱海边。

张福锁这个种地大咖,一开始也搞不明白水里的事儿:从苍山流下来的清泉,怎就成了入湖的祸水?污染源到底在哪儿?

他在村里踱步到刻有“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字样的石碑旁,盯住入湖水流,灵光乍现:何不从入湖口溯流而上,把水“截”成几段监测看看?

申其昆在北京师范大学几位老师的带领下踏勘水系,发现古生村有6个入湖口,从入湖口倒追到苍山脚下,就形成了大约4.8平方公里的古生片区研究区域。

在这个研究区域内,小院师生建立了“六纵七横”监测网络,涵盖片区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六纵七横”的交叉点,就是水质监测的取样点。

大家猜测,暴雨冲刷可能是污染入湖的重要原因。为了进行精准监控,小院学生们开起小三轮车,冲进2022年的雨季。

“哪怕是在凌晨三四点下起暴雨,同学们也会马上起来取样。”科技小院学生李光达说。申其昆记得,有的女同学驾驶技术不太熟练,又着急出发,结果开三轮车撞到了墙上,还有人不小心翻到了稻田里。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说,2022年的取水采样工作投入了1700余人次,采集样品3000多个。污染源终于被同学们追了出来——入湖污染约50%来自肥沃农田,另外约50%则源于村庄。

谜题破解后,2023年5月,科技小院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启动。金可默介绍,通过精准施肥管理、退水净化处理、生态湿地修复“三道防线”,试验区当年即拦截污水32.1万立方米,入湖氮磷总量锐减22.7%和30.8%——古生村入湖水流氮磷含量曲线迎来新的“拐点”,洱海污染治理有了新思路。

采访期间,古生村又下了几场雨,但新一代小院学生已经用上了企业赞助的自动采样设备。当年追雨取水的小三轮车静静停在院里,只待天晴后载着同学们把水样取回。

2025年4月,云南,张福锁院士(左一)和科技小院老师同学在油菜田勘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摄

学生“减肥”谋增产,老农情愿跟着干

科技小院学生不仅开着小三轮车取水采样,也开着它下地。2022年,云南大学研究生谭玉娇初来乍到,就和村民老何打了一场“比赛”。

老何大名何利成,这位年近60岁的古生村村民记得,自己小时候洱海湖水的能见度可达六七米。数十年来,他眼见洱海变“油”、变“臭”。何利成响应政府号召,拆掉机动渔船,关停鱼塘,又尝试种蔬菜、搞民宿,现如今成立了大理市湾桥镇利成劳务服务部,承包种植古生村流转的部分土地。

谭玉娇用约5亩水稻试验田和何利成打赌——“减肥”能增产。何利成深表怀疑。

天公也不作美。2022年5月,连日低温下的水稻秧苗受冻,“蹲”在田里久不分蘖。谭玉娇第一次见识到高原水稻种植的残酷现实。

一天早晨,谭玉娇的师妹谭丹、杜雪丽到田里勘查,看到科技小院水稻组负责人、指导老师徐玖亮正蹲在地里对着秧苗发愁。

徐玖亮压力大,因为和老何的这场较量背后,是一场关乎洱海命运的“绿色高值攻坚战”。

徐玖亮说,以往种水稻,当地人一亩地一次性施两三吨有机肥。而科技小院主张为保护洱海搞绿色种植,他们和企业联合研发绿色智能化肥,每亩地前后总共只施约50公斤肥料。

“这么点儿化肥肯定不行!小孩子懂什么!”谭玉娇经常遭到村民质疑。

每每遇到秧苗长势不好,张福锁就发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世伟、西南大学教授石孝均、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吕世华等来现场指导。

转折发生在2022年秋天。在一众专家的指导下,谭玉娇的试验田亩产达到743公斤——比老何的常规种植法增产约15%。从那以后,老何和村里人,信了科技小院。

2023年,科技小院水稻示范田面积在洱海流域推广到2.2万亩。转眼又是一个秋天,谭玉娇和师妹们前往离古生村不远的喜洲古镇示范田取样测产——金黄色的稻田里,几个女学生脚踩大水鞋、手持大剪刀剪麦穗,与身边打卡拍照的游客格格不入。“但我心里可骄傲了!”谭玉娇说。

完成测产后,大理州政府决定,2024年,洱海流域5.5万亩稻田全部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徐玖亮说,这牵扯到两万多个小农户的生计。

“洱海人见过钱,但也越来越意识到绿水青山的分量。”金可默道出了这片土地的特殊性。

张福锁很清楚,过去当地有些村民种大蒜,一亩地每年甚至能赚数万元,禁种大蒜后收入锐减。因此他给“绿色高值攻坚战”定了一个目标——要让洱海人民的周年亩产值重回万元。

老何算了算,去年地里水稻和马铃薯,或者水稻和油菜轮作,每亩地周年产值达到了1万元左右。

但这还不是终点,小院学生的三轮车还开进了玉米地、莴苣地……金可默希望,亩产万元的种植模式能够惠及更多人。

2025年4月,云南,科技小院学生何敏燕、周渠给当地村民作民宿培训。王开/摄

“厕所革命”兴民宿,村里有了“CBD”

张福锁对金可默说,如果科技小院不能帮农民赚到钱,就是失败的。

而对于驻扎古生村的农学生,兴农的任务显得格外艰巨——本村许多农民为保护洱海已经不再种地,学生怎么帮村民致富?

科技小院学生、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王冬梅的老家在山东农村。2022年她来到古生村,看到整洁宽敞的白族风格院落大为惊喜——房子,正是“乡村振兴持久战”的重要突破口。

王冬梅和师妹开着小三轮车在村里穿梭调研。240余户人家走访下来,她们发现这里的房子有不少房间空置。许多人出去讨生计,“冷清”是这个村庄给王冬梅的第一印象。

为了引流,张福锁将科技小院的例行暑期培训,以及洱海科技大会战的各类会议移至古生村。2022年夏天,300余名师生短租民宅,一下子为村子注入了活力。

王冬梅算了一笔账:师生吃住都在租来的民宅里,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每户人家收入1万-3万元。

人气还带来了商机。古生村村中心那棵标志性的大榕树下,原本只有寥寥几家小餐馆,同学们到来后,各种小吃摊儿支了起来。

“我们就说那儿是‘CBD’!”王冬梅笑着说。

村民尝到甜头,愿意跟着科技小院干。金可默对大家说,下次培训还租房子,但对住宿有个新要求——房间需要有独立卫生间。一些人家立刻开始改造厕所。

2023年年初,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其中男女主角骑马散步的一处取景地,就在古生村廊桥附近。当年春节假期,古生村新改造的民宿住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寒假回来我就发现村里到处都在装修!”王冬梅说,“厕所革命”就此轰轰烈烈地自发展开了。

“他们发展得太快了!”金可默发现一些人的经营水平跟不上,怕出乱子。2024年,她又联系了大理州财贸学校的师生,免费给村民办民宿培训班。

科技小院统计,古生村的商超、餐饮店数量从2022年的5家,发展到了现在的12家;民宿由3家,发展到了100余家。民宿极大地带动了古生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在2024年的旺季,村内一个月迎接游客可达1万人次。

如今古生村的“CBD”,烧烤摊变成了烧烤店。街上还开着米线店、特色菜餐馆、扎染店等,遇上人多的时候,汽车也得小心通行。

“烤五花肉、鸡脚筋、金针菇……喜洲古镇有的这儿也有。”王冬梅话里透着一股自豪:“以前我们去喜洲吃烧烤,现在就在这儿吃!”

看到大家从四面八方到古生村来建设家乡,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何敏燕觉得自己更加“责无旁贷”。2024年,她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把小院讲授的内容,翻译成白族话讲解给村民听。

何敏燕说,以前村里亲戚觉得她是小孩子,不信她。后来大家的钱包一点点鼓起来,亲戚朋友都来找她,说:“有好事儿想着我们啊!”

张福锁说,科技小院找到了洱海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转型模式,下一步,要向全流域推广这套技术体系,并且帮助当地探索如何高质量发展。

未来5到10年,他还希望科技小院的小三轮车,能够拉着绿色高值、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转型发展模式,开到东北、华北以及黄淮等地区去。

经此一战,张福锁认为,中国还可以为全球的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一个新方案。“过去我们叫research for development(从研究到发展),现在应该改成research in development(在发展中做研究)。”他的心得是,“必须到主战场上去做绿色发展研究。”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