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嘉兴吃什么?当地人推荐这10大小吃,好吃不贵,地道“浙江味”
来嘉兴吃什么?当地人推荐这10大小吃,好吃不贵,地道“浙江味”
嘉禾之地,钟灵毓秀,其饮食文化氤氲千年,融吴越之韵,汇江南之精。
自马家浜稻作肇始,嘉兴便以“天下粮仓”著称,孕育出以稻米为魂的饮食根基。
春秋吴越争霸,子胥开河,粽香初萦,民间以箬叶裹黍祭之,遂成千年食俗。
南宋迁都临安,运河贯通,四方食材汇聚,
船菜兴起,南湖之上,船娘妙手烹鲜,菱香豆腐、冰糖鳗鲡等佳肴,
以“鲜”为纲,甜咸相济,终成“禾帮菜”风骨。
明清以降,商贸鼎盛,市井烟火催生“南湖十八碗”,秘制白水鱼、
金丝御鸭等十八道乡土珍馐,道道藏典故:
船娘茄子源自康熙年间顾仲与友人泛舟雅趣,臭苔菜蒸茄经其更名而名动江南;
南湖菱无角之秘,相传乾隆尝之被刺,翌年竟化身为元宝之形,温润无芒。
每逢端午,龙舟竞发,祭伍相、食“五黄”、啖粽子,五芳斋粽以糯而不烂
肥而不腻名冠天下,更与蚕花饭共织稻桑文明之锦。
嘉兴粽子
故事,要从吴越古城的烟雨里说起。
这座被马家浜文化浸润六千年的江南水乡,把稻米的清香和竹叶的雅致都裹进了粽子里。
油车港镇的匠人至今沿用非遗技艺,
将上等白糯与徽州伏箬在杉木锅中煨足三个半小时,
让每粒米都吸饱了箬叶的清冽与后腿肉的醇香。
剥开粽叶的刹那,琥珀色的糯米裹着油润的肉块呼之欲出。
咬下时,糯米的黏韧与肉丝的酥烂在齿间缠绵,
肥肉早已化作晶莹的油珠浸润米粒,却不见半分油腻。
这恰是嘉兴粽子的绝妙——
咸甜平衡如水墨丹青,肥瘦相宜似江南园林。
长安宴球
浙江海宁长安镇的百年非遗美食,
乾隆下江南时因这道鱼茸猪肉丸鲜美异常,亲赐“宴球”之名,寓意团圆平安。
当地人用现捕活鱼刮茸配肥膘肉,手工揉捏成雪白丸子,
裹上金黄肉皮丝,清蒸时蘸米醋,鲜嫩滑如豆腐;
煮汤则吸饱骨汤精华,咬开是绵密鱼香与肉香交织,暖胃又暖心。
长安老街的宴球店日卖上万颗,老客追着吃几十年,
说这口鲜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也是江南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梅花糕
这朵以面粉为纸、豆沙为墨的“梅花”,自明朝起就在烘烤模具里绽放,
乾隆南巡时被它形似梅花的玲珑模样勾了魂,
咬下一口后龙颜大悦,赐名“梅花糕”。
如今在梅花洲景区西街,现做现卖的热乎劲儿最动人——
面浆注入特制梅花模,填入熬得绵密的赤豆沙,撒上红绿瓜丝当花蕊,
铁盖板一盖,二十分钟后揭盖,白雾里浮出朵朵金黄“梅花”,咬开是滚烫的甜蜜,
外皮焦脆内里软糯,豆沙馅还留着颗粒感,
甜度卡得刚好,像古镇的阳光,暖而不灼。
文虎鸭
1934年王有宝老人在曹庄支起酱鸭摊,用三煮秘法——
头遍白烧去腥、二遍淡汁入味、三遍浓汤上色,让鸭肉裹满琥珀色光泽。
如今朱文虎传承母艺,把江南的柔情都炖进鸭骨里,
每只鸭子都要用鲜鸡汤吊香,配以二十一味草药,最终成就油润不腻、酥烂脱骨的传奇口感。
这只被阎明复亲题"浙江第一鸭"的美味,
在南湖畔飘香九十余载,连唐老鸭和北京烤鸭见了都要让让位。
咬一口,舌尖卷起嘉兴的烟雨,连骨头都舍不得吐。
乌镇姑嫂饼
是嘉兴桐乡人私藏的舌尖温柔。
这枚形似棋子的小酥饼,藏着江南水乡最烟火气的传说:
相传古时姑嫂斗气,嫂子误将做饼的麻油换成菜油,
却意外成就了酥松油润的独特口感,从此成了家家户户茶桌上的“和事佬”。
咬开金黄酥皮,椒盐香裹着猪油香在舌尖化开,像咬住了一口绵密的云。
老底子手艺坚持古法炒馅,芝麻、核桃仁混着桂花蜜,甜咸交织得恰到好处。
当地人总说“吃饼要配三白酒”,
酒香饼香在青石板巷子里缠绵,连鲁迅先生都夸过这口“糯而不黏,甜中带鲜”。
平湖糟蛋
浙江嘉兴的灵魂小吃,软糯酒香能勾住每个路过江南人的魂儿。
这枚用糯米酒糟腌足五个月的鸭蛋,蛋壳早化在醇香里,
只剩层薄如蝉翼的膜裹着琥珀色蛋黄,筷子一戳,
橘红半凝的膏体颤巍巍露出,像裹着蜜糖的落日。
传说雍正年间,平湖城西徐源源糟坊的学徒把蛋藏进酒糟缸,潮水退去竟酿出这人间至味。
乾隆尝过直接赐了金牌,从此它成了贡品清单里的常客。
老底子平湖人讲究,非得用苏北高邮鸭蛋,
拿竹片敲出龟裂纹却不伤膜,层层叠叠埋进酒糟里,让时间把蛋白质酿成玉色果冻。
如今非遗传承人玩出新花样,桂花、茉莉、辣味糟蛋在玻璃罐里泡着澡,
但老饕们最爱的还是原味。
粉蒸肉
清末时这道菜就借着西湖“曲院风荷”的灵气诞生,
鲜荷叶裹着炒得金黄的米粉和五花肉,蒸笼里滚两小时,荷叶香钻进每丝肉缝。
本地老饕最爱看荷叶舒展成翡翠碗,
酥烂的肉裹着软糯米粉,咬开时肥油早被荷叶吸得清爽,只剩鲜香在舌尖打转。
传说三国周仓用荷叶裹手抓热食,这故事给粉蒸肉添了江湖气。
如今嘉兴人仍守着老法子,选带皮五花肉用甜面酱腌透,裹上现炒的粳米籼米粉,
包荷叶时讲究“肚皮贴荷叶”,蒸到肉酥米糯才罢。
拆开荷叶那刻,热气裹着荷香扑面,连吃三块都不觉腻,配碗南瓜汤就是老嘉兴的夏天。
粽香乌米饭
在乌镇的水乡烟火里,藏着比粽子更勾人的糯香——粽香乌米饭。
这团乌润如墨的米粒,是南烛叶汁与糯米缠绵的结晶,
蒸笼一开,草木香混着粽叶的清冽直窜鼻腔,仿佛咬住了整个江南的春天。
传说这乌饭藏着孝子的深情。
唐代目连为救狱中母亲,以叶染米躲过恶鬼抢食,让母亲吃上饱饭。
如今嘉兴人立夏食乌饭,仍信它能驱蚊避邪,软糯间裹着千年孝道。
乾隆下江南时也馋过这口,乌米裹着蜜枣或腊肠,咸甜皆宜,
咬一口,齿间尽是草木的温柔与时光的暖意。
酥羊大面
桐乡人清晨的烟火气,全在一碗酥羊大面里。
羊肉必选湖羊,肉嫩膻轻,大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煨,
直到骨肉酥而不烂,筷子一夹便颤巍巍地散开。
汤头是灵魂,酱油、黄酒、冰糖调出浓油赤酱的底色,
再撒一把青蒜叶,热气腾腾端上桌时,香气能窜到三里外。
这碗面的故事,藏着江南人骨子里的温润。
旧时渔民寒冬出船,全靠它暖胃;
如今老茶馆里,仍见阿婆们就着面汤唠家常。红汤浸润的细面吸饱了肉香,
嗦一口,连寒风都变得绵软。
外地人若来嘉兴,错过这口酥糯,才算真白走一遭。
虾米套饼
是嘉兴人私藏的碳水快乐密码。
这枚金黄酥脆的小饼藏着江南水乡的精巧心思——大饼裹小饼,
像极了当地人骨子里的玲珑劲儿。面粉混着猪板油丁与虾米,
在旺火炉壁里烤得蓬松酥脆,
咬开时虾米的鲜甜混着葱香直往鼻尖钻,酥皮簌簌往下掉,得用手接着吃才过瘾。
清晨的当湖路上,老炉子飘着焦香,
师傅用长钳夹饼的架势,像在表演非遗手艺。
这口传承百年的味道,连乾隆下江南时都忍不住打包当伴手礼,
如今仍是平湖人早餐桌上的C位担当。
侬好伐?
嘉兴的滋味全藏在街巷的烟火里嘞!
清早去五芳斋门口等一笼粽香氤氲,晌午到南湖船娘舫头尝口现捞白水鱼,
夜快边再去文虎酱鸭店斩半只油光锃亮的鸭子。
要晓得,这里每道吃食都带着千年的灵气,连乾隆皇帝都馋得赖在长安镇连吃三日宴球!
小把戏(小孩)捧着烫手的梅花糕在青石板上跑,老茶客就着姑嫂饼咪口三白酒,
这才是真生活呀。
朋友,得空来嘉兴白相(玩),包侬吃得落胃(舒服)得不想走,
毕竟老话讲"嘉禾一宴,三日不知肉味"——
馋吐水(口水)哒哒滴了伐?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